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内;钛板
1临床资料
199808/200408我科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36(男31,女5)例,年龄20~51(平均32.6)岁,受伤时间1~15 d. 单发骨折29例,多发骨折7例. 按部位分:下颌角部7处,下颌体部16处,颏部20处. 小型钛板(厚度1,长4孔、6孔、8孔等,直形、Y形、L形等,钛钉直径2.0 mm,长5~7 mm),西安中帮公司产品. 单发性颏部、体部下颌骨骨折均采用局麻下复位内固定,多发性下颌骨骨折或伴上颌骨骨折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复位内固定. 颏部和体部骨折均采用口内切口. 下颌角部骨折3例采用口外切口,4例采用口内切口. 术中首先确认患者咬合关系,行临时结扎,然后固定小型钛板,确定钛钉钛板稳定,再打开颌间结扎. 局麻患者当日行颌间弹力牵引,全麻患者于术后第2日行颌间弹力牵引,时间5~15 d,进食时可去除颌间弹力牵引. 检查伤口愈合情况,每日3次口腔清洁,检查咬合关系,术后5 d由弱到强开始进行开口训练.
2结果和讨论
36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 口内伤口部分(3~5针)开裂3例,延迟愈合3~5 d,余均Ⅰ期愈合. 出现牙合干扰者6例,经调牙合解除牙合干扰. 术后3 mo张口度≥37 cm者33例,开口度为30~37 cm者3例. 术后3~12 mo X线片27例骨折愈合良好. 9例失访.
小型钛板体积小,生物相容性好,固定稳定,口内切口可避免体外疤痕. 临床分析:①口内切口应注意保留龈侧充分软组织(5 mm),剥离时要保持粘骨膜完整,以利于缝合关闭伤口. 本组病例有3例伤口开裂均因龈侧软组织不足所致. ②先确定伤前咬合关系,再行钛板坚固内固定,以保证恢复伤前咬合关系. 术后1 wk的间断颌间牵引对恢复咬合关系、减少牙合干扰有积极意义. 出现牙合干扰的病例经简单调牙合均能解除. 我们认为,临床上应将颌间弹力牵引与坚固内固定结合使用. ③下颌骨颏部和体部骨折均应口内切口,操作简单,创伤小,下颌角部骨折若行口外切口位于颌后、下方,较隐蔽,经患者同意可以采用,如此可简化手术难度,避免经鼻气管插管全麻. 但口外切口不能使钛板位于Champy提出的理想的位置曲线上,即磨牙后区及外斜线上,对骨折移位的张力对抗作用低[1],要增加固定钛板骨折线两侧的固位钉数量,要辅以更长时间的颌间弹力牵引. 髁颈骨折耳前切口有损伤面神经可能[2],颌下切口行钛板内固定操作难度大. 建议仍以颌间固定为主. 本组病例均参照上述条件选择切口. ④固定用钛板应贴合骨面. 钛钉备孔应在良好的暴露下一次成形,避免固定钛钉空转或松动. 骨折线两端均应保证2颗以上钛钉固位点. 张力强的部分可以辅以平行双板固定,也可选用成角钛板. 固位钛钉要避免损伤牙根. ⑤术后保留牙弓夹板可协助稳定固定,方便颌间弹力牵引,便于进食,不影响下颌早期活动. 本组病例均保持牙弓夹板2~4 wk. ⑥骨折线上非病灶牙均应尽力保留,在上牙弓夹板时将其结合粘接法稳定固定. 术后4~6 wk行牙髓活力测试. 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能够恢复伤前咬合关系,缩短疗程,恢复张口度.
参考文献
[1] 林野,王兴,伊彪,等. 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2):85-87.
[2] 刘彦普,周树夏,斯方杰,等. 下颌骨骨折加压与非加压内固定的评价[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2,18(3):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