“师#3277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5292;由此可见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12290;教书是传授知识,而育#20154;的方式则很多。然而#26368;常用、最有效的方式就#26159;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播知识的过程#20013;育人。因此,各学科教师都#24212;当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23545;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深刻的认识#65292;因为语文学科在塑造建全人格方面#26377;其独特的优势。首先,语文学习#36143;穿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21487;以长期一贯地发挥其#28508;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语文学#20064;和社会生活密不可#20998;。课本所选的内容#21253;括社会各个方面,有充足的教#32946;素材加以利用。再次,#20889;作训练可以使对理想人格的认#35782;和体验得到逐步的加深。#22522;于以上的理由,语文教学应
坚持不懈的贯彻教书育#20154;的原则,着重从以下几个方#38754;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12290;
#19968;、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
首#20808;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包括#30693;、情、意、行四个方面,即道德#35748;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20026;。这四者是密切联系的。要想使中#23398;生拥有得良好的道德行为#20064;惯,一般可以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24863;入手,因为中学生已经有了一#23450;的道德认识水平,但还缺少较强#30340;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65292;激发全心全意的道德情感尤其重要#12290;一则因为中学生的情#24863;容易被激活;二则因为情感可#20197;成为认知、意志和#34892;为之间的纽带。语文教#24072;应自觉的、持久的进行这种激发活#21160;。例如,学习《为了忘却的#35760;念》一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23398;生分析文章,增加学生对那#20010;时代的了解,加强学生对#22269;民党反动派的憎恨#6529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32517;怀,从而珍惜来之不#26131;的成果。学习《五人墓碑#35760;》,则是教育学生品质正直#12289;蓄养浩然正气的绝好材料#65307;学习《我与地坛》,则是教育学#29983;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24049;幸福的路,启发学#29983;深切感受母爱的好文章。学生有了#27036;样,再通过相关的#20889;作训练,其道德情感#20250;得到进一步深化、#21319;华。
二、培养高雅#30340;审美情趣
对美#30340;追求和欣赏是人的天性#12290;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65292;追求什么样的美,如何欣赏以及审#32654;能力的高低,则是#21315;差万别的。只有高雅的审美情#36259;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才有#21161;于塑造高尚的品德#21644;健康的心理。可以说#65292;高雅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20004;个方面入手:
#12288;(一)激发美感即培养学生对美#30340;事物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美感#65292;很大程度上来自于#20182;们所学习的课文,尤其是文艺作#21697;。语文教师应充分利#29992;作品中丰富的美的素#26448;,激发他们的情感体#39564;。如,《我与地坛#12299;、《滕王阁序》、#12298;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31561;作品中蕴含着多姿多#24425;的自然美;而《为了#24536;却的记念》、《黄鹂》、《〈宽容#12297;序言》等作品体现出来#30340;则是情感美和精神美。值得一提的#26159;《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65292;它本身就是一篇来描写美的习#20316;。反复朗读体会这些作品,可以#20351;学生获得情绪上的愉悦和#24515;灵上的共鸣。
(二)培#20859;鉴赏能力。美感是审美情趣中对美#30340;初始的肤浅的感受。要使美感#21457;展成为审美习惯和#23457;美能力,还须教会学生#37492;赏美。这可以从三个方#38754;加以引导和训练: 免费论文下#36733;中心
1、从文章的内容#19978;鉴赏。主要是看文章的观点是否正#30830;,情感是否健康,知识是否科学#12290;只有意韵深刻,格调高雅的作品#65292;才值得仔细玩味。
2、从文章#24418;式上鉴赏。好的作品往往#26159;形式和内容的和谐#32479;一,美的形式同样给人带来美的#20139;受。如《荷塘月色#12299;、《荷花淀》、《改造我们的学#20064;》等结构上的巧妙;《滕王阁序#12299;、《阿房宫赋》、《过秦论》#12289;《谏太宗十思疏》等语言上的等#31216;美、和谐美。
3、从作品的#39118;格上鉴赏。作品的风格是作#23478;个性的表现,了解作家的生#24179;事迹非常有助于领略其#20316;品的风格。如了解鲁迅生平的#20154;,就不难理解其作品中强烈#30340;民族精神和他那犀利、辛辣#30340;讽刺语言。此其一。#20854;二,教师对不同作品的分析比较#20063;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26679;是写亲情的作品,《我与地坛》中#36879;露着淡淡的哀愁,《项脊轩#24535;》则在伤感的回味中透着几分#28201;馨;同样是写进谏的古文,《#35855;太宗十思疏》则体现了进谏者的刚#27491;不阿,《邹忌讽齐王纳#35855;》中的进谏者则显得委婉、#26426;灵,到了《六国论#12299;中则进谏者则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35937;。
三、训练健康的#24515;理素质
#12288;健全人格不仅体现在高尚的道德和#39640;雅的情趣上,而且体现#22312;健康的心理上。健康#30340;心理表现为发育正常的智#21147;、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24773;感、坚强的意志、#33391;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针对#24403;前的社会需求和中学生中#23384;在的问题,语言教师#21487;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他们的#24515;理素质:
(一)#22521;养学生正确评价并平静接纳别人#21644;自己的良好品质。对#20110;作品和社会中的人和事,教师要经#24120;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12290;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评价别人和#34987;人评价的机会。比如#65292;学生的书写、朗读、口述、作文#31561;都可以由学生去评判。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竞#20105;的精神。鼓励学生参#19982;或组织各种形式的语言竞赛,比#22914;作文、朗读、演讲、辨#35770;等竞赛。平时课堂教学中,可随时#24341;入竞争机制,激发#23398;生的好胜心。比如,#30475;谁口头表达好,看谁能最恰当地#34920;现自己,等等。
(三)培#20859;学生的协作精神。现代,#29983;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彼#27492;协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共#21516;完成任务的需要,而且#20063;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22240;此,语文课堂教学也#24212;当且可以承担起培#20859;学生协作精神的任务。比如,齐声#26391;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25991;、演课本剧、互相批改作业、#20849;同讨论问题、共同#20986;板报、分组比赛等#65292;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4212;多多采用。
因此语文教育在塑造#24314;全人格方面应该发挥出其独特#30340;优势,使我们的中学生们能够“#20581;健康康”的成长为明日的栋梁之#2644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