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9492 日期:2023-12-06 来源:论文网

“审美教育#8221;是一个复杂的范畴#65292;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65292;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36827;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 如此。因此,以往那种将“#23457;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20110;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25324;今天如此丰富、 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20102;,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22810;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65292;它是一个综合有机 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26159;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20316;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美育不等同#20110;感性教育,但它 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12290;
一、“感性”的定义
  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8221;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所#20197;,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24863;性”的命运密 切相关,常常是人们#23545;“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25945;育。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65292;如果不首先对 “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20197;想象的。
  在中国,“感”的#22522;本含义有两层,其一:“#26684;也,触也。”即人的第一信号系#32479;对外物的感知;其二#65306; “感者,动人心也”#65292;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26159;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29702;过程。
  “性#8221;的含义则很复杂。作为一个#21746;学范畴,“性”在中国主#35201;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20013;国古人说 ,“生之#35859;性。”(《孟子·告子》)#8220;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183;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24615;。 ”(《荀子#183;正名》)又说:“食色性也。”(#12298;孟子·告子》)“天#22320;之所生,谓之性情。…#8230;情亦性也, 谓性#24050;善,示其情何?……身之有性#24773;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20043;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26080;其阴也。” (董#20210;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32434;》,202页。)
  除此之外,汉语中#30340;“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20154;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20026;人者,人之所以异#20110;禽兽者 。孟子谈这种“性”谈得#26368;多。在宋儒张载、二#31243;和朱熹那里,则认为所谓的#8220;性”即人生之究竟依据,“极 本穷原之性”,它既#26159;整个宇宙的本根,也是万物存在#30340;根据,更是人生的根据。显然,这#37324;所谓的“性”立 足#20110;人和动物的区别,与本能#12289;欲望和感情相对(后#19977;者常常陷溺这种“#24615;”),是人之所以#20026;人的本质特征 。
  #33267;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8221;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27861;,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36817;代以 后传入中#22269;,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32423;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
  在西方,英语#20013;“感性”( sensuousness)与“肉欲”(sensuality)具有相同的词根(sens#65289;; 在德文中,#8220;感性”与“肉欲”仍是同一个#26415;语Sinnlichkeit,它既指本能的(特别是性欲#30340;)满足,也指感 性#30693;觉和表象(即感觉)#65292;它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和#21547;糊的认识。
  综上所述,所谓“感#24615;”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30340;本能、欲望和情感#65292;是人格的一个重要#26041;面,没 有这一方面#65292;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12290;
二、#32654;育与“感性”
  “感性”与#23457;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
  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32654;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23398;家鲍姆嘉通过它下#30340;定义 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30340;科学。”(注:北京大学哲学系#32654;学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24863;》,商务印 书馆,1981年,第142页。)他#35748;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感性认#35782;,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24615;认 识,逻辑学则#30740;究人的理性认识。德国另一个大美#23398;家康德也曾经将人#30340;心理分为知、情、意三#20010;方面,认为 哲学研究#30693;,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12290;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24615;”的基础之 上的,它以人的“感#24615;”为研究对象。它就是中文中的#8220;美学”一词的本义。这#24847;味着,美学也是建#31435;在“感 性”的#22522;础之上的,它的研究#23545;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12290;
  可#35265;,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26159;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30340;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24863;性”有着直接 #30340;关联;并且,审美教育#20063;具有“感性”的品格,#22240;此,审美教育就是一#31181;感性教育。
  在美学史上#65292;“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25945;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30340;。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65292;有 哪些具体的#20869;容呢?
