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基于对#24403;前时代条件、文化背景#21644;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认识,针#23545;以往美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25552;出,将当代学校美育的重新#23450;位和建构落实在培养和#36896;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这一基#28857;之上,并提出若干具体的#23454;施意见。
**#65290;
一
#24403;前学校美育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建#26500;的紧迫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65292;乃是基于对时代条件、文化背#26223;和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认识,#26377;着非常现实的依据。
#25105;们正处于世纪之交#36825;一特殊的历史分界线上,在#20840;世界的范围内,新技术革命#27491;在坚定不移地将人类社会#25512;向工业化的进程,这#20419;进了人类文明的长#36275;发展,同时也为人类造#25104;了巨大的困惑,其中一个突出#30340;问题就是物质与精神彼此失#34913;的情况愈演愈烈,高#26032;技术带来的物质奇迹淹没了人的主#35266;能动性,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隔#33180;压抑了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和#30456;互对话的天然需要,日趋精细的#21171;动分工导致人的能力的片面化#12289;单一化,人的精神生活已经失去了#23545;于物质生活的对抗性、超越性和#25209;判性,反而被物质生活所同化、所#25910;买,文化艺术变成了为物质需#35201;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39046;域。中国的现代化虽然起步较#26202;,但也正在奋起直追加#20837;这一世界性的进程,在历史#33310;台上展现出一幅热气腾腾、#26377;声有色的壮观场面,同时西方#21457;达工业社会所遇到的困惑在我们#36825;里也开始露出端倪#12290;在这种情况下,人#20204;开始向往在现代经济#27963;动中高新技术与深厚感情#30340;平衡,谋求以情感的柔性来调#21058;技术的刚性,呼吁以个#20154;价值体系的发展来弥#34917;技术的非个人性质。西方不#23569;有识之士对此开出了各种各样#30340;药方,但是问题最#21518;都归结到教育。约翰·奈比斯#29305;提出学校教育应加重#20215;值观教育的份量,以期“把#25216;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31934;神需要平衡起来”[1]#65292;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学校应#36890;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25913;革帮助学生建立起一#22871;作为选择目标和决定#34892;动之标准的价值观,以利于#22312;未来生活中技术与价值之间相互#20135;生积极影响。[2]路易·多洛指出,当今学校教育#8220;应该再一次回到人的身上来”,使#23398;生有可能选择最适合于#33258;己个性发展的价值观,技术进#27493;只有纳入一定的价#20540;体系,才能全面推动#25991;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育决不是#22810;余的。[3]由此#21487;见,当代西方未来#23398;家、文化学家大都趋于这#26679;一种共识:在工业#21270;社会中教育应当进一#27493;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65292;促进人的情感、个性、价#20540;观得到健全的发展,使人的精#31070;生活与物质生活和谐地协调起#26469;,构成一种合理、完满的文化品格#12290;当然我们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体制#19981;同、国情各异,不能一概而论#65292;但是上述西方学者所#25581;示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38382;题所提供的方案,对于我#20204;所思考的问题显然不无意义。
目前我们#25152;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20195;,这是一个大众文化深入人心#30340;时代,市场经济、商品大潮#20026;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拉开#20102;大幕。大众文化是一种以经济实效#21407;则为杠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30340;消费性文化,这一文#21270;特质决定了大众文化的许#22810;长处,同时也造成了它的某些缺陷#65292;在大众文化背后起着操纵作#29992;的工具理性、技术统#27835;和市场权力正在严重地消#35299;着文化的精神性而代之以物质性,#38477;低了文化的人文含量而不适当#22320;提高其技术含量,#20363;如商品广告对于大众传#25773;媒介日益专断蛮横的侵占和控制#27491;是物质无情地挤压精神#36825;一现状的生动写照。这种物#36136;与精神相互失衡的情况有可能#23548;致物本位倾向的抬头。另外,大#20247;文化的商品性一旦失去#32422;束而发展成为商品化的倾向,事#24773;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出于赢利的#30446;的,大众文化往往追求#23089;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65292;以提高上座率、收视率、发行量和#30021;销度,对于人们的官#33021;快感、感性欲望、#21407;始冲动的过度纵容和曲意迎合有可#33021;孵化出一种浅薄、粗陋#12289;萎靡、弛懈的文化风尚,对#20110;推动社会进步的奋斗#31934;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将产生#20005;重的消解作用。凡#27492;种种,对于青少年危害尤烈,#25104;为目前青少年中出现的#35768;多问题的深层原因#65292;同时对于当前的学校教#32946;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再从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来#30475;,人们对于在社会主#20041;市场经济体制下学#26657;教育的任务和目标的认识已日趋#26126;确、日趋一致。