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阴阳篇章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内经》中的阴阳表述了阴阳作为人体功能单位的意义,是物质、信息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阴阳具有彼此联系、相互依存与消长的关系。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辨识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前提条件,也是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治疗方法的依据。
【关键词】 《内经》 阴阳学说 阴阳
阴阳不但是属性分类的依据,而且还代表着不同功能,以及以功能为单位的物质和信息,故《内经》认为阴阳又是具有功能的物质和信息单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等都说明阴阳是依托于具体物质的功能单位。
1 阴阳的生理
《内经》和《难经》都认为阴阳是来源于肾的物质,因为肾藏真阴真阳,阴阳物质及作用是先天所具备的,即有了生命就有阴阳,就有阴阳的作用。因此,阴阳的作用源自生命体的形成,源自生命所具有的活力,源自先天肾。在生存的人类,阴阳又依赖后天的滋生滋养。《内经》认为阴阳的作用无处不在,包括脏腑、经络、肢体的活动及功能发挥都需要依靠阴阳的正常作用,《内经》认为这种作用就像大自然中宇宙、日月的运行和万物生长(自然阴阳)的变化一样,因此,《内经》常以自然来比类分析阴阳的作用。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是运动、活跃、亢奋的物质或信息(包括气),具有卫外、固护的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但固护于外,而且可以温养脏腑,补充精神,濡养筋骨。《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与阳的卫外功能相对,阴是具有静止、收藏、宁静等特点的物质或信息,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阴精包括精、血、津液,相对卫而言营血是阴,阴精是充养机体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保障,也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R蛭跹粑镏省⑿畔⒕哂胁煌男灾屎吞氐悖虼耍簿哂胁煌墓δ堋?
《难经》:"阴沉而伏,阳浮而动。"阴阳的功能表现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功能的相对性,所形成病证的表现、病机特点也是相对的。但阴阳在生理情况下的功能是联系互动的关系,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即阴阳功能具有联动性,阴的收藏是为了应合阳的卫外及外向活动,阳的固护是为了促进阴的生成与贮藏,表现在自然则可以理解为阳气生发,阴形滋长,阳气收敛,阴形蕴藏。由于阴阳具有互生互用的功能关系,因此,《内经》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必须协调平衡,人才能保持健康。然而《内经》更强调阳气卫外作用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2 阴阳的病理
在病理状态下,"亢则害,承乃制"。阴或阳都可能会因为某种病因的作用,而偏虚,或偏亢。阴偏虚则精血、津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有效制约阳,而致阳亢;阴偏盛则寒饮、水邪、痰浊、瘀血停聚,或导致阳气被遏,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阳偏虚则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温化水液,而致水饮、痰瘀停聚;阳偏盛则为火热气逆,或耗伤阴血、津液,而致阴血、津液不足,脏腑、经络、肢体失养。
阴阳是广泛存在的物质作用,因此,脏腑、经络等都有阴阳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心阴、心阳,肺阴、肺阳,脾阴、脾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三阴经、三阳经等。在《内经》中却未论及大小肠、胆、膀胱、三焦等的阴阳,而且在阴阳的偏盛偏虚中也不提肝阳虚、肾阴盛、肾阳盛等。原因应是论大小肠、胆、膀胱、三焦时,其功能与对应脏密切相关,因此不另立论;而论肝阳时,主要从肝的功能特点出发,肝易阴血耗伤而致阳亢,因此不重其阳(功能)的可能不足。肾的阴阳功能则主要强调肾多虚少实,真阴真阳应时刻填补,因此无偏盛之实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阳化气,阴成形"较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不同作用趋势和特点,这种作用特点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方面都可得到印证。故作为生理的阳是积极促动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阳,则是具有火一样破坏作用的物质方面;作为生理的阴是静谧、濡润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阴,则是具有水(冰)一样作用的物质方面。阴阳在生理上相生相长,病理上又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此段即以具有气、味、精等物质、信息的作用规律来说明阴阳的功能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等,也说明阴阳的病理作用、生理关系,以及阴阳物质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转化、影响的关系。
3 阴阳的相互关系
从以上各方面看,阴阳似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东西。但从理论上来说,阴阳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逻辑学。阴阳逻辑与现代逻辑基本可以相通,由于它使用了"阴阳"这个符号而使得中医的说理更具体清晰,更规范,逻辑关系更严密。因此,阴阳逻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固有的阴阳逻辑是关系逻辑,包括科学逻辑的某些内容,这种逻辑关系无论是演绎归纳、推理联系或是数理推算等都围绕阴阳这个符号展开。
《内经》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物质或功能单位(即所谓"双重对偶性")。阴和阳的基本关系是互生互用,消长共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两个方面、两种功能特点,或是同一领域中研究的两种相反、相对、相区别的现象(表示为:A=[+,-],{+}{-}∈A,"+"代表阳,"-"代表阴)。由于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因此,阴阳语言在研究人体、疾病时,可以跨越不同层次,包括大宏观、小宏观,甚或微观等领域。