  首先,审美教育#33021;够解放人的感性。
  所谓“解放人的感性#8221;,主要是指美育能够将人的感#24615;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25918;出来。
  在历史上,感性#38271;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在现代#31038;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6234;来越多的思想家意识到 ,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文#26126;(即现代文明)就是一种压抑性#30340;文明。现代德国思#24819;家马尔库塞就曾经一针#35265; 血地指出,在我们#36825;个文明之初,“理性也#24050;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本#33021;、感性领域被看作始终对立于#29702; 性,#26377;害于理性的。哲学用#26469;理解人类生存的范#30068;也保存了理性与遏制之间#30340;这种联系:凡属于感性、快乐、 冲动领域的#19996;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30456;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21644;压制的东西。日常语#35328;也保存了这种评价,因 为用于这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带有#35828;教或猥亵的语调。从柏拉图到现#20195;世界,有关‘黄色作品#8217;的法律,对快乐 原则的毁誉一直具有势不可挡的#21147;量。”(注:马尔库塞:#12298;爱欲与文明》,上#28023;译文出版社,1987年,#31532;11 5页。)
  #27491;是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压#21046;,使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24773;消失殆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21464;得麻木不仁, 无论是春天的第#19968;片新绿,还是夏夜璀灿的星空#65292;无论是云白山青,还是#24029;流石立,都难以激起人们哪#24597;是一 丝一毫的喜悦,#24180;复一年,月复一月,人#20204;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平凡#32780;琐碎的时光。人们仿佛得了#8220;不感症” ,正如美#22269;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现#20195;社会,我们到处可见#36825;种“千百万人的病#24577;性的冷漠态度。”(注: 托夫勒·阿尔温:《#26410;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3页。)而在法#22269;著名文学家加缪的中篇小 说《局外人》那里,我们更#21487;以看到现代人这种#23545;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不感症”的形#35937;而生动的表现。小说的 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20010;完全失去了生活激情的公司#23567;职员,甚至面对恋#29233;、死亡这些人生大#20107;,他的表现都是 非常的冷漠和麻木不仁。
  这种感#23448;的异常迟钝和心理性的“#19981;感症”,不仅使人失去曾经#26377;过的敏感与激情,使人的生活变#24471;异常 #30340;贫乏、单调和枯燥,#32780;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12289;人与物之间日益疏#36828;、隔膜起来,他人成#20026;一堵 墙,#20154;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36234;绝望。
  而审美教育要做的,#27491;是将人的感性从这#31181;理性的长期压制下#35299;放出来,将人的感性从在压制#19979;已经变得 异常麻#26408;、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37325;新赋予其以感知的#25935;感和激情。审美教育的这个#20316;用在本世纪初我国大 思想家梁启超那里#65292;被称为“剌”。他认#20026;,小说对人具有四种支#37197;力量,其中之一即为“#21068;”,所谓“剌也 者,剌激#20043;义也。”他在比较“剌”与小说的#21478;两种支配力“熏”、“浸#8221;时指出:“熏浸之#21147;利用渐;剌之 力利用#39039;;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19981;觉;剌之力,使感受者骤觉#12290;剌也者,能使人于一刹那顷,#24573;起异感而不能 自制者也。”(注:#21271;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中#22269;美学史资料选编》下,#20013;华书局,1981年,第418页。)
  而美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21644;它上述的感性品格有关。美育#20316;为一种感性教育,#26159;以人们对对象的直 接#24863;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感性不#26029;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人#30340;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36831;钝,就 将逐渐退化#12290;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30340;感知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日#26376;合壁,山川焕绮,“春秋代 序,阴阳惨舒,”(《文#24515;雕龙·物色篇》)#26691;花之鲜,杨柳之貌,日出之容,雨#38634;之状,春风春鸟,秋#26376;秋 蝉,夏云暑雨,冬#26376;祁寒,“岁有其物,物有#20854;容”(《文心雕龙#183;物色篇》),莫不使人悟以物#33394;,应物斯 #24863;,并进而“心亦摇焉”,“辞#20197;情发。”(《文心雕龙·物#33394;篇》)
