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湿热证的治法与治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614 日期:2025-03-01 来源:论文网
【摘要】 根据湿热病邪的性质并结合湿热证形成的机制,讨论治疗湿热证过程中,如何确定以治湿为主或治热为主的治则;并从宣通湿郁防过燥、清解蕴热防伤阳、祛湿外出防伤正三个方面讨论"分解湿热"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和注意事宜。
【关键词】 湿热 治法 祛湿
  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证,可源于外感,也可因于内生,或外感与内伤相合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于阻碍气机,困耗阳气;热为阳邪,易耗津伤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病机较单纯;若湿和热相合为病,则热处湿中,胶着蕴蒸,病机往往变得复杂。正如薛生白所说:"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1]143。对湿热合而为病,辨证时不但要辨病邪所在部位,还要辨湿与热的偏盛;治疗时既要注意祛湿而不助热伤阴,又要注意清热而不伤阳碍湿,否则即如吴鞠通所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2]81,所以湿热证的治疗较寒湿证复杂。针对这种两难治疗境地,喻嘉言提出"分解湿热"[3]492的概念,并被后世习用。继而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1]68、"分消上下"[1]75,薛生白提出"当三焦分治"[1]144、"以分利为治"[1]143等治疗原则。对湿热证在临床上应怎样运用分解湿热法,宜采取哪些具体治疗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笔者根据历代医家有关湿热证的治则、治法与治禁的论述,结合个人的心得讨论如下。
  1 明确治湿为主还是治热为主
  湿热证以治湿为主还是以治热为主?有人主张应以治湿为主,因为热邪是无形之邪,而湿邪是有形之邪,是导致气机阻滞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湿邪得去,全证皆可顺水推舟,收功可待,故多数情况下应以治湿为侧重点。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应结合湿、热的偏盛,以及湿邪是本邪还是标邪等做具体分析。
  根据湿、热的偏盛,按常规湿盛则祛湿为主,热盛则清热为重。另外应结合湿热证的来路,具体分析湿邪是本邪还是标邪。如果湿邪是本邪,则应以治湿为主,如果湿邪为标邪则当以治热为主。一般来说湿热证的形成有三条途径:一是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即刘河间所谓"积湿成热"[4],此时湿邪为本邪,热邪为标邪。对于这种情况当以治湿为主,正如叶天士所说:"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5]586,"夫湿为阴邪,郁久必热,热从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5]587。如果以湿热为主,用药过于清凉,不但湿热不除,且容易伤阳。二是阳热怫郁,热蒸湿动而致湿热,如刘河间说:"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6]77,此时热邪为本邪而湿邪为标邪。对于这种情况,应以治热为主,热去水安而湿自消,如果重湿轻热而过于辛散,则容易化燥入血。三是湿热本自来,即初感病因就是湿热病邪,这种情况下的湿邪也是本邪,多数仍应以治湿为主,必要时结合湿热的偏盛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者多表现为湿盛,这种病人多平素脾运不佳而胃阳偏旺,发病方式可来自外感或(和)来自内生,病初无或少热象;因热蒸湿动而成湿热者多表现为热盛,起病因于外感者多见,初期无或少湿象;湿热本自来者大多也来自外感,由中气的虚实决定湿与热偏盛的发展趋势。
  2 如何分解湿热
  2.1 宣通散发湿郁而防过燥 湿邪重浊粘滞,其主要的致病特点为气机困阻,气机阻滞又加重湿邪的郁滞,故调畅气机是宣通散发湿郁的关键。
  在诸多调畅气机的方法中,宣通肺气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因"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2]66;其二因肺在上焦,宣通肺气有"提壶揭盖"的作用,有利于水湿从下焦水道而出,即华岫云所谓"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7]362。