党的“十四大”制#23450;了“必须把经济建设转#21040;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32032;质的轨道上来”的宏伟战略#30446;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37073;重告诫全党,社会主义市#22330;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21270;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36136;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中国教#32946;改革的发展纲要》指出#65306;“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26063;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20154;力资源优势,这是我#22269;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24517;由之路。”最近江泽民#24635;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35805;中又一次地重申了上述基本#31934;神。由此可见,从中央#24320;始,已经明确认识到#65292;人的素质的培养和#25552;高应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20013;心。另外,在《纲要》关于#32654;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美#32946;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32654;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24773;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35201;作用。”这可以看作是上述认#35782;在学校美育中的具#20307;化。这些基本精神和思想#23545;当前学校美育的重#26032;定位和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20041;。
二
提出#23398;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构这一#30446;标,也是针对以往美育所存在的问#39064;,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首先,建国以来#65292;学校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20960;经起落,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况。#22312;50年代初期(1952)#25945;育部所颁布的关于幼儿园#12289;小学、中学的三个《暂行规程》#20013;,都将美育列为与德、智、体#32946;同等的地位,强调#32654;育在整个教育机制中#30340;重要意义。但在1957年#21046;定的教育方针中却取消#20102;美育的位置,后来#22312;越来越左的政治路线#24433;响之下,导致了当#26102;学校教育中忽视甚至取#28040;美育的后果。在中共中#22830;八届九中全会(1961)以后#65292;随着“调整、巩固#12289;充实、提高”方针#30340;贯彻,针对教育领域中左#30340;倾向,人们又重提美育#22312;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65292;并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取得#26126;显的效果。但是不久#21518;“文革”一起,美育#34987;当作封、资、修的东西而遭到无#24773;的荡涤,在十年浩劫中,美育在#25945;育领域中几乎绝迹。党#3034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26149;风的吹拂使得教育领域万物#22797;苏、百废待兴,而#32654;育也再次被提上学校教育的#35758;事日程,1981#24180;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23398;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2299;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内#23481;,1986年全国人#22823;通过“义务教育法”,当时的#25945;委负责人对该法所作的说明#20013;指出,在中小学教育中#24212;当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38024;。特别要提到的是,#22312;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23450;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35201;》中专节论述了美育的重要性。#20294;是目前美育的内容#23578;未被列入教育方针,#36824;没有取得立法的地位,目前教育#26041;针仍然采用“培养德#26234;体全面发展的建设#32773;和接班人”这一提#27861;,与《纲要》的精#31070;还存在着不相一致之处。
其次,对于美育的本质#36824;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些#27969;行的观念还未得到有力的纠正。#19968;种观点认为,美育是德#32946;的一部分,从属于德育,美育#26159;实现德育的工具、途径和辅#21161;手段,这种观点过于强调美育#19982;德育之间的联系,#20294;忽视了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区别#65292;以至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否认美#32946;在目的、内容、功能#12289;方式上的特殊性,不利于美#32946;的展开。另一种观#28857;认为,美育即艺术教#32946;,是关于绘画、音#20048;、舞蹈等艺术技能、#25216;巧的培养。这种观点的不足在于#23558;美育的功能限度缩小和降低了,#20165;仅局限于培养具体的技能、技#24039;的范围,而没有在塑造新型文化#21697;格这一更高的层面上#26469;认识美育的意义。还有一种观点认#20026;,美育是一种情感教#32946;,这是就美育与德、智、体育的分#24037;而立论的,即认为德育#26159;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是#30693;识、能力的教育,体育是身体#32032;质的教育,相对于此,美育则是情#24863;的教育。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21448;是不够的,因为美育#30340;目标不仅仅在于情感教育,#36824;在于人文品格的塑造,人文品#26684;的丰富内涵并非情感生活一#31471;可以囊括,故仅谈情感教育#26377;以偏概全之弊,有可能#21462;消美育的丰富性。
