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研究再论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能力要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9497 日期:2023-12-06 来源:论文网

一、历史学科能力#37322;义
  近年来,“#23398;科能力”这一论题受到历史教#32946;工作者的广泛关注#65292;与此有关的教学实#36341;和研讨也屡见报道 ,“能力”成为人们沟通教#23398;与考试测量的焦点。#28982;而,当我们再次谈到这个论题时,#23601;不得不首先跳出由这 一论题#25152;引发的诸多具体情况,从一个#26356;广阔的视野去考虑问#39064;。这很有必要。事#23454;上,迄今我们一直都在就 事论事,对这一论题#22312;整个教育领域里所占的位置和其#33258;身内涵尚未认识清楚。换句#35805;说,以往,我们更多的 是注意到这个论题#22312;教学和测量当中的#25805;作问题,而忽视了它#30340;理论价值和教育价值。
  欲取得#23545;当代学科能力的认识,我们#24212;该先讨论一个与“能力”有关的问#39064;。
  从教育#21644;考试发展史的角度#26469;看,能力是一个历史范畴,不#21516;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能力#30340;认识和要求也不 同。
  教育几乎是伴随人#31867;文明同时产生的。蒙昧时代的教育#23578;未从人们的社会活动#20013;分化出来,其教育的内容 和目的是在劳#21160;实践中和各种部族、宗教仪式中#20351;人们掌握劳动技能和生活规范。#25152;谓:“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20449;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23376;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26377;所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有所养。#8221;[1]由于面对严竣的自然环境和#20302;下的生产水平,氏族公社的教#32946;行为对能力的要求, 只能是取得生存能力和生活#33021;力。当然,一些带有精神文化特#28857;的教育内容,如口#32819;相授的族史、神话传说等 ,其中隐#32422;地含有对人类自身历史的认识#25104;份,但其目的也是为了在精神上取#24471;生存之信念。史载#8220;三岁一考 功,三考#40668;陟,远近众功咸兴”[2]的状况#65307;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贤#19982;能”的衡量标准在#20110;“功”,即在信念 和#29983;存能力上足以为首者。
  对蒙昧时代教育#30340;认识很重要,实际上它是人类整个#25945;育意识的朴素起源,正#22240;为它朴素到极至,因而它 在一定意#20041;上反映了教育的实质。试想,#22312;此之后乃至我们当代的教育#65292;又何尝不是为了提高人#20204;生存、生活 的#33021;力呢?
  自产生学校教育#20197;来,教育的面貌为#20043;一变,人们对于能力#30340;认识也大大地丰富了。
  我国是较早#20986;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据孟#23376;说,夏朝就已经有学校,先秦时期#27604;较有代表性的是周代的学校 教育。周代#30340;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31181;,这些学校都是教养贵胄子弟#30340;场所。史载“古之教者,家有#22654;,党有痒 #65292;术有序,国有学。#27604;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31163;经辨志,三年视敬#19994;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24180;视论学 取#21451;,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32780;不返,谓之大成。#22827;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着说服#32780;远者怀之,此大 学之道#20063;”[3]。又曰“师氏掌以一@②#35791;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20197;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23389; 德以#30693;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29238;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39034;行以事师长”[4]。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如教之“六艺”、#8220;六德”、“六行”#31561;等。
  这个时期,人们对所谓“能力#8221;的认识与要求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65306;
