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浅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9623 日期:2023-12-08 来源:论文网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22253;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65292;已为广大幼儿教师共#35782;。最近我们在一些幼儿园#23545;幼儿教师关 于操作#27963;动的理论掌握与方法的使用情#20917;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22330;了解,发现不少教师对操#20316;活动的原理和方法 理解欠妥,对其在幼儿#25968;学能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35748;识不足,以致在教育中常常#20986;现操作活动有悖于#12298;幼儿 园工作规程#12299;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38024;对调查结果对幼儿#22253;数学教育中操作活动的现状进#34892;探讨,以达到在 操作活动中#20419;进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30784;上形成初步的数学能#21147;的目的。
#19968;、数学操作活动的界定
  (一)数学操作活动#30340;概念。
  在数学教育#20013;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21019;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35201;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 践进行学习#30340;活动称为操作活动。
  数学知识的抽#35937;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20915;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36807;操作层次→形象层#27425;→ 符号层次#30340;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20316;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20307;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20316; 层次,借助被#25805;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65292;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25277;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27492;,数学操作活 动是一种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30340;知觉活动,是幼儿园数学#25945;育的基本活动之一。
  (二)数学操作#27963;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幼儿期基本处于前#36816;算阶段,其思维有两个基#26412;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36753;性,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22312;对客 体的具体操作#30340;基础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单#32431;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30340;问题,即使再用语#35328;表达 一#19979;,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24188;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35273;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38469;操作物体,对物 体施加动作,经过反#22797;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20869;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20915;过程在头脑中进行, 解答那些需要#36923;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对儿童认#30693;活动的研究,人们对动#20316;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有#20102;比较清楚的认识,#24188;儿的双手操作活动 ,促进大脑积#26497;思维,有利于促进他们智能#21644;相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素质#30340;培养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65288;三)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类型#12290;
  1.验证性操作活动。教#24072;先讲解、演示、归纳,再#35753;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25805;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30340; 一种操作形#24335;。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对已学#30693;识的进一步巩固、理解#65292;促进知识的内化。#20363;如在“三角形”的 #25945;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24402;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32473;幼儿不同大小、不#21516;颜色的三角形实物#12289;图片, 供孩子们摆弄、#25805;作、比较,巩固对“三角#24418;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19977;个角”特征的理解。
  2.探索性操作#27963;动。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幼儿通#36807;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25805;作、尝试、探究,在 动手实践的基础#19978;发现有关规律的一种操作形#24335;。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学#20064;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探索#38382;题 的能#21147;与思维的目的性。例如在#37327;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21516;、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21516;体积形状 不同的物体,让幼儿#25474;量、比较。然后,从#22823;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20307;积越大,物体就越#37325;,反之就越 轻;材料不同,虽然体#31215;相同,但重量却不#30456;同”这一规律。
  3.创造性操作活动。提#20379;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26377;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20316;形式。其目的在于让 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21644;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21019;造能力。例如:在排序教学中#65292;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22270; 形,让幼儿根据#22270;形与颜色的特征,设计#19981;同的排序。如:按颜色不同、形状#19981;同、数量不同进行排#24207;;颜色 和形状#20132;替着按不变、递增或增减进行排#24207;,得出不同的排序形式。
  (#22235;)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32452;织形式。
  1.集体操作形式:以#25945;学班为单位按照同一教#23398;内容,使用同一操作材料、#21516;一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20869; 进行操作的组#32455;形式。
  2.分组#25805;作形式:以教学小组为单位,#21508;小组按教学内容的#23618;次不同,使用不同材料#12289;不同操作方式,在 同一时间#20869;并可以进行轮换操#20316;的组织形式。
  3.个别操作形#24335;:幼儿根据各自的不#21516;情况,自由选择某一#25805;作材料、某些操作伙伴#12289;某种操作方式,不 受时间限制的操作#32452;织形式。
二、当前#25968;学操作活动的误区
