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语文#25945;材 传统美德 人文素养#12288;道德修养 素质教育
论#25991;摘要: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20869;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27665;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长#26399;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世#20195;相传的道德,主要有#29233;国、重气节、仁爱、谦虚#12289;自强不息、和为贵、#33410;俭等等。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20026;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足#22815;重视。若能结合语#25991;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34892;这些传统美德的教育#65292;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20041;、国格、信念的推崇,也#26159;让学生的心灵与历#21490;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23398;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29616;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24320;创新天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32946;。
#20013;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55年到19%年#65292;直至目前的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36136;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具—基本#24037;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20855;。”其中指向不言而#21947;,即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28085;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35270;民族传统文化的教#32946;。此观念的提出与普及将使语#25991;教育更具活力与生命力,#24517;将使语文教育真正走向素质#25945;育。本文将谈谈语文教材#20013;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抛砖引玉,#24182;求教于方家。
(一)
回顾历史#65292;中国古代的教育把道德#32946;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且注#24847;在各种教育内容中,以各#31181;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道德#24847;识,同时在学校学规中提出道德#35201;求,以从制度上强化道德意识。这#26174;示了极强的道德本位精神,也体#29616;了当时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特征。#27721;以后,儒家思想长期居#20110;统治地位,影响巨大,#25104;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65292;这也使得伦理道德#22312;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重#24503;尚义便成为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和#22522;本精神之一。简言之,中国传统#25991;化十分重视道德。
#12288; (二)
中国#25991;化重道德的特点在文学艺术#20013;有鲜明的表现。“文#20197;载道”是文人的责任#12290;文学艺术作品不仅追求艺术美的#22659;界,更追求“善”的道德境界。对#25991;学艺术作品的评价,#20063;常常以道德作为重要的标准#20043;一。长期以来,中华#27665;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36947;德,主要有爱国、重#27668;节、仁爱、谦虚、自强不息、#21644;为贵、节俭等等。
(l)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2290;”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20102;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29233;国主义情感。数千年来,中华#27665;族之所以能在东亚大#38470;上,历尽艰难而依然生生不息、#32321;荣发展,其中一个十分#37325;要的原因,便是中华民族具有悠#20037;而强烈的爱国主义传#32479;。爱国是学校德育最基#26412;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材中#29233;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屈原#21015;传》中,屈原竭忠尽智,一心为国#65292;正道直行,其刚正不阿的品#26684;,“九死其犹未悔#8221;的爱国美德,可与日月#21516;辉、与天地同寿;《(指南录)#21518;序》的作者文天祥在国家危#24613;关头出使抗敌,表#29616;了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29233;国精神,其惊天地泣#39740;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20154;至深……因为爱国:谭嗣同#33258;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33606;柯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21453;对奸候、宁死不屈。因#20026;爱国:南宋诗人陆游“僵卧孤村#19981;自哀,尚思为国戍#36718;台”;辛弃疾“西#21271;望,射天狼,’;明#20195;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8221;……爱国主义激发了中#21326;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23562;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22823;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23637;,而且也将激励中华#20799;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25340;搏。
#12288; (2)自强不息。“天行健,君#23376;以自强不息。”在历史上,#21476;老的中华民族曾以这#31181;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创#36896;了至今仍令世界众多学者赞叹不已#30340;辉煌文明,将中华文#21270;推至世界文明的颠峰#12290;自强不息首先表现为人们不#30031;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孟子认#20026;,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们#30340;意志,造就能担当大任、#26377;所作为的人,所以他写道:“天降大任于斯人#20063;,必先苦其心志,#21171;其筋骨,饿其体肤#6529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24515;忍性,增益其所不#33021;。”司马迁在受屈辱的#33104;刑之后,自强不息,#21382;时十几年,终于完成#20102;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12299;,以“立言”成就了他#30340;不朽。自强不息还表现#20026;对独立、完美人格的不懈#36861;求。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人#26684;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23041;武不能屈”,对理想#32780;完美的人格的追求十分执#33879;。范仲淹出将人相,屡遭贬滴,#20173;以天下为己任,壮志不衰#12290;这种自强意识,使我#20204;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孜孜#36827;取,不断创新、奋进。 免费论文下#36733;中心
(3)重气#33410;。在历史上,中华传统美德培#20859;和造就了一大批节操高尚#30340;志士仁人,文天祥的《正#27668;歌》多有列举,且#20182;本人就是重气节的#20856;范。宋端宗景炎元#24180;,元兵铁蹄践踏了大半个#20013;国,他们依仗有利地形,逼迫南#23435;投降。在危急关头,文天#31077;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元#20891;派人劝他投降,并许以高#23448;厚禄,文断然拒绝。元人又以死#30456;威胁,文毫无畏惧,#35828;:“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19968;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20197;致元军“相顾动色,称为丈#22827;”。文天祥这一次出使,一反#20197;前南宋使节的奴颜脾#33181;,苟且偷生的态度,捍#21355;了民族的尊严,表#29616;了宁死不屈的高尚民#26063;气节,谱写了一曲流芳千古的#27665;族正气之歌。孟子说:#822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25105;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65292;舍生而取义。”这是中华民族重气#33410;的生动写照,这种美德培养和#24433;响了无数的华夏儿女。
(4)谦虚。谦#34394;是中国人推崇的传统美德。人以#35878;自处,可以知不足而#19981;断进取,避免自满#21644;固步自封,以谦和他人相#22788;,则可以博取众长#6529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25105;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32773;而改之。”他曾问礼于老#33094;,又“人太庙,每#20107;问。”表现了万世师表的#35878;虚风范。《岳阳楼记》中“#20808;天下之忧而优,后天#19979;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原发自作者#20043;心,出于作者之口,但文章却#25226;它推到“古仁人”身#19978;去,这实在是一种#20255;大的谦虚。
(5)和为贵。中华传统#25991;化中尤其重视人与人建立和谐的#20851;系。孟子就明确阐发#20102;“人和”观念,“人和”#23601;是人的团结,也即是人心#30340;凝聚,人心凝聚的#22522;础是道义,所以孟子说:“#24471;道多助,失道寡助#12290;”由得道而得人心,便可形#25104;巨大的精神力量,从#32780;使国家无敌于天下#65292;以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2266;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20043;利。”孟子把“人和”作为国#23478;巩固、安定的最重要的基础,所#20197;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65292;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的美#24503;不仅有利于各族人#27665;建立和巩固友好关#31995;,还能促使学生在生活#12289;学习中建立和谐的人际#20851;系。
(6)节俭。艰苦朴素#65292;勤俭节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20256;统美德,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20809;大。《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崇尚节#20461;,反对奢靡腐化堕落,提倡“以俭#32032;为美”。政治家、文学家#33539;仲淹居官身贵,崇尚节俭,无#31169;自廉,“非宾客不重肉,妻子#34915;食,仅能自充”。在物质丰盈之时#65292;我们理当记住:“成由#21220;俭破由奢”(李商隐)。
(三)
概#32780;观之,语文教材中所展示的中#21326;传统美德是多方面#30340;,在此不能一一阐述。这些传统#32654;德理应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38754;,予以足够重视。若能#32467;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36827;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既是对自#24049;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国格、信#24565;的推崇,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25509;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32032;养和道德修养,为现代精神文明#24314;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22825;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32946;。
#21442;考文献:
[l]胡美山.#31449;在新世纪门槛的呐喊.新#21326;出版社,2001年.
[2]文#21490;知识编辑部.古代扦情散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8年.
[3]赵宗娓.中学语文#25945;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免费论#25991;下载中心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