  其一,在#25945;育体系上有很强的科目意识#65292;如“六艺”的礼、乐#12289;射、御、书、数,这些科目从能力#30340;角度 看代表着#20154;才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内容。科#30446;的产生,反映了社会对#20154;才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人#25165;的能力构成 对#31038;会发展的意义。
  其二,对能#21147;的要求有明确的层次划分。从“离#32463;辨志”到“知类通达#8221;,九年五个阶段,各有其能力要 求的目标。“小成”阶#27573;之前以“学”为主,#20063;就是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教育内#23481;,但其间随着知识的逐#28176;增 加而不断#21152;强对“识”的要求。所谓“识”就#26159;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22312;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辨别事#29289;的能力, 约束自#24049;并指导社会行为的能力。“知类#36890;达,强立而不返”,显然是能力#35201;求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对 所谓“学”的要求是能#22815;举一反三,融会而#36143;通,强调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其#32467;构功能,这就绝非是#27515;记硬背获 得的大量零#25955;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内部的联#31995;而重新组织起来的知识体#31995;,思维能力在其中起#20102;决定的作用。 “识#8221;的要求是要识别各种社会#29616;象,以明确的社会意识立身行#19990;。
  其三,在能力要求的#19981;同层次上,都有鲜明的经世#33268;用的意识,所谓“辨志”、“乐#32676;”、“亲师”、“ 取友”、“强力而不#36820;”,都代表了一种反映价值取向的#31038;会交际能力和生活能力#12290;
  由此可见,当#26102;的官学非常重视对于能#21147;的培养,始终没有把传授知#35782;做为学校教育的唯#19968;目的,而是把 获#24471;各种专门知识做为一种认识#31038;会事物,参与社会活动的门#24452;。如果用“学”与#8220;识”来概括知识与能#21147;的 关系,那么就应#35813;认为,通过“学”提供#19968;种认识基础。“学#8221;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文明#30340;具体内容 ,“识”#21017;反映了对这一历史时期文#21270;、文明的理解、阐释、运用#21644;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65292;对于“识”的要 求是#35748;识与吸收,批判与改造,#32487;承与发展的问题。#27809;有“识”,“学”便成#20102;毫无生机的东西。
  这一点,在当时的私学#20013;表现得也很突出,史载“#23380;子以诗、书、礼、乐#25945;”[5],这是指“学#8221;的方面。 又说:“孔子以四教#65306;义、行、忠、信,绝四:#27595;意、毋必、毋固、毋我,所#24910;:齐、战、疾”[6],这是指“ 识”的方面。可见#65292;孔子是通过对诗、书、礼#12289;乐的教育达到义、行、忠、信的#30446;的,也就是他的能力要求。 这便使儒家学#27966;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25214;到了一条认识现实事物的途径,#20754;学之所以获得显赫的地位, 关键在#20110;其“识”的内容得到了社会承认。#24403;时的其它学派的接受#20256;播也都带有这个显著特点#12290;
  早期的古希腊#25945;育也认为“教育主要是#19968;种实际的事物……#26159;道德性和社会性的”[7]#65292;“只有当我们把每 个孩子都培养成好象#26159;奉公守法的君王,训练#20182;们从我们手中接过由同样#21407;则支配的职责的时候,我们才#33021;任 其自由发展”[8]。在这里,#25945;育同样被认为是获取生存、生活#33021;力的一种途径,有什么样的#25945;育,通过何种知 识培养人,就会造成什么#26679;的人才,即“一个人开#22987;所受教育的方向将决定他未#26469;的生活”[9]。教育如#26524;不把 知识#30340;传授和对人的能力#30340;培养结合起来,不把锤炼#20154;们的认识能力做为其根本目的,#23601;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早期人#31867;教育的特点是注重人的社#20250;活动能力的培养,由#20110;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38480;制,还未能在能力培养 中注入对人类社会发#23637;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人们#27880;意到了应该怎样去生活,但是对#20026;什么这样生活,生活 本身究竟是什么这类问题还缺乏#35748;识。人们创造了历#21490;,但对于历史意味着什么#65292;还要从人们已创造的历史当 中去体味。#21382;史编纂学的产生与发展为人们了#35299;自身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24605;想资料,也为人类的教育#25552;供了更 丰富的内容和#26032;的课题。