  在此基础上人#20204;“神与物游”(《文心雕龙·#31070;思》),“流连万象之际#65292;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65292;既 随物#20197;宛转;属采附声,#20134;与心而徘徊。”(《文#24515;雕龙·物色》)“思#25509;千载”,“视通万里”。#36825;里,不 只#26159;人的感官由于外界的剌激而保持#20102;自己鲜活的生命,并#26085;益地敏感起来,而且人的感情也被#19981;断地激发, 人#30340;想象也不断的丰富起来。
  可见,只有审#32654;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21387;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30340;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 、丰富和激情。#36825;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很重要#30340;任务。
  其次,审#32654;教育能够泄导人的感性。
  人生而就#26377;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26395;,这是人和外界、#20035;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20063;是人情所 不能免。荀#23376;说:“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21619;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22823;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20247;焉 ;#24418;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24841;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33600;子·王霸》)《吕氏春秋》指出:#8220;故耳之欲 五#22768;,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24773;也。”(《仲春纪·情欲》)《淮#21335;子·真训》也说:“且人之情#65292;耳目 应感#30693;,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65292;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相#21453;,如果不让人去感知,将#20043;“囚之于冥室 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20043;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32819;之无闻。”可见,不#28385;足人的耳目之欲,不满 足感性所提出#30340;需求,是摧残人性的。
  然而,#20154;的这种欲望常常是无止#22659;的,也是盲目的。如果任其自由的#34920;现,不仅对社会,甚#33267;对整个人类 都是十分#21361;险的。这一点,古今中外的#24605;想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先#31206;的荀子说,“人生而有#27442;,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20998;界,则不能不争。争则#20081;,乱则穷。”(《荀子#183;礼论》)荀子这里明#30830;指出,盲 目#22320;追求欲望的满足,#26159;国家穷乱的根源。在《吕氏春秋#12299;那里,作者也告诉我们,盲#30446;地追求耳目之欲,“ 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20043;声则若霆,为丝竹歌#33310;之声则若噪……乐愈侈#32780;民愈郁,国愈乱……”(《仲#22799; 纪》)#27721;代的《淮南子》也看到了这个危#38505;,它说:“耳目淫于声色之乐#65292;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32780; 不定,则血#27668;滔荡而不休矣。血气#28372;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23432;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65292;则祸福之至 ,虽如丘山,#26080;由识之矣。”(《精神训》)这#37117;是“亡国之音”。明代吕坤#26356;明确地说:“天地间之祸人者 ,莫如‘多’。令#20154;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22810;食,美色令人多欲#65292;美声令人多听,美物#20196;人多贪,美 官令人多#27714;,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32622;,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20154;多入,美事令人多恋#65292;美景令人多留, #32654;趣令人多思。皆祸#23186;也。”(《呻吟语》)
  #24635;之,过分地追求欲#26395;的满足,无异于引火自焚,“酒足#20197;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28857;素士,名足 以绊高士。”(杨梦衮#12298;草玄亭漫语》)我国古代的圣人#8220;决不许人类一切的本能,毫无节制#65292;任情放纵。他 取正当#30340;方法音乐地调节本调本#33021;的冲动与官能的享乐。”#65288;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31934;品》,贵州 人民#20986;版社,1994年,第53#39029;。)这种“正当的方法”即#26159;“克己”、“格物#8221;。

#36716;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24515;
