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求平均数问题”认识发展的三个“台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9615 日期:2023-12-08 来源:论文网
我对小学数学#20013;的“求平均数(算术#24179;均数)问题”的认识,#32463;历了一个发展提高的过程。认识#19981;同,教 学#26041;法上也有不同的设计。这#20010;过程,大体有三个“台阶”。
  第一个“#21488;阶”。求平均数是除法计算的应用
  传统的小学#31639;术以计算为中心,教材#20013;应用题、几何知识等#30340;安排都是围绕计算进行的#65292;求平均数当然是 #38500;法计算的应用。
  在除法#20013;,被除数÷除数=商#65307;而在求平均数中被#38500;数一般是若干个数的和,有#26102;除数也会是若个数#30340;和 。
  教学要点:
  1.通过简单#27714;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概括出#27714;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37327;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25968;。
  2.运#29992;基本数量关系式解应#29992;题。教学时要注意两点:先找出#8220;主干”,再理清“#26525;叶”。“主干”指#22522; 本数量关系。如:
  修路队前4天#20849;修路840米,后3天共修路588米。这一个星期#24179;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工作#37327;÷工作时间=工作效率”,#23601;是:
  附图{#22270;}
  得(840+588)#247;(4+3)=204(米)#12290;
  第#20108;个“台阶”。求几个数的平均#25968;,实质上是“移多补#23569;”,使这几个数大小相等,表#31034;这个相等的数 就#26159;要求的平均数
  根据这样的认识,教学时#38500;了用“总数÷份数=平均数”#30340;一般方法求平均数之外,还应该#25945;学生先观察 数据,估计平均#25968;是多少,算出误差,移多补少#65292;得出平均数。例如:
  下面是一个小组数学#26399;中考试的成绩,这个小组同学的#24179;均分是多少? 姓名 (1) (2) (3) (4) (5) (6) (7)
王小#33521; 张大勇 宋明方 赵一刚 #21494;莉芳 方良才 汪兴 平均分 分数 94 100 95 100 88 96 85
  解:#35266;察,估计:这一小组成绩#19981;错,估计平均分可得90分。
  算误#24046;:(1)号比估计#24179;均分多4分,记作“+4”#65288;如果少4分,记作“#65293;4”),这样得到误差为:
  (1)号(2)号(3)#21495;(4)号(5)号(6)号(7)#21495;
+4 +10 +5 +10 -2 +6 -5
  ─────#9472;───────────────#9472;───────
  小#35745;:+35 -7
  #8220;+”与“-”相抵消还有“#65291;28”。
  就是估计平均90太#20302;了,还必须加上28÷7=4分,即实际平均分是90#65291;4=94(分)。
  这样,#27714;平均数的方法就比较灵活、简#20415;了。
  第三个“台阶”。平均#25968;是统计工作中综合反映研究#23545;象某种数量一般水平的具有#20195;表性的数
  当科学进#20837;到由大量元素组成的、具有众多自#30001;度的复杂体系时,数学怎样从总体#19978;把握这些看似偶然的 随机事件中所#34164;含的规律性?这是#8220;数理统计”的任务。小#23398;里教学的“求平均数”,就是#26368;常用的、比较简 单#30340;统计方法之一。
  随机性、统计性的思想反映#2010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现象的#20598;然性、不确定性,又#34920;明随机现象的发 生总是趋向一个确定的平#22343;值,这又是必然的、确定#30340;。小学求平均数的教学要渗透这#20010;辩证思想。
  教#23398;要点:
  1.进行一次实地调#26597;,获得原始数据
  人们在生产管理、科#23398;实验或其他工作中,常常要根据需#35201;,对工作的对象进行调查#65292;并把调查所得的数 据进行整理#12289;研究,以便从总体上把#25569;对象。如为了了解#22235;年级同学的身体生长发育情#20917;,要调查他们的身高 、体重等,为了了解#26576;班同学的学习成绩#22909;坏,去调查这个班#21516;学各科(或某一科)的成绩等。 免费论文下#36733;中心
  下#38754;是四(1)班24个女同学身#39640;的数据(单位:cm):
  140 128 136 134 139 140 143 136 130 135 138
  142 145 139 140 139 142 146 146 138 140 144
  139 149
  2.整理数据
  原始数据杂乱无#31456;,加以整理才便于看#20986;它们整体的规律。
  把上面24个#25968;据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21040;小)依次排列,得到:
  128 130 134 135 136×2 138×2 139×4 140×4 142×2
  143 144 145 146×2 149
  3.小组讨论
  怎样用上面的数据说#26126;这24位同学身高的总的情#20917;呢?