  叶天士所说的"开泄"[1]84和薛生白所说的"辛开"[1]146是宣通湿郁的代表方法。所谓"开泄",即以杏仁、蔻仁、橘皮、桔皮等轻苦微辛之品,或以香豉、枳壳、郁金等宣通气滞,开泄中上,以清源洁流,此即所谓"开窗牖"之理。这一方法对于湿邪偏重,病偏中上,或初入中焦者较为适宜,方如三仁汤、上焦宣痹汤、三香汤等。所谓"辛开",就是以辛温畅中之品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藿香、生姜等,开达中焦湿郁,以上输下布,此即华岫云所谓"以刚燥之土培之"[7]362之理,适用于湿邪偏盛于中焦、膜原者,方如加减正气散、达原饮等。对于湿热阻滞肌肉经络者,可用防己、木瓜、薏苡仁等宣通经络,方如加减正气散、中焦宣痹汤等;对于湿热阻滞肠道气机者,可用枳实、槟榔、皂荚、蚕砂等导浊通滞,激浊扬清,方如枳实导滞汤、宣清导滞汤等;湿热蒙蔽心包及机窍者,可用石菖蒲、郁金、香豉等通窍开闭,方如菖蒲郁金汤、三香汤等。
  当然,宣散湿郁、调畅气机要注意不要过于辛散温燥,一般见湿邪散发即要减其量,或转以清热为主。另外,调畅气机不仅仅限于使用理气宣通之品,凡能使邪气郁滞减轻的方法都能起到调畅气机的作用,如利小便、发汗、通便等常用的驱邪方法,亦可祛除阻滞气机的邪气,使气机条畅。
  2.2 清解蕴热而防伤阳和化燥 清解蕴热的目的是使蕴结于湿中的热邪透发消解。叶天士对于热邪偏重的湿热证,提倡用"苦泄"[1]83法,即以苦寒泄降之品,使热邪下趋。这一方法适用于病偏中下焦气分者。当然,苦泄之时多配合辛开,这样才更有利于使热邪从湿邪中透发出来而下泄。若病偏上焦气分者,可用栀子、豆豉、连翘、竹叶等清宣发越以消解。刘仕昌教授临床喜用青蒿和黄芩配伍,透解湿中郁热。处方取青蒿走表和入少阳走气分,入营血走阴分,能入能出、能清能透之性;黄芩归肺胃大肠经,既能清气分邪热,又能除中焦湿热,而湿邪终归中焦脾胃,故两者配伍,能透解三焦、内外湿中之郁热。刘老多年来应用该药于临床,每获良效,尤宜于湿热证湿热俱重或热偏盛者。
  但是,清解之品大多寒凉,甚至苦寒,不可过用。叶天士指出:"……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1]79,即寒凉太过易伤阳,对于因湿郁而成湿热者或湿热本自来者,尤为如此。此仅言及其一。过于寒凉或苦寒还有碍于化湿解郁,甚至导致化燥失润。因水液得温则能运行流动,生理状态下机体水津阴液得阳气的温运则能布散全身,滋润营养四肢百骸,而寒性凝滞,过于寒凉则不但湿邪不能得到温化宣散,还可使正常水液凝滞不布,机体失润而成燥。此即王孟英所谓"阴凝则燥"[1]119,也是俗谓"苦寒化燥"的机理。
  2.3 驱湿外出防伤正 祛邪是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法则,邪气外出不仅能减轻病势,还能起到通畅气机,减轻气机郁滞的作用。对于湿热证,粘腻重浊的湿邪是阻滞气机的主要因素,如叶天士所说"湿热阻气"、"秽湿内著,气机不宣"、"湿久生热,气阻不爽",都是强调湿邪阻滞气机的重要作用。故只有祛除体内的湿邪,才能更好地解除气机的困阻,使热从湿中分解出来,即叶天士所谓"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7]355,"湿走气自和"[7] 351。常用导湿外出的方法有利尿、发汗和通下,合理使用这三法,对治疗湿热证有很大帮助。
  2.3.1 利尿祛湿 张仲景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8]26;刘河间进一步指出:"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6]119;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湿》按语中指出:"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7]362,说明无论是寒湿还是湿热都可使用淡渗利水法祛邪外出。而且,不论邪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都可使用,此乃华岫云所谓"开沟渠以泄之"[7]362之理,叶天士对湿热初入肺卫即用芦根、滑石之流以渗湿于热下,使湿不与热相搏。观吴鞠通治方,无论是上焦篇治湿热初起郁闭肺卫的三仁汤、上焦宣痹汤,还是中焦篇治湿热困阻脾胃、肌肉经络的诸加减正气散、黄芩滑石汤、中焦宣痹汤等,或是下焦篇治湿热闭阻肠道、弥漫三焦的宣清导浊汤、茯苓皮汤等,都有淡渗利湿之品,这是治湿的大法。 虽是大法,也不可孟浪用之,叶天士针对"湿胜则阳微"的病机特点,提出"通阳"的治疗方法,并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1]80。正确理解这句话,对合理使用利尿法治湿热证很有帮助。所谓湿胜则阳微,并非指湿邪盛就必定会损伤阳气而导致阳气虚弱(因阳虚不化而致湿邪内生者例外),应该有一个由困阳到耗阳的过程。初起主要是湿邪困阻阳气,阳气不能温运,所以不必温补,而应通阳。