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289;“导”在设疑激趣,#21019;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23398;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36259;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25165;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24847;在新 课前几分钟采取#21508;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23548;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20363;如教学“能被2、3、5整 除的数#8221;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19968;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29468;”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21015;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 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32467;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30340;“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35299;,好奇 #24515;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32769;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65306;“能被2、3、5整#38500;的数都有一定的特#24449;,根 据#36825;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12290;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23481;。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23450;能胜 过老师!#8221;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29983;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19968;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25968;学题或提 出一个#20351;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20999;需要解决的问题来#24341;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36259;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30528;老 师进入新知的探#32034;学习过程中。
二、“导”#22312;以旧引新,促使知识#30340;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24378;,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30340;扩展或延伸。因此#6529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30340;知 识和#25216;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65292;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36801;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30693;识的衔接点或 共#21516;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12290;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21152;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36825;样一组口答基础训 练题:
①1厘米+0.3分米=?
4元-3角=?
②2/3表#31034;( );它的分数单#20301;是( )
③口算:5/8 7/8= 7/12-5/12=
7/9-1/1=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39064;略)。
#31532;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20301;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19968;单位),为学生理#35299;异分母分数不能直 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后#38754;几道题通过“分数#21333;位”、“通分”及“同分母分#25968;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 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24322;分母分数加减法的#35745;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23398;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31227;类推, 便自求得知了。#20197;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26082;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24050;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 使学生学得#31215;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36817;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20064;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24230;,使他 们觉得兴味#32034;然。
三、“#23548;”在学法提示,提#39640;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38271;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30340;、有意识、有计划#22320;指导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20204;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20351;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65292;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21147; 。例如指导#23398;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20174;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65292;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65292;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24179;;②符合教材的知#35782;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 重概念#65292;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39064;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30475;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 点、抓重点、想疑#28857;。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39064;的例3时(相遇问#39064;),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9312;看例3 和示#24847;图,想相向是什么意思#65311;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65292;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31995;列出的?③看解题的过#31243; ,想列方#31243;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是#20160;么?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30340;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65311;⑤比较一下,这些 不同的方程中哪种最简便#65311;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36739;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23398;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弄 清了思路;通过#24819;,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21033;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等量#20851;系列方程;通过做,掌#25569;了列方 程解这类应用题的规律及#26041;法。在此基础上,思#32771;题④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24605;路,从不同角度去寻求#35299;决问 题的途径,并#31579;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素#36136;及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培养。#29992;思考题引路,指导学生学法是 一个较长时间的训#32451;过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32769;师拟定思考题、师生#20849;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19978;由学 生自己独立#30475;课本这三个阶段。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65292;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37325;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30340;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26469;说,“难”就“难”在知识的 抽象性上,#23427;与儿童思维的具体#24418;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30462;很好统一起来,我在学习#30340;重难点处施 导时注意#20102;: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20026;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28857;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36816;用观察、分析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25512;理。 转贴#2011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例如#23398;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20998;数意义是教学的重#28857;,而单位"1"的抽#35937;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 意义的一个难点。#20026;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20837;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23548;:①观察。课本中的#21069;六 幅图形作第一组,#21518;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20174;第一组到第二组按#39034;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20160;么当成单位"1 ",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20043;几;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27604;,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25324;。通过观察和 对比,#21333;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31435;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36827;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21333;位"1"不仅可以表 #31034;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31034;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36816;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30495;正理解的 一种手#27573;。于是我又启发学#2998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20301;"1"的意义。由#20110;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24418;作为认 知的起点,在向#25277;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24341;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32773;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 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26224;而又准确的理解,顺利突#30772;了难点。
五、“导”在规律的归纳#27010;括上,培养抽象思维#33021;力
数学#20013;的公式、法则、定律、概#24565;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23558;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25104;规律性知识,是学生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30340;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12290;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21516;的教学内容,采取#19981;同的 方法进行引导:#9312;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23548;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20013;,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22240;素进行 概括#65307;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31639;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12290;例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8221;就可以 引导学生根#25454;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25968;”和“一个数除以分数#8221;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③#23545;于有些计算公 式,如几何图形#30340;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23398;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2407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30001;操作 思维到形象思维#26368;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20351;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25152;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24471;活 。同时,还使学#29983;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12289;概括数学知识的基#26412;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23398;知识的能力。
六、“导”在开#25299;学习思路,促使知识#34701;汇贯通
传统的习题,条件#23436;备,结论明确。一般情#20917;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30830;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29702;定势 ,#21363;只要得了一个答案#23601;万事大吉了,解题时#24456;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23398;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38178; ,我在#35774;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26497;探索,打破常规,#35774;计以下三类开放性#20064;题:(1)条件一定#65292;结论不 一定的习#39064;。这类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21457;散思维能力,而且为学#29983;提供了追求“多答案”#24320;放性数学问题的 机会,让他们有这方面#30340;心理准备。例如:将24个棱长1厘米立方体摆成一#20010;长方体,怎样摆?通过学生#21160;手, 出现了六种不同#30340;摆法。即:这个长方体的长、#23485;、高分别是:①4、3、2;#9313;6、2、2;③6、4、1;④8#12289;3、 1;#8230;…还有学生认为不需要摆,只把24分成三个整数的积,能分成#20960;种就有几种摆法。(2)条件不一定,结论 一定的习题。设计此类题为#20102;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可#33021;来自不同的条件,或不同的渠#36947;,有利于学生总结 出#35268;律性的东西。同时,#20063;可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20174;成功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在30□5中填数,使它 能被3整除,#24590;样填?学生根据能被3整除#25968;的特征,发现符合题目要求的#22635;法不止一个,而是多个。(3)#26465;件不 一定,结论不#19968;定的习题。这类习题首先要对题目#36827;行分析,再过渡到综合处#29702;,这是更高一级的数学思#32500;活 动。这类题#30340;设计可将结论部分隐去让#23398;生自己探讨,导出关系。#20363;如,根据下面的条件,再添一个#26465;件,提 出一个#38382;题,使之成为较复#26434;的百分数应用题;#23567;营村去年生产粮食50万千克,(补条件)#65292;(提问题)?学 #29983;有以下几种编法:①前年产#31918;40万千克,问增长百分之几?②#27604;前年增产10%,问#21069;年生产多少万千克#65311;③前 年#27604;去年少产10%,问前年的#20135;量是多少?这道题#24341;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构#25104;一个整体,融汇贯通#12290;
综上#25152;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35201;注意从思维的兴趣、目标、方法#12289;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 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8220;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27861;,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30340;目的。
免#36153;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