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旋后外旋和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诊疗方法。【方法】对39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和夹板外固定,结合功能锻炼和中药熏蒸(药物组成: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宽筋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苏木、骨碎补、续断、牛膝、桂枝)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整复后X线摄片显示,39例骨折端全部对位良好;固定时间为6~11周,平均为8周;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53~84d。疗效评定结果:优28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7.2%。【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踝关节骨折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并结合功能锻炼和中药熏蒸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固定术
旋后外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损伤是较常见的踝关节损伤,自1999~2005年,我们先后收治旋后外旋和旋前外旋型骨折39例,依据其不同分型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5.5岁;骨折原因:下台阶及骑车跌倒扭伤25例,交通肇事伤12例,坠落伤2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8例,其中Ⅲ度17例,Ⅳ11例;旋前外旋11例,其中Ⅲ度7例,Ⅳ度4例。全部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伤后至来诊时间为1h~7d,平均3.2d。
2 治疗方法
2.1 复位手法
损伤后即刻就诊者不用麻醉,肿胀严重、骨折移位明显者,采用坐骨神经麻醉。以旋后外旋型为例,患者仰卧、屈膝,两助手分别握持骨折近端与远端,先按骨折畸形方向顺势牵引,待畸形消失后,助手持足内旋,矫正其外旋畸形,术者双手拇指置于外踝骨折远端,余四指环抱骨折近端,推远端向内侧、拉近端向外侧、同时内翻背伸踝关节,纠正外踝及距骨移位,维持患踝内旋、内翻、背伸位,术者以拇指向上向后推挤内踝使其复位,然后术者以双手拇指顶住后踝骨折远端,四指固定骨折近端,双拇指推挤远折端,自跟骨后侧向前推拉足部,并将胫骨下端向后方推移,始可达到后踝骨折的复位,然后术者双手掌根部用力环抱、相对挤压纠正下胫腓联合分离移位,复位后由助手维持足踝的内旋、内翻、背伸位。旋前外旋型,同样根据损伤机制向相反方向进行手法复位。
2.2 固定方法
测量患肢石膏长度(自腓骨小头下至内侧平均长度),采用"U"字型石膏固定,固定范围足以使石膏固定到内、外、后踝并保持内旋、内翻、背伸位,定期给予拍片复查,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肿胀情况以及石膏是否松动,如断端移位应及时矫正,重新固定。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石膏固定4周后改中立位超踝夹板固定3~6周。
2.3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首先是肌力的恢复,在非完全负重的情况下练习踝关节背伸、跖屈,一伸一屈为1次,每天100~300次;肌力恢复后,完全练习屈伸、旋转,此时重点在于肌力及对平衡功能的锻炼和正确步态的练习;最后是患肢单腿站立进行足重力功能的锻炼,但应循序渐进,不宜强行锻炼、过度负重。
2.4 中药熏蒸
待骨折临床愈合后,给予中药熏洗,药用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宽筋藤各30g,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苏木、骨碎补、续断、牛膝、桂枝各15g。将药置布袋中于盆中浸泡30min,加水煮沸,将患肢架于盆上熏蒸踝部20min(防止蒸汽烫伤),待药液渐温后将患肢浸泡30min。每日熏蒸浸泡1~2次,每剂3d,15d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无痛,无畸形,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摄片示骨折愈合。良:劳累后踝关节轻度疼痛或不适,背伸或跖屈受限在10°~15°,X线摄片示骨折愈合无畸形。可:时感踝关节无力,背伸跖屈受限16°~20°,X线摄片显示轻度畸形。差:踝关节负重即痛,需扶拐行走,背伸跖屈受限30°,外观及X线明显畸形。