再次,目前学校美#32946;的现状也不容乐观,#32780;目前学校美育之困境的造成#65292;既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又#19982;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分不开,#21516;时也是由对于美育本质的模糊认#35782;所致。其一,目前学校美#32946;受到当代社会文化#29615;境中消极因素的干扰#65292;而学校美育的力度与这种干扰#30340;强度不成比例,形成较大反差#65292;学校美育的内容和形#24335;相对落后,其作用和效果相对有#38480;,中小学教师在一#20010;学期中苦口婆心的教育#25152;取得的成效可以在一个假期中丧#22833;殆尽,大学教师辛辛#33510;苦教了四年所达到的效果抵不上#27605;业分配所带来的思#24819;波动。其二,学校#32654;育在学校中受到智育的排挤,#32780;所谓“智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20110;考试和升学率,由于目前教#32946;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升学率成了#25903;配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普遍#23384;在以升学率评校、评教、评学的情#20917;,相形之下,美育变得可有可无,#20854;重要性在思想上得不到确#35748;,甚至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19978;都得不到保证。其三,目前学校#32654;育的目的和内容不明确#65292;一般偏重于初步的艺术鉴#36175;和艺术创作能力的#22521;养,人文导向的目#26631;感不强烈,造就新型文#21270;品格的目的尚未真正确立,同#26102;美育的形式也偏于陈旧、落#21518;和单调,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22815;,严重影响到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26524;。
最后,当前学校教#32946;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经#27982;体制的转型,培养#8220;四化”建设所需要的人#25165;。如前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体#21046;转型的大背景下,人的素质的#22521;养和提高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20154;的文化品格的重建#23588;显急迫,但是目前学校美育并#26410;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21046;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在培养#31038;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存在着不相适#24212;的情况。
#24635;之,明确当前学校美育的重#26032;定位和建构这一目标,并将其#33853;实在培养和造就新型的文化#21697;格之上,这不仅具有#20805;分的现实依据,而且也是历史#30340;必然要求。
三
通过以上#20851;于学校美育重新定位和建构的客观#20381;据和必要性的考察,我们#23545;于美育的本质可以在#26356;高的层面上形成更#21152;确切的认识。
首#20808;,美育并不是具体的艺术#25945;育,也不是单一的情感教育#65292;美育有着更高的目#26631;和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美学这门#8220;人的哲学”在教育领域#20013;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着美学的#20154;文精神。美学以对#20110;永恒的宇宙之谜和深邃#30340;人生真谛的思索、追踪#21644;破解为使命,它通过对于人#31867;命运的终极关怀、对#20110;存在价值的不断追#38382;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而#20026;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导向#65292;为历史发展增添巨#22823;的精神动力,美学关心的#26159;人的本质、价值、潜力、#30446;标、成就等一系列终极性的#38382;题,是如何提高和优化人的情感#29983;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旨#36259;等根本性的问题。美#23398;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美育的重#26032;定位具有了内在的依据,当代学校#32654;育应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21644;人文导向,以培养和造就#38738;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神圣使命。
其次,强烈的#20154;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24576;也就把美育与德育区#20998;了开来。德育偏重#20110;思想观点、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22521;养,而美育则偏重#20110;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65292;与德育相比较,美#32946;进入了更为宽广的文化的领域#65292;更富于文化的意味,#36825;一点也就决定了美育#19982;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性质上#30340;重大差别:其一,德育是一种#35268;范教育,它注重培养青少#24180;的理智力和意志力,使之#33021;够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21644;道德规范来约束自#24049;的思想行为;而美育则是#19968;种发展教育,它注重#22312;审美过程中培养青#23569;年的创造力和建构#21147;,并按照一定的美#23398;原则去引导他们发#23637;个性和人格。其二,德育是以理服#20154;,重在说服、训示和灌输;#32780;美育则是以情动人,重在引导、启#21457;、劝诱,它要调动学生自身的感#21463;、体验和领悟,依靠学生精#31070;的自我建构,来达到#20010;性的发展和人格的#23436;善,因此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32946;,在美育过程中,学生始终#20445;持其主动性和自由度。其三,#24503;育注重社会性人格的培#20859;,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服#20174;;美育则注重个体人格的培养,#26356;多关心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更多强#35843;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潜力#12289;健全个性心理和提高个人素质的#24517;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谋#27714;建立一种更加合乎人性的合#29702;完满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准则#12290;总之,拿德育与美育#20316;比较,前者偏于社#20250;尺度,后者偏于个性尺度;前者#36981;循现实性原则,后者遵循#29702;想性原则;前者持社会本#20301;,后者持人本位,因此#23613;管美育与德育可以相互渗透、补#20805;和辅助,但是二者却不能相互包#23481;、取代和排斥。
