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单盲法
关键词: 单盲法;脉搏氧饱和度;全麻;拔管
0 前言
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在防止全麻术后拔管时发生低氧血症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国内许多基层医院尤其是边远地区,由于限于条件,未把血氧的监测作为常规指标,而依然把血压、脉搏、通气量、意识、呛咳及咽反射等传统拔管指征作为依据.其间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性究竟如何,我们采用单盲法进行了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30(男22,女8)例,年龄33~61(平均47)岁,体质量(52±10)kg,无心肺功能不全,ASA分级Ⅰ-Ⅱ级.麻醉前用药安定10mg,阿托品0.5mg im;麻醉诱导用药为:咪唑安定0.1mg kg-1 ,芬太尼0.15μg kg-1 ,异丙酚2.5mg kg-1 ,万可松0.12mg kg-1 iv;行气管插管控制通气,安氟醚吸入和间断万可松iv作静吸复合麻醉.手术时间(4.2±1.8)h.
1.2 方法
拔管的方法与指征:手术结束时,以5L min-1 新鲜氧气冲洗肺内的吸入麻醉药,酌情给予新斯的明/(阿托品)1mg,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行气管内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气管内痰吸净后吸氧数分钟,达到预计的传统拔管指征:血压、脉搏平稳,通气量足够,呼之睁眼,呛咳、吞咽反射恢复后,将吸痰管放入气管导管内,边吸边拔出气管导管,紧接着作口腔内吸痰,并鼓励患者咳嗽,面罩吸氧,观察患者有无呼吸无力或困难,如无则送回病房.整个操作过程麻醉医并不了解脉搏氧饱和度的改变.同时另有专人分别于术前、术中、停药、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恢复、开始吸痰、拔管、口腔吸痰、面罩吸氧、离手术室10个阶段,用Nellcor-2500型监护仪观察和记录脉膊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无论变化结果如何均不通知麻醉医生. 转贴于 2 结果
气管拔管时SpO2 &<94%的发生率.术毕吸痰为73%,拔管为60%;口腔吸痰为100%;面罩吸氧为27%;离手术室为7%.具备传统拔管指征的患者,术毕开始吸痰时有22例SpO2 &<94%(89%~92%);拔管时有18例SpO2 &<94%(87%~93%);拔管后行口腔吸痰时30例均SpO 2 &<94%(76%~91%),最低者降至76%;吸痰毕面罩吸氧时有8例SpO2 &<94%(91%~93%);离手术室室时有2例SpO 2 &<94%(92%~93%).
3 讨论
全麻手术后低氧血症是严重潜在的并发症之一,因此,麻醉期间连续监控脉搏氧饱和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换气功能变化,还可评价机体的供氧状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提高麻醉和手术安全性及抢救重危患者的成功率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本文结果显示,患者在术毕气管拔管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脉搏氧饱和度降低,在特定的内环境下,SpO2反映相应的PaO2 水平,SpO2 96%相当于PaO2 10.9kPa(82mmHg),SpO2 91%相当于PaO 2 8.13kPa(61mmHg).因此,如果SpO2 &<96%应诊断为低氧血症[2] .主要是因为残留的麻醉药、肌松药、切口疼痛、手术本身及腹带的限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3] .单盲法观察结果证实,以传统拔管指征行气管拔管时,既便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操作,患者仍存在着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低氧血症是围手术期发生麻醉意外和死亡的一项重要诱因.因此,将脉搏氧饱和度作为拔管的常规监测指标应得到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Barker SJ.Pulse oximetry: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J].Inter Anesth Clin,1987,25(3):155-175.
[2]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6;107-136.
[3]姜 霞,刘瑞昌,张洪军.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颌面外科手术120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14(4):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