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论文网:
作者:王海波,周艾琳,高飞,刘丽宁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
1临床资料
200201/200504行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 LM)72例. 平均年龄35.6(25~49)岁,经产妇61例,未生育11例. 以月经过多就诊22例(31%);下腹疼痛、不适及尿频19例(26%);B超发现31例(41%);合并附件病变24例(33%);不育8例(11%). 有下腹部手术史11例,合并重度贫血6例,中度贫血19例,轻度贫血21例. 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加静脉麻醉. 患者取头低脚高位,于脐轮下缘作皮下环切长1 cm,插入气腹针,注入CO2至腹内压力达1.73 kPa,脐部置入10 mm套管及腹腔镜,于左、右下腹部分别置入10 mm与5 mm套管,插入手术器械. 从阴道放入举宫器,以便术中更好地暴露肌瘤部位. 在肌瘤周边宫肌处注射催产素20 U. 于肌瘤最突出处,以单极电针切开肌瘤包膜至瘤核组织,肌瘤钻钻入肌瘤内,弯钳钝性分离包膜后完整剥出肌瘤. 残腔用1号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腔内打结. 如肌瘤切除后发现穿透宫腔者,先缝合内1/3肌层,使黏膜层良好对合,再缝合剩余肌层及浆膜层. 若浆膜下肌瘤有明显的根蒂,可用有齿钳直接抓住肌瘤,然后用单极电凝剪刀边电凝边切断瘤蒂,若创面有出血,再电凝止血,瘤蒂较宽大者,子宫创面则予以缝合. 切除之肌瘤直径&<2 cm者,弯钳夹持肌瘤,单极电针将肌瘤对半切开,直接从10 mm的套管内取出,若直径≥2 cm,将10 mm辅助穿刺孔扩大至15 mm后用电动粉碎器切碎取出. 如合并附件病变,则根据病变性质行囊肿切除、附件切除、输卵管切除、包裹性积液清除术等. 所有患者术后2 mo首次随诊,以后每6 mo随诊1次. 术中发现壁间肌瘤53例,浆膜下肌瘤17例,子宫颈肌瘤2例;最大肌瘤直径8 cm,单发肌瘤48例,多发24例,最多4个;其中2个肌瘤14例,3个8例,4个2例. 同时进行附件手术24例,其中单侧或双侧卵巢囊肿剥除22例,输卵管切除2例,行输卵管造口2例,包裹性积液清除术2例. 术中因盆腹腔黏连需行黏连松解术10例. 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子宫平滑肌瘤. 手术时间为(90±42)min;术中出血量(80±5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2±1.1)d;本组无中转开腹及脏器损伤,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6 h开始进食及下床活动. 术后发热9例(12.5%),最高体温38.9℃,体温均在术后3 d内降至正常. 术后随诊共55例,随诊时间2~12 mo. 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月经过多者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未发现肌瘤复发,2例于术后3, 5 mo发现附件区囊肿,最大4 cm×3 cm,仍在随访中.
2讨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20~30%[1]. LM最大优点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腹腔干扰少,术后恢复快. 对于没有其它不孕因素的子宫肌瘤患者,行LM后的妊娠率可接近70%. 且妊娠率和肌瘤的大小、数量和部位没有明确的相关性[2]. 开展LM必须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二是必须有十分娴熟的腔内缝合技术;三是对适应征的严格选择.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Dubuisson JB, Fauconnier A, Fourchotte V, et al.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Predicting the risk of conversion to open procedure[J]. Hum Reprod, 2001,16:1727-1731.
[2] 冯凤芝,冷金花,朗景和.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64-67.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72例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