再次#65292;美育的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24418;而上的、理性化的,带有很强#30340;理想色彩,它常常表现#20026;一种人文理想。这种人文理想#21482;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不#23436;全属于知识的领域,#32780;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信念、信#20208;的领域,是一种价值的#30028;定、意义的界定,它通过提#20379;某种信念和信仰的概念#12289;范本以凝聚整个社会的精神结#26500;,使得时代精神、社#20250;心理和民族风尚保持在#19968;个较高的水准之上,使得#20154;们的社会行为包括政治、经济、#25991;化行为保持一种健#20840;、合理、向上的趋势#65292;进而有效地达到一#23450;的社会目标。一般说来#65292;健全的社会价值体系必须由两个部#20998;构成,一是现实价#20540;观,一是理想价值观,这二者#30456;互抗衡、相互制约,使得整个社会#24471;以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向前发#23637;。在社会主义市场#32463;济体制下,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20063;必须有这两个部分,现实价值观#35762;究功利性、实效性、自主#24615;和本位性,凭借这种#29616;实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32463;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也可能#23548;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25439;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33391;风气的滋蔓,这就需要理#24819;价值观来加以制约,加以引导,以#20449;念、信仰的冲动力来制#34913;经济的、物质的冲#21160;力,理想价值观并不强#27714;人们必须如何行事,而是靠信念、#20449;仰的精神力量感召人们应当#22914;何行事,进而形成一种既讲究实效#12289;又承担道义,既主#24352;竞争,又鼓励互助,既#25215;认利益原则,又强调义利并重#65292;既保护个人利益,又明确社会#20041;务,既重视行为的目的性,又#25552;倡手段的合理性这#26679;一种整体社会价值体#31995;。学校美育所体现的人文精#31070;、人文理想便归属于理想价值观的#33539;畴,它通过向青少#24180;提供某种审美理想的概#24565;和范本,对其人生态#24230;、人格境界、心理#32467;构、文化素养发挥规范和引导#20316;用,进而培养和造就一种新#22411;的文化品格。
第四#65292;当代学校美育不应全盘照#25644;西方模式,也不应简单地回归#20256;统,而应立足于当代,立足#20110;中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27982;体制给社会文化环境#24102;来的变革和进展,应善#20110;发现和大力弘扬当代精#31070;结构中那些具有生长#24615;和生命力的因素,那些具有超前性#21644;未来性的质点,例#22914;当代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12289;主体意识和风险意#35782;,当代人开放的心态、开阔#30340;视野、优化的知识#32467;构,当代人的创业精神、开#25299;精神和务实精神,当代人勇于#36873;择、勇于实现自身价值、#21191;于承担责任的胸怀,当代人的#31038;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等等。当#21069;学校美育应以这种新型的时代精神#20026;核心、为基点,去凝#32858;和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中#20855;有现代生命力的因素,“五四”#26032;文化运动特别是新民主主义#38761;命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65292;以及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65292;达到一种既体现时代特#28857;和中国特色,又融汇古今中外优#31168;文化的现代建构,形#25104;一套可供具体实施的#26032;体制、新规范、新#20869;容。这里有三个方面#30340;关系需要很好解决,其一,要#35299;决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36716;换问题,传统文化已经成#20026;一种思想原型深深地#20957;结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20043;中,其中许多因素#24050;经不适合于现时代,尤其是#19981;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340;要求,属于死去的东西#65292;如保守主义、平均主义、中#24248;之道等,但也有不少方面在今天#20173;然具有积极意义,属于#20173;然活着的东西,例如自强不息的奋#26007;精神,舍生取义的崇#39640;气节,重义轻利的人格境界,以天#19979;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31561;,当代美育的一大#20219;务便是以当代新型#30340;精神结构为标准,激浊扬清#12289;去芜存菁,在现代条#20214;下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得#21040;发扬光大。其二,#23545;于“五四”新文化#36816;动以来,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20197;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同样存#22312;着一个现代转换的问题,#19981;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与现代#29983;活和现行体制不相一致的方面#65292;这就需要注入新的内#23481;,赋予新的形式,#20351;之与新的时代精神相#20114;接轨。