  A:这班女同学中身#39640;139~140厘#31859;的有8人之多;
  B:可#20197;说四(1)班女同学中的“中等身#26448;”身高是在139~140厘米之#38388;。
  师#65306;以上说法都可以反映这班女同学#36523;高的大致情况,在统计工作中一般#29992;“平均数”(板书)来表示。
  4.求平均数的方法
  #25226;这24个原始数据加起来,它#20204;的总和除以加数的个数24,就得#24179;均数139.5。就是说,四(1#65289;班女同学 的平均身高是139.5厘米。
  5.关于平均数的讨#35770;
  引导学#29983;讨论后得出:
  #65288;1)“平均身高”与上面A#65292;B的说法作比较:
  #27599;个女同学身高的数据都会影#21709;“平均身高”的数值,而A,B#30340;说法则否。如果我们对“女同学身#39640;”这 一事#20214;,只要作粗略的了解就可以了#65292;那么可采用A,B的#35828;法;如果要科学一些,那么可以#29992;平均数表示。“ 平均数”是统#35745;学中的一个重要、#24456;有用的知识。
  (2)平均#25968;是一种统计性的数值#65292;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数量#12290;如这个例题里平均身高是139.5厘米,而 这24 个#21516;学里却没有一人身#39640;是139.5厘米#30340;(不过她们中很多人#36523;高接近139.5cm)。当然,也常常#26377;平均身 #39640;正是他们多数人的身高的,#22914;一个篮球队,场上队员身高是:197cm,190cm,189cm,189cm#65292;180cm,他们#30340; 平均身高正是189cm。还有一种情#20917;,我们讲人数总是指的整数,#32780;平均人数却可以是0.5 个、甚至0.01个等。
  (3)把平#22343;身高139.5厘米与每#20010;人的身高作比较,超过139.5厘米的数,在数#25454;前用“+”号表示,#19981;足 之数用“-#8221;号表示, 如下:
  -11.5#65292;-9.5,-5.5,-4.5,-3.5,-3.5,-1.5,-1.5,
  -0.5#65292;-0.5,-0.5,-0.5,+0.5,+0.5,+0.5,#65291;0.5,
  +2.5,#65291;2.5,+3.5,+4.5,+5.5,+6.5,+6.5,+9.5。
  “+”、“-”相#25269;消,差是0。
  说明#24179;均数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移多#34917;少”的结果,因此也可#20197;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24179;均数。
  (4)从上面所述可以看#21040;:尽管四(1)班24#20010;女同学身高的情况各人是不同#30340;,但可以用这些数据#30340;平 均数代表#20840;班女同学身高的总体情况;#22914;果这个班的情况不是太特殊#30340;话, 我们还#21487;以据此推出四(2)班、 四(3)班女同学身#39640;的总的情况, 甚#33267;可以推断某地区四年级女生身#39640;的总体情况。这样,人们由已知推#21450; 未知#30340;本领就更大了。
  上述第一个“台阶”#26159;基础,着眼于计算平#22343;数的基本方法。第二“台#38454;”,认识了对象各个数据#30340;内部 关系#65292;计算方法也比较灵活。第三个“台#38454;”,放眼现代科学技#26415;的发展,让小学生从小就学#20064;一点如何处理 复杂现象的基本方法,如何#20174;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中初步窥#35265;其趋于平均值的必#28982;规律,这是形势对我们的要 求。但是这#24656;怕要超过现行教材#30340;要求了,可以先作活动课#36827;行试验。
#36716;贴于 免费论文下#36733;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