通阳的方法除调畅气机外,就是导湿邪外出,减少导致气机困阻的湿邪,畅通阳气运行之道路,导湿邪外出的最好办法就是利小便,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因湿为阴邪,它不但会困阻阳气还会耗伤阳气,加上使用清凉剂,后期往往导致真正阳气虚微,此时应慎用利尿,正如喻嘉言所说:"湿家当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阳素虚之人,……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水维附,顷刻脱离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3]504。另外湿热证中的热邪易伤阴,而利尿亦会伤阴,故阴虚之人利尿时,亦应细察其详,一般只宜甘淡之品。总之,临床利湿之法的运用,应结合湿热偏重、阴阳偏虚等具体情况,湿重者多以茯苓、猪苓、通草、薏苡仁、大腹皮、泽泻等,热重以滑石、淡竹叶、车前草等,阴伤者以芦根、白茅根并配以益气养阴之品,阳虚者伍以温运之品。另外,湿热证利小便,以小便通畅、气机得通为度。
  2.3.2 发汗祛湿 张仲景提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8]28,而吴鞠通则将发汗列为湿温初起治疗三禁之首,告诫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2]65,叶天士也告诫说:"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 [7]352。临床上湿热病证确实不宜随意发汗,发汗不当易致如下弊端:其一伤阴,其二伤阳,其三引湿邪上蒙,其四致痉。但湿热证并不是绝对禁汗,正如喻嘉言所说:"凡治湿病禁发其汗,而阳郁者不微汗之,转致伤人,医之过也"[3]504。对于一般外感发汗治疗目的在于解表退热,而湿热证因湿与热胶着蕴结,热很难因汗出而解,反易变生它证;湿热证发汗的直接目的主要是驱逐湿郁,伸展表阳,解除表郁,调畅气机,使气化湿亦化,湿祛热孤则易消解,此亦合"开窗牖"之理。
  湿热证发汗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一般适用于外感湿热,邪尚在卫表或肌表、或刚由口鼻走中道,表阳受郁时;第二,以微微有汗为度,不宜发汗太过。湿热证患者常有自汗出,但汗出不畅、粘腻如油,汗出不解。若正确发汗,往往汗微身轻神清。如张仲景所说:"若治风湿,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8]28;如华岫云所言:"……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此虽未必即入脏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当察其兼症,若兼风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7]361。发汗不是非用辛散不可,有时通过调畅气机,也能达到此目的,这是治湿热证的关键。如用于邪在卫气分的三仁汤,使用得当可使气通湿散,自然汗解。
  2.3.3 通便祛湿 下法亦是吴鞠通湿温初起治禁之一。湿热证禁下理由有二,一为湿未结于肠道,下之无益;二为湿邪易困耗中阳,若苦寒攻下,中阳更损,遂致洞泄不止。但湿热证亦有可下之时,如叶天士所言:"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1]83,即湿热之邪结于阳明胃与肠道,气机滞阻,致大便不通或溏垢不爽者,应当下之。还有一种情况是湿已完全化热,燥结于阳明,当用承气辈急下存阴,另当别论。
  湿热证用下法之目的有二,一为通滞调畅气机,二为导邪外出,可从叶天士以湿邪尽还是未尽判断该下还是不该下,主要是为了导湿外出,使湿热分解。湿热证下法亦有其特点,即叶天士所说:"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1]83。章虚谷总结为"轻法频下"[1]83,湿热证下之宜轻是因并无燥实热结,不必峻攻,有时可不用攻下药,如治湿热郁阻肠道气机,致大便不通的宣清导浊汤;宜频是因湿性粘滞不能一攻而取效,临床多以枳实导滞汤轻其制而用之。湿热证下法之度有两点,一为大便由溏转为成形,此因湿邪已去;二为大便由不通或粘滞不爽转为通畅,此因郁滞得解。

参考文献


[1]王士雄.温热经纬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2]吴鞠通.温病条辨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3]喻嘉言.喻嘉言医学三书 [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

[4]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2.

[5]黄志英.叶天士医学全书·叶氏医案存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6]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8]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