  而在西方,在两千多年的#21382;史中,理性对感性的压#25233;之所以能够成立并获得巨#22823;的成功,也是基于这样的 前提:“潘多拉、女性原则#12289;性欲和快乐都成了灾祸,是#20998;裂和破坏性的。”(注:马尔库#22622;:《爱欲与文明 》#65292;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可见,对于人生而就有的欲望#65292;既不能不满足它,也不#33021;盲目地满足它。在中外历史#19978;,人们都曾经通过 理性去解决这个问题。#25105;国古人说:“发乎情,止乎礼义”#65292;这是用“礼义”为感性的满足划#20986;一条度量分界 。在#35199;方,人的感性满足更受到严格的控#21046;,它们绝大多数成#20026;社会的禁区,成为日常生活中#30340;禁忌,被驱赶 到了无意识之域。现代西#26041;社会之所以神经症的人格猛增#65292;与此密切相关。其#25945;训告诉我们,理性并不能为#20154; 的感#24615;的满足提供一条正确的渠道#12290;感性的满足应该有自#24049;特殊的途径——这就是审#32654;教育。
  而审美教育#20043;所以能够“泄导人情#8221;,也和美育的感性品格#26377;关。首先,作为一种#24863;性教育,美育通过不 断的剌激、不断#30340;感知,从而逐渐唤醒了那些在#26080;意识之域中沉睡多年、积聚多#24180;的欲望和本能,使它们#20174;暗 无天日的黑#26263;深处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美育打开#20102;这只“潘多拉盒子”,并给#23427;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 和自由的#31354;间,让它们充分地抒发、自#30001;地表现。这里,美育显然和#24503;育、智育不同,后两者对“人情”#22810;是 压抑性的,#20005;格控制的,它只允许某#20123;情感得到有限的表达,#32780;把绝大多数的情感驱进#20102;无意识的领域。
  其次,在审美教育中#65292;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20381;赖于“日常生活意识的垂直切#26029;”(今道友信语),即瑞 士美学家布洛所说的#23457;美主体与对象之间所保持的“审#32654;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使审美#20027;体的感知和情感 的#28608;发以及抒发,并不直接指#21521;现实世界和社会,而是#25351;向某个虚幻的对象和事件,#20174;而可以避免对现实和社 会所可能带来的伤害#12290;
  #27491;是美育的上述特征,使美育在#28210;泻人的内心过分强烈的心理能量方#38754;,远远优越于德育和智育#65292;成为“ 泄导人#24773;”的最佳途径。
  最后,审#32654;教育能够升华人的感性。
  “升华”(sublimation )是弗洛伊德所#21019;立的精神分析学说#20013;的一个术语,指被压抑于意#35782;中的本能冲 动,特别是性本能冲#21160;,转向社会所许可的活动中去求#24471;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人类文艺#21019;作、宗教活动等 ,都被#24343;氏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32467;果。
  而在汉语中#65292;“升华”一词的含义略有不同#12290;先说“升”。汉语中的“升”有上#21319;、提高的意思,如《诗 经·小雅·天保》:#8220;如月之恒,如日之升。”#21448;有“成熟”的意思,如《#26753;传·襄公二十四年》:“#20116;谷不 升为大饥。”#27425;说“华”。在汉语中#65292;“华”可喻开花;可#25351;光彩、光辉和有文采;还可表#31034;浮华,如华而不 实。在古代汉#35821;中,“升”与“华”很少#36830;用。
  我#20204;这里所说的“升华”#23545;上面两种“升华”#30340;本义都有所吸收,但又有所不同#12290;它既是指将人的感#24615;从 无意识的#28145;处提升到表层,更是指将#20154;的感性从兽性的层#38754;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从生物#23398;的水平提升到社会学 的水平,使感性真#27491;成为人的感性。只有在#36825;种提升的基础上,#20154;性才能放射出万丈光芒。
  为什么审美教育#33021;够升华人的感性呢?正如上面#25152;说,德育与智育旨在发展人的理性#65292;在它们的具体实施 过程中,常常限#21046;感性,压抑感性,甚至不#24796;牺牲人的感性来求#24471;人的理性的发展,因此之故,德#32946;与智育不 可能#21319;华人的感性。人类两千多#24180;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36825;一点。
  美育则与前两者有所不#21516;,它主要针对人的#24863;性来进行,这为美育升华#20154;的感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 ,美育之所以能够进#34892;,一个首要前提就是#23427;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也就#26159;说,它对人的感官的触#21457;、对人 的情感#30340;激发、对人的想象#30340;开启,并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23545;象,引向该对象的某种使用价#20540;之上。欣赏梵· 高的#12298;向日葵》,并不是让人联想到这#26666;向日葵可以结多少瓜#23376;,它结的瓜子好吃不好吃;参观#19968;座古代建筑 ,#20063;不是要人觉得它是否方便实用。#30456;反,动物的感官则不能#25670;脱其生理本能的约束,它#23545;对象的感知,总是 与自己的生存目的直接相关#30340;。而在审美感知中,则暂#26102;割断了主客体之间的这一实#29992;关系,使人对对象的感 知获得了一定#30340;自由度和深度,具#26377;了人性内涵,成为真正的人的#24863;知。这就是人的感性从#20861;性的水平升华到 #20154;性的水平的基本含义。这种升#21326;之所以可能,正因为与美#32946;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密#20999;相关。