  (一#65289;操作类型单一,不利于幼#20799;教学能力的发展。
  在调查中90%的教师在操作#27963;动类型的设计与选择上,只#38480;于理解或复习所教的知识#26102;使用,忽视使用操作 活动的其它类型。例如#65306;学习数的组成时,在3的组成一直#21040;10的组成这一系列教学中,#24120;见的是幼儿先观察教 师演示实物或#22270;片操作,得出数的组成#30340;规律,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24182;口述结果。这样,虽然幼#20799;学到了数的 组成知识,但这种重复操作的#36807;程是不能体现数学内容体系的#21464;化与思维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幼儿#24605;维螺旋式 发展#21644;初步数学能力的逐步形成。
  (二)操作组织形#24335;一致,不利于体现#25945;育的层次性。
  在操作活动的组#32455;上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要求#25972;个活动中全班幼儿按#21516;一目标集体操作的现象占极大多 数。例如在#20998;类教学中,常常看到全班幼#20799;均使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23567;的图形,统一按同一颜色、同#19968;形 状或#21516;一大小进行分类,即操作同一材#26009;、思考教师提出的同一问#39064;,这样的操作活动不#33021;促使每个孩子在原 有的基础上的到发展,达#21040;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21017;。
  (三#65289;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35843;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操作#26448;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30446;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32780;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35843;、式 样陈旧的操作#26448;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31995;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65306;数的形成的教学中,我们#20102;解到有 的幼儿园#22312;从3的形成一直到10的形成的教学中,幼儿所#29992;的操作实物材料都是蚕豆、花#29983;,图片材料全是水果 图片,操作材料的#19968;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中#27809;有新鲜感,不可能产#29983;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12290;
  (#22235;)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20110;渗透教育的随机性。
  #25805;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19968;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22810;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渗透到幼#20799;园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在有#20851;操作活动的时间、空间问题的调#26597;中,发现许多教师只考虑到课堂#25945; 育中的正规性操作#27963;动,对操作活动的实施也#21482;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使#24188;儿失去了许多训练动手动脑操作#12289;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29983;活中实际问题、认知与动作协调发#23637;的良好时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走出误区的途径
  (一)认真理解操#20316;活动的精髓。
  根据皮亚杰的#35266;点,幼儿应在操作物体时,#19981;断构建两种不同类型的#30693;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 …儿童开始认识#29289;体之间的联系与关系。“逻辑数学#30693;识”对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十#20998;重要。它提供给幼儿操作 的时间、空#38388;,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30340;各种材料,通过自#36523;的操作、探索,揭示#26377;关数学现象和原理,#21457; 现和#33021;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教#23398;意图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20307;现,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孩#23376;身上。充 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20799;的积极性、主动性、#21019;造性是操作活动的精髓。
  (二)精心设#35745;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过#31243;。
  操作#36807;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32479;性和内在逻辑性,符合幼儿心理发#23637;的需要,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合理运#29992;操作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30740;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20307;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 的内容分解成不同#23618;次,并配有不同层#27425;的材料,根据教育阶段#30340;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12289;分组操作活动、个别 操作活#21160;,合理互补贯穿运用#20110;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孩子选#25321;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25110;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 的层次,发展#21040;另一个相对高一些#30340;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25972;体功能。例如:在梯形的教#23398;中,首先,利 用#38598;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24449;,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26631;设计出不同层次的#25805;作材料,将幼儿分成不#21516; 的小组。即:(1)#20174;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20013;找出梯形;(3)#21033;用各种材料拼割成 梯形;(4)利用#26799;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个#23567;组中,难度成阶梯状层#23618;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24773;况选择 小组,进行#19981;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35831;各种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65292;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24072;进行 个别辅导,帮#21161;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39640;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24212;的发展。
  2.恰当选择各种操作活#21160;类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35745;合适的操作类型,#23558;验证性操作、探索#24615;操作 、创造性#25805;作依据教育实际进行选择并有机#37197;合,幼儿在教师的#31934;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20316;、比较、探索 ,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26377;关归纳、概括。例如在二等分教#23398;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65292;让幼儿理解二等 分的含义;其#27425;,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23545;二等分含义的理解#24182;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65292;在创造 #24615;操作活动中,让幼#20799;对同种材料进行多种分法,得出#19981;同的等分形式。在此教#23398;过程中,操作过程环#29615;相扣 ,#25805;作类型相辅相存,幼儿在#36825;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21644;抽象出二等分的数#23398;内涵。