阴阳是平衡的关系、协调的关系。《内经》认为阴阳在人体不仅是简单的矛盾关系和分类关系,而且是两种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物质、信息。因此,《内经》认为阴阳保持平衡,人体才能健康。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变化、负阴抱阳等几方面。阴阳消长是阴阳在同一系统或事物中具有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互生依存关系,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用符号表示:A=[+,-]中,无论"+"或"-"增加或减少,{+}∧{-}=A,等式成立,因为{+}{-}∈A,但"+"或"-"增加必然伴随"-"或"+"的减少。
阴阳互根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依存关系,即阴生于阳的温煦,阳生于阴的滋养,阴助阳生,阳助阴成是阴阳互根的基本关系。因此,《内经》认为元阴、元阳是阴阳赖以生成的基础,阴阳一方的耗损也必然影响到另一方,可以导致阴阳俱虚。即=[+^,-^],{+^}{-^}∈,此时≠A,而A=+b,说明原系统的"A"方面平衡被破坏了,"b"就是疾病的因素。阴阳变化是指在阴阳量变超出某一阈值时,阴阳平衡的趋势就会改变,发生质变,如阴阳的平衡被破坏,阴多(即:-`>-0,"-0"代表阴阳平衡中阴的临界值)则表现为寒(疾病性质),阳多(即:+`>+0,"+0"代表阴阳平衡中阳的临界值)则表现为热(疾病性质);阴虚、阳虚、寒极、热极等也是同样道理,即阴阳平衡的关系改变,一方或两方的量变超出平衡阈值时,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性质变化。
对阴阳的相互关系,目前人们习惯用太极图来说明。从太极图看,阴阳的依存、互根、消长、变化关系确实十分明了,如负阴抱阳、阴阳相生互长、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阳极似阴和阴极似阳等都可以得以表述。但阴阳相互关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宽广,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都难以用一个太极图来说明。《内经》认为阴阳是既相异或对立(不相容),又联系和依存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形象地说明阴阳相互作用、分工协作、互为依存的相互关系。
从病理的角度来看,阴阳的相互关系就更为复杂,如阴阳不相应之关格,阳盛阴竭之阴阳交,精孤于内,气耗于外之水气等,都说明在病理状态下阴阳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关系。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条件和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病理的阴阳关系可以归纳为量-质变化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阴虚阳亢,阳虚阴盛;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层次结构(空间)的阳病入阴,阴病出阳;阴阳相引;阳病及阴,阴病及阳等。先后顺序(时间)的疾病新久、虚实,在腑与在脏等。这些关系和方面用一个太极图也是很难描述的。
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和协调阴阳,当然也包括协调脏腑,扶正祛邪,救偏抑亢,这其中就包含许多阴阳相关的关系。如《内经》亢害承制的理论,补阳救阴与固阴保阳、补气生血与养血壮气、里病治表与表病泻里、上病下取与下病上?⒋友粢跤氪右跻舻戎瘟扑枷搿?
故从阴阳的作用、相关关系来看,阴阳又不是简单的医学符号,而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或信息系统,也是人体功能单位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疾病病机趋势的系统反映。
4 阴阳的养生及临床指导意义
《内经》认为健康和养生的关键是平衡阴阳。在人体保持健康的过程中,阴阳始终处于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自我调节中,中医养生和治疗中所要调节的阴阳既包括实体物质,也包括交流的信息和某种蕴含的规律。因此,有人将人体阴阳的自我调节与物理学中热力学的熵联系起来,认为熵的产生、集聚就是阴阳不平衡,在生命过程中熵会不断产生、堆积,而维持健康就必须不断排熵,这种认识与中医认为阴阳在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有些相似。
既然阴阳是容易偏盛、偏衰的,因此,中医治疗和养生的原则之一就是平调阴阳。无论饮食起居、药物、运动等治疗或养生保健的措施都必须围绕协调人体阴阳的相互关系。在协调阴阳治疗、养生的具体要求方面,中医不但重视人体本身阴阳的平衡关系,而且还十分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相协调,人体需根据自然阴阳的变化来调摄自身阴阳的重要意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及本篇论及真人把握阴阳,至人和于阴阳,贤人逆从(偏正词,顺从之意)阴阳等都说明顺应和调和阴阳以养生的重要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违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也说明调和阴阳是养生的根本,也是治疗疾病的根本。
《内经》阴阳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在于诊断过程中把握疾病(证候、病机)的阴阳属性、病机(病因、病程、禀赋等)的量-质(阴阳量质关系)及系统相关(阴阳联系)关系,以更准确地指导治疗中协调平衡阴阳方案的制定。把握阴阳治疗疾病,还应重视辨别阴阳真伪、主次、先后等,然后采取或逆或从,或先逆后从,先从后逆,或组方配伍,相辅相佐(逆从兼用)的治疗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求其属就是要抓阴阳失调的矛盾关键。在治疗中,《内经》认为协调阴阳的方法可以是直接抑其过亢,补其不足(类似现代医疗的对抗治疗)的物质、信息,也可以顺应疾病趋势,把握病机采取逆病机、顺病症趋势的治疗,或顺势疏导,或采取上病下?转贴于
关于《内经》阴阳理论钩玄(Ⅱ)--阴阳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
- 关于针刺治疗儿童自闭症40例疗效观察
- 新型分子烙印聚合物的制备及在药物分析中的
- 关于清肺化痰中药配合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救
- 关于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NF
- 关于加味四逆散对心理应激损伤大鼠海马nNOS
- 关于褐藻糖胶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酶的影响
- 关于感应性音乐聆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
- 亚砷酸对人肺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机制
- 补肾健脾化瘀法对围绝经期妇女血清NO和氧自
- 参附注射液、高乌甲素注射液诱导白血病细胞
- COURAGE临床分析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启示
- 关于生脉胶囊对压力超负荷慢性心衰大鼠心室
- 关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成骨
- 抗肿瘤药用植物及其内生菌活性代谢产物分析
- 高血压血瘀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或缺
- 关于鸟氨酸脱羧酶表达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