3.2 治疗结果
本组39例,整复后X线摄片显示,骨折端对位良好,踝穴关系恢复正常28例;固定时间6~11周,平均为8周;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53~84d,平均58d。按以上标准评定,优28例,占71.8%;良6例,占15.4%;可3例,占7.7%;差2例,占5.1%;优良率达87.2%。 4 讨论
踝关节损伤分类方法有多种,我们采用LaugeHansen分类法,主要是因该法能够明确地表达出受伤时的姿势、外力的方向及韧带损伤和骨折间的关系,对临床中手法整复固定有具体的指导意义。(1)旋后外旋型:为最常见的损伤类型。足在旋后位上,距骨受到外力或小腿内旋而距骨受到相对外旋的外力,距骨在踝穴内以内侧为轴向外后方旋转,冲击外踝向后。首先是下胫腓前韧带断裂或胫骨结节撕脱骨折;腓骨发生斜形骨折,骨折线由前下向后上,距骨进一步外旋,并向后方移位导致后联合韧带损伤和后踝骨折,距骨向后脱位,内侧结构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骨折。(2)旋前外旋型:足于受伤时处于旋前位,三角韧带牵扯而紧张,当距骨在外踝内受到外旋外力时,踝关节内侧结构首先损伤而丧失稳定性,距骨以外侧为轴向前外侧旋转移位。内侧结构先受损,表现为三角韧带断裂或内踝撕脱骨折;这样距骨的内侧壁便可以向前移位,距骨外旋,迫使腓骨沿其纵轴旋转扭曲,导致前联合韧带断裂,然后是骨间韧带的断裂,导致踝关节上6~10cm处腓骨干的骨折。此时,旋转的距骨脱离位于内侧的胫骨,胫腓骨分离,最后导致后联合韧带的损伤可发生后踝的撕脱骨折。本组病人在手法复位固定时均应根据其损伤机制、足踝的位置进行。因此,了解踝关节损伤机制和分型的判断将对踝关节的治疗带来许多便利,可以提高手法复位治疗水平。
由于本组病例均为Ⅲ°~Ⅳ°踝关节骨折,骨折不稳定,骨折端容易移位,我们充分利用石膏和夹板固定踝关节骨折各自的优点,早期采用"U"字型石膏固定内、外、后踝并保持内旋、内翻、背伸位。石膏固定容易保持踝关节内旋、内翻、背伸位90°位置,防止骨折再移位,定期给予摄片复查,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肿胀情况以及石膏是否松动;而夹板固定Ⅲ°~Ⅳ°踝关节骨折,早期不容易控制踝关节在旋转、内翻、背伸位90°位置,骨折端容易移位,且常常使用纸垫,影响患肢血液循环,肿胀明显,出现张力水泡;在骨折中后期改用夹板固定,便于踝关节功能锻炼,促进踝关节消肿和骨折愈合,这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提出的"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治疗原则相吻合,也符合其生物力学要求。
对下胫腓联合分离和后踝骨折块的治疗,从解剖上看,踝关节面比髋膝关节面小,其承受的体重大于髋膝关节,且踝关节接近地面,作用于踝关节的承重力无法得到缓冲,因此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更高;踝关节骨折伴踝关节脱位属复杂疑难病例,治疗要求解剖复位,只有正确复位,才能有较好的疗效和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我们根据骨折类型,结合X线情况,正确分析判断下胫腓联合水平面骨间膜或骨间韧带损伤情况、下胫腓联合是否完全分离和后踝骨折块的大小,重视下胫腓联合分离和后踝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取得较好的效果。
踝关节骨折的功能康复锻炼也是至关重要,我们采用中药熏蒸,结合踝关节功能锻炼和中医手法疏筋,使踝关节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顾云五,尚天裕,李汉民,等.骨折、骨骺、软组织损伤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4.
[2]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74-178.
[3]齐斌,徐莘香,刘德裕.踝部旋前类骨折脱位远期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2):100.
[4]苟三怀,贾连顺,高志伟.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2):227.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4-1109.
[6]荣国威.加深对足踝关节部损伤的认识,提高手术治疗的水平[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1.
[7]宋兴建,刘淑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