  3.注重#25805;作过程的指导和操作结果的评价。#25805;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20998;割的统一体,注重#36807;程的目的是为了 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25928;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20013;。操作前:通过操作#35268;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27905;、明了 的指导语使幼#20799;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12289;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32034;、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1)#40723;励 幼儿主动积极地探#32034;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29616;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27700;平;(2)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 不同水平进行#20010;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21161;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防止#21253;办代替,使微观指导落#21040;实处 。(3)关注幼儿所进行#30340;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30340;紧密联系,宏观地调整#12289;控制教育过程,切实发挥#25945;育的主 导作#29992;与幼儿的主体作用#12290;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22914;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24188;儿的发展很重要,心理 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65292;早已证实了这一点。(1)对操作#32467;果进行知识性的评价使#24188;儿在操作过程中获#24471;的零 星的、粗#27973;的感性的经验条理化、#29702;性化,形成一定认知结构,#24110;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30340;数学概念。 (2)对操作技能进行#35780;价,组织幼儿交流、#31034;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35780;一评谁的操作最规#33539;,方法最好,在互 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35268;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辩#21035;的能力,促进数学#35821;言的发展。(3)对幼#20799;的非智力因 素进#34892;评价,评一评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22909;,哪一位小朋友最能克服困难,#21738;一件操作最精细,培#20859;幼儿从事 数学#23398;习的良好品质和事实求事的#31185;学态度。
  (三#65289;积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12290;
  幼儿生活的一切时间、空#38388;都是他们接收信息的环境#65292;各种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65292;起着稳性教育的作 用。提供合#29702;的环境刺激,最大限#24230;地挖掘、利用蕴藏在环境#20013;的教育资源,变环境影#21709;为环境教育。
  1.建立和#35856;的心理环境。
  数学教育#26159;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23485;松、愉悦、融洽的#20154;际关系虽然是无形#30340;,它能使幼儿积极、 主动、大胆、#33258;信、自如进进行探索操作活动,#23427;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26377;效的利用,建立良好的群体#65292;和 谐的心理环境#65292;它将与操作活动组成最大#30340;合力,获得最大效益。
  2.创设#33391;好的物质环境。
  (1)#37325;视非正视性的操作活动。正规性操#20316;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24418;式,非正规性操作活动是较为自 由、随#24847;的活动,它对发展幼儿#30340;兴趣、爱好和个性有着较#20026;显著的作用。例如#22312;收拾玩具这一过程中,#25945;师 有意识地#28183;透分类、排序的数学思想教#32946;。在收拾玩具前,交待#35201;求和标准,幼儿在拿到玩具时#65292;首先要思考 这个玩#20855;有什么特点,它应放在哪一类中#25165;能符合要求,然后再进行#25670;放;在摆放中按排序标准逐步进#34892;调整 。在这一常#35268;性的日常活动中,幼儿#32463;历了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20316;的训练,不仅促进了认知、思#32500;、动 作的协调发#23637;,而且训练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39064;的能力。充分利用#26085;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25299;宽数学 操作活动的时#38388;和空间,使得数学教#32946;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20013;得到充分的利用。
  (2)挖#25496;操作材料的教育功能。#25805;作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20998;,是教育的载体,是帮助幼儿#20027;动地构建数 学知识,诱发幼儿主动进#34892;探索学习的媒介。操作材料#22312;准备上应体现数学教#32946;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 性、经济性,有#21033;于幼儿学习过程的展开#12290;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所学数学概念的#23646;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30340;数学 概念转化为#30452;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23545;数学概念属性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32463;验;在多元性上其#26356;换要体现 数学#20869;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21017;,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26448;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33268;;在层 次#24615;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20799;的“最近发展区”,使#19981;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36827;行动手操作、 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20010;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23637;;在材质性上应体现安#20840;性与经济性原则,#20197;保证 幼儿的身心健#24247;与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36136;。
  综上所述,#25968;学操作活动的原理、方法及#23454;施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24615;和可操作性问题,#22312;当前幼儿园进 #34892;数学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数学#32032;质中是一件值得认#30495;思考的课题,是切#23454;提高数学操作活动质量的一项#21450;时 的、很有#24847;义的实质性工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