  在中#22269;古代美学中,美学家们在谈到#8220;审美感受”时,曾提到美#32946;对人的这种“升华”#20316;用。清代王夫之 指出:#8220;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65292;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顿,当世#20043;然而然,不然而不#28982;,终日劳而不能度 越于禄位田宅#22971;子之中,数米计薪,日#20197;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20463;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65292;虽视 如盲,虽#21220;动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20063;。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65292;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32780;后期之以圣贤 #65292;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27880;:转引自叶朗:《#20013;国美学史大纲》,上#28023;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39029; )这里,#29579;夫之将美育升华人#30340;感性谈得很清楚,它#23545;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发、激励和#21319;华的作用,使人摆#33073; 昏庸#29477;琐的境地,成为一个有志气#12289;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65292;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30028;。
三、美育作为#24863;性教育的意义
  今天,我们强调#32654;育作为感性教育的一#38754;,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20027;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38754;:
  如果说,感性教育的长#26399;缺乏造成了人性分裂的#20005;重恶果,那么,弥合人性的#36825;种深刻创伤,实现#20154;自身 的现代化,建立#30495;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20027;义现代化,就必然地呼吁感情性#25945;育的加入、审美教育的加#20837;。
  人性分裂的现#23454;,是人自身长期片面地#36861;求理性的发展而压抑感性的发展的#32467;果。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 就被一些思想家意#35782;到了。席勒就曾经指出:“现在#20276;随着我们的是,各门科#23398;之间的严密分工,等级和职业 之间的直接分开,国#23478;与教会、法律与习俗之间的隔绝;#20139;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工#20316;与报酬之间也都割裂 开来。”在这种情况#19979;,人丧失了它内在的完整性:“#20154;们永远束缚在整体#30340;一个小断片上,也就只#22909;把自己 变#25104;一个断片了;他们耳朵里所听到#30340;,永远是自己推动的#26426;器轮盘的那种单调无味的#22024;杂声音,也就决不能 发展自己生存的和谐;他们不是#25226;人性——人的灵魂——铭刻#22312;自己的生存上,最终却使之#20165;仅变成了他们所 从事的职业、所耕#32792;的科学园地的某种标记。”(#27880;:转引自吉尔伯特·库#24681;《美学史》下卷,#19978;海译文出版 #31038;,1989年,第480页。)
  而马克思意识#21040;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对它作了#28145;入的分析,他说:当工#20154;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他已经#38477; 而为物,不#22797;为人,他已经失去人性。并且#65292;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变成#21453;对他、同他异化的东西。“#21171;动的 外化表现在什么#22320;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35828;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23646;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他#22312; 自己#30340;劳动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26159;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26159;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33258;己的体力和 智力,而是使#33258;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36973;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21171;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21160;中则感到不 自在#12290;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22312;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65292;他的劳动不是自愿#30340;劳动,而是被迫的强#21046; 劳动。因而,它#19981;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21171;动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30340;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20854;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36867;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26368;后,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 性质,就#34920;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33258;己的,而是别人的#65307;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19981;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 别人。”