其三,对于西#26041;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20998;应持“拿来主义”的#24577;度,而不应一概拒之门外,#35199;方文化中存在着许多负#38754;因素,但同时也有大量正面因#32032;,后者是全人类共同#30340;精神财富,同样是建构当代文化可#36149;的思想资源,对待传统文化#21644;西方文化大可不必#21402;此薄彼,民族虚无主义固然#19981;对,国粹主义也显然是错误#30340;,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26377;益成分,作出符合#20013;国国情的改造和运用,这也是当代#32654;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总之,以社#20250;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孕育的当#20195;新型文化为本位,在与传统文化#12289;西方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以及新#27665;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多方对#35805;中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65292;在促进其他文化形式向当代#26032;型文化的转换过程中#23454;现美育的当代建构,这应该成为我#20204;坚定不移的目标。
四
根据以上#23545;于当代学校美育的#20877;认识,可以提出以下几条#20855;体实施意见:
首先#65292;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关系到祖#22269;的前途、民族的未来#65292;应是我们各项工作的“#37325;中之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39640;度重视,放到优先发展的战#30053;位置上来加以认识。#24403;前学校美育的正常开#23637;,需要一个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38656;要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积#26497;配合,这就需要提倡一#31181;全民重视教育、重视美育的风气#65292;特别要加强政策宏观调控的#21147;度,使得学校美育的#27491;常实施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证#12290;目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22330;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性质、功能和意#20041;的认识尚不明确、尚不一致#65292;我们的文化政策尚不健全,相应的#25991;化法规尚不配套,造成了认识上和#23454;践上的种种偏差和失误,应#35813;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及时的纠正#65292;从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65292;以期造成一种有利于学#26657;美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38271;的优化的社会文化#29615;境。
其次,学校美#32946;的正常开展还有待于教育体制#30340;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36143;彻党中央提出的关于“#25226;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25216;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26469;”的基本精神,重新认识学校#32654;育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65292;进一步确立培养和造就青少年#26032;型的文化品格这一战#30053;目标,在美育中体现深切的人文#20851;怀和有力的人文导向,#25226;美育的重点转到提高青少年的#20215;值观念、人格境界、文#21270;素养和精神旨趣的总#20307;水准上来。同时也必须将美育的战#30053;地位和战略目标明确列入我们#30340;教育方针,使之取得#31435;法的形式,并在教育思想和教#32946;实践上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具体的#23454;施。
再次,学校美育#24517;须依靠教师去实施#21644;完成,调动广大教师的#31215;极性,也是保证学校#32654;育正常开展的重要#26465;件,而调动教师的积极#24615;,一方面要采取增加教#32946;投入、提高教师的生活#24453;遇、稳定教师队伍#31561;积极措施,另一方面教师队伍#26412;身也面临着提高自身素#36136;的问题,包括思想品德素质#21644;文化业务素质,特别#26159;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31181;新型的文化品格,在价值观#24565;、人格境界、文化#20462;养、精神旨趣等方面达到较高水#20934;,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起#21040;为人师表的作用。
#31532;四,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应保#35777;并适当增加美育的比重,应在#20854;他课程中渗透美育的内容,#36824;应在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美育#12290;同时要改革和更新美育的内容和形#24335;,强化其现实感和实践性,#20351;之与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和经#27982;增长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四化#8221;建设的成就相一致,让学#29983;进一步了解历史、展#26395;未来、接触社会、体#39564;人生,以利于塑造一种新型的#25991;化品格。
最后,要重视#25945;材建设,各个地区可以根#25454;自己的具体情况组织力#37327;编写适用的美育教材。在条件成熟#30340;时候,可以由国家教委牵头,#32452;织美学界的专家学者、长期#22312;教学第一线从事美育的教师、以#21450;分管相关工作的教育行政#37096;门的领导,通力合作编写全国通用#30340;美育教材,使得学校美育的实施#20855;有相对一致、相对稳#23450;的依据和规范。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