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食管炎;电子纤维胃镜;食管双对比造影
1临床资料
纤维电子胃镜及病理学证实慢性食管炎40(男27,女13)例,年龄20~70(平均46)岁,其中30岁以下3例,31~50岁11例,51~70岁26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烧心、胸痛不同程度进食噎梗及胸骨后疼痛,其中吞咽异物感8例,嗳气返酸、恶心7例,上腹部饱胀隐痛12例,胸骨后灼烧感5例.
慢性食管炎发生部位:食管上段1例,食管中段3例,食管中下段10例,食管下段26例. 内窥镜下改变:食管黏膜充血、黏膜皱襞增粗模糊15例,食管黏膜白色斑块披复7例,食管黏膜充血水肿5例,食管黏膜糜烂及浅表溃疡6例,食管黏膜颗粒状改变7例. 治疗后2 mo内窥镜复查,食管炎病灶改善11例,6 mo后复查病灶明显改变33例,病灶进展2例,食管炎病灶癌变2例,其中1例病变累及贲门. 本组40例均行上消化道低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拍摄食管各段不同体位完全舒张和完全收缩黏膜象,病变部位基本与胃镜检查相一致,其中2例累及贲门. X线表现:①黏膜皱襞改18例,病变黏膜襞增粗,紊乱不规则,但无破坏中断现象;②充盈缺损14例,病变区呈多发散在颗粒息肉样或类圆形透亮区,似“汽泡征”,大小约1~5 mm;③大部分病例管壁较光滑,无僵硬感,少数病例可见小龛影,食管边缘呈小锯齿状,④取卧位或头低足高位可见钡剂返流,⑤病变与正常食管无明显分界,呈移行性.
2讨论
慢性食管炎多发在食管中下段,以下段为主[1]. 文献报道我国慢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传统生活习惯使食管炎黏膜长期接触机械的温热的以及烟酒刺激和维生素缺乏而产生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另外内镜发现食管返流是引起慢性食管炎的又一重要因素[2]. 临床主要症状为烧心、胸痛,此为胃内反流物对食管上皮下感觉神经末梢刺激所引起[1]. 内镜下分4级,主要表现为[3]:①食管黏膜面局限性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纹理模糊是慢性食管炎最常见和最早的表现. ②食管炎膜糜烂或白色斑块披复而且易出血. ③黏膜隆起肥厚即颗粒样改变. ④食管小浅溃疡. X线检查:低张气钡双重对比食管造影显示病变有很好的效果,操作方便,患者无痛苦,它使食管扩张、黏膜展平、钡剂涂抹薄而均匀,能将食管黏膜表面微小病变清晰显示[4],而且还可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范围等特征. 轻度慢性食管炎常不易与早期食管癌鉴别. 轻度慢性食管炎绝大多数病例黏膜皱襞粗糙、紊乱,病变区与正常食管界线不清,呈移行性,黏膜无中断破坏征象[3]. 而早期食管癌与正常食管界线清楚,黏膜有中断破坏征象,局部管壁有僵硬感;食管炎常累及食管整个周径,而早期食管癌常累及食管周径之局部,特别是与早期食管癌平坦型(Ⅱ)鉴别较困难,平坦型(Ⅱ)表现为小结节囊状透亮区,黏膜紊乱呈现小颗粒状花纹,管壁局限性伸展不良,切线位表现为偏侧局限性管壁凹陷性增厚,其范围较短. 食管炎因为黏膜襞不同程度水肿,隆起显示多发颗粒状息肉改变或称“汽泡征”为与早期食管癌鉴别的重要征象. 此外,还应结合内窥镜检查确诊. 内镜下食管黏膜面局限性充血,水肿黏膜血管纹理模糊,是慢性食管炎早期常见的表现. 内镜诊断慢性食管炎,优于X线检查,可以减少漏诊,误诊. 慢性食管炎的内镜检查与X线检查基本一致;内镜与组织学检查存在一定相关性. 如果内窥镜发现食管黏膜有糜烂颗粒状改变和白色斑块易出血现象,一定要进行活检、组织学检查;X线检查重点观察第一口钡剂通过情况. 要注意详细观察适时摄片,才能发现早期不典型病变. 同时注意追踪观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癌肿或癌变,提高诊断准确性,以使患者早期及时治疗.
【
参考文献
】[1] 徐国明,李照坤.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6-237.
[2] 魏良洲. 胃食管返流病[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94-97,101.
[3] 李益农,陆显华. 上消化道内镜学[M]. 第2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1.
[4] 贺建元,李汝敏. 早期食管癌X线诊断(附276例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