(注:《马#20811;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3~94#39029;。)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36825;种现象不仅没有得#21040;缓解,反而愈演愈烈,遍及人类#27963;动的一切领域,从而导致现 代社会病#24577;人格激增这一不争的事实。#22312;艺术家的笔下,我们更#21487;以看到这种片面、病态#20154;格令人触目惊心的 奇形怪状。在杰#20811;梅弟的“九个人像的构成”中#65292;我们看见,人已经失去了自#24049;曾经有过的丰富性与整体#24615;, 失去#20102;自己的血肉,而被抽象成为火#26612;棍式的人物;在杜桑的“走#19979;楼梯的裸女”中,人的形象仅仅#26159;依稀可 #35265;,转瞬即逝,人已经没#26377;固定的形体可以把握;#36825;种现象在立体主义的艺术作#21697;中,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活生生的个#20154;被肢解成一个个碎片,东一#29255;、西一片地堆集在画面上#12290;总之,在现代西方艺术作品中,再 也无法找到一#20010;完整的、清晰的人的形象了,我们#19981;再知道自己是什么?像什#20040;?在这里,人不只是一无遮蔽 ,而且被#21093;了皮,被碎尸万段#65292;身体的各部分被摔得#21040;处都是。
  这里,#20154;性的分裂已经危及人#31867;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实现现代#21270;的一大障碍,如果任其下去,#23601;不只是 现代化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本#36523;的前景也将会是十分的暗淡。
  当然,人性分裂是#30001;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不能否#35748;的是,感性教育的#38271;期缺乏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30340;因素 #12290;所以,要弥合人性#20998;裂的这种深刻创伤,#19981;自觉地进行感性教育(也就#26159;审美教育)是不行的。
  另一方#38754;,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36824;造成另一个严重的恶果,#36825;就是,一旦理性的控制减弱,#24863;性获得较前 宽#26494;的表现空间时,由于感性不能正确#22320;抒发和表现自己,它就#24456;容易出现蜕化、物#21270;的倾向,陷入感性#27785;沦 的误区。事实也确#20046;如此。我们今天受众#20247;多、影响广泛的大众文化#23601;明显地存在着上述倾向#12290;无论从哪个方 面看,大众文化都#26159;一种感性文化。从它的起源看,#23427;是解放了的大众和解#25918;了的感性的产物,是欲望#21644;科技 结#21512;的产物,欲望是大众#25991;化生产的动力,又#26159;大众文化消费的动力。同时#65292;大众文化离不开大#20247;传播媒介, 正是后者为它的兴#36215;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26465;件,并决定了其传播方式#65292;即它是直接的、直#35266;的,也就是说, 借#21161;于大众传媒,它能够直接诉诸#20110;大众的感官。并且,大众文#21270;的崛起反映了大众的需要(审美需#35201;),这 种需要#26368;主要的是感性的生命的#38656;要。因此,大众文化#23454;际上是一种感性文化,它重感#24615;、重世俗生活、重享 受娱乐,它是反理性的#65292;体现的是感性对理性的反#25239;。
  #24212;该看到,大众文化的#23835;起有其进步的意义,一方面,它#20307;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21487;抗拒的民主潮流,另一 方面,#23427;也反映了人自身要求#24863;性发展的呼声。千百年来#65292;人的感性一直处于#34987;压制、被扼杀的境地,人自身 也因此而沦入悲#24808;的命运,直到今天,感性才终于为#33258;己争得了一席之地。然而,#27491;如我们在前面所说,人倘 若不能“克己”,#20197;为片面地执着于感性,就能真正地#33719;得快乐和得到发展,那也将大错#29305;错,这给人类带来 的只能是#24863;性的沉沦和整个人#24615;骇人听闻的堕落。因为感性文化(#20854;中不乏性文化、灰色#25991;化、白色文化等) #23545;于理性、价值和传统的消解#20960;乎是致命的,它所#21040;之处,使触及到的一切都化为#31505;料,使理想和价值#37117;化为 #20044;有,理想没有了,标准没#26377;了,它陷人类于官能的黑暗的假#35937;世界之中,如斯,人类的#21069;途真是岌岌可忧!
  可见,在大众文化#36825;种片面的感性解放中#65292;人类所获甚少,所失#24456;多,不仅失去了自我,而#19988;失去了精神 #65292;因此,仅有感性的解放与#28210;泄是不够的,在解放和渲泄#24863;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感性的#21319;华,一句话,必须 要有感性教育,也#23601;是要有审美教育!
  这些都表明,在#20170;天,感性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30340;迫切,它反映了人自身发#23637;的必然要求,也反#26144;了 现代化的必#28982;要求。我们甚至完全有#29702;由这样说,如果今天再不重#35270;人的感性发展,如果再不把作为#24863;性教育 的美育纳入#29616;代教育体制,人自身#23601;没法发展,现代化也不可能最#32456;实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