  我国是治史#21382;史最长的国家之一,以#21490;为鉴的观念源远流长#12290;先秦时期的史学还没有从巫祝神学#24403;中分离 出来,史学的#25945;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29616;。秦汉之后以至整#20010;封建社会,我国的历史编#32386;绵延不绝,这在世界 上是绝无仅有的#65292;与此相随,重视历史教育也#36143;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秦#26397;的以吏为师,不足#20026;训。两汉时期经史未分,但将#12298;春秋》、《左传》#12289;《谷梁》、《公羊》的学术 做为国家教育。私学#20035;至察举的内容,显然#20307;现了“史”的地位,由于当时是从#35299;经的角度治学,因而历史#30340; 教育功能没有显#31034;出来,“史、汉”之后,我国历#21490;编纂学终于崛起而一发不可收拾#65292;在史职圣神责任的驱#20351; 下,各#31867;史籍纷纷问世,其巨大成就如#28799;烂的星空,昭示着#20016;厚的华夏文明,也体悟#30528;悠远的历史意识。#21490;学 的教#32946;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25945;育的重要内容,“史识”成为衡量#20154;才的重要标准。
  秦#27721;时期是移风易俗的时代,帝王和朝#24311;官员们做了一些文化重建工作,这#19982;动乱后必然有一段收#25342;文明 的阶段#26377;关。人称:“前汉重师法,后汉#37325;家法;先有师法,而后#33021;成一家之言。师法者,#28335;其源;家法者, 衍其流也。师法家法#25152;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19992;之学,是师法。施家#26377;张、彭之学;孟有翟、#23391;、白 之学;梁丘有士#23385;、邓、衡之学,是家法。#23478;法从师法分出,而施、孟、#26753;丘之师法,又从田王#23385;一师分出者 #12290;”[10]当时的教育与#36873;才皆从师法家法而出,但这时#30340;经学传授已然不仅仅是为了#25910;拾典籍,而是人们对#21382; 史见解的#19968;种反映。史载:“西京博#65292;但以名流为之,无#36873;试之法,中兴以来,始试而后用#65292;盖欲其为人之师 范,#21017;不容不先试其能否也”[11]。另(太和四年)诏曰:#8220;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26469;,经学废绝,后 #29983;进趣,不由典谟。岂#35757;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65311;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27665;,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 ,亟用;其#28014;华不务道本者,皆罢#36864;之。”[12]显然,#37027;时对于试图习经谋官者#26469;说,仅诵经文、释经义已被 认为是“浮#21326;不务道本”,而将经义融于#24503;行者,方可牧民。所#35859;“世之质文,随教#32780;变”,反映了人们从被 动地皓首#31351;经到把经义做为历史#25991;明,从中汲取“德”或“政”的#33829;养,为现实所用的转变,而如#20309;去汲取, 如何施德政于民,则反映了#19968;个人历史见识或者#35828;能力。
  魏晋以降,务实#20043;风日开,史学作为正#32479;文献而成为人们论学#36873;才的重要内容。隋“#20161;寿三年七月,诏令 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古#20170;,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20043;源者,不限多少,不得#19981;举”[13],唐初 秀才科#21363;重史籍,史载“三史#30342;通者奖擢之”[14]。
  科举以来#65292;特重史识,朝廷也将史识作为#35780;价入试者的标准,所谓“历代#21490;书,皆记当时善恶#65292;系以褒贬 #65292;垂裕劝戒,其司马迁史#35760;、班固、范煜两汉书#65292;音义详明,惩恶劝善,#20122;于六经,堪为世教,国子学有文史 直者,宏文馆宏文生#65292;并试以史记两汉书三国志,#8230;…每史问大义一百条,#31574;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及 第……其#19977;史皆通者,请录奏闻,特加奖擢”[15]。我们可以清楚地看#21040;,以史为试和以经为试有重大#21306;别, 以经为试大#25269;是代圣人立言,较少创#20316;,充其量是在发挥其师承。而以#21490;入试则不然,它不苛#27714;转述史籍之内 容,重在阐其“#22823;意”,重在古今之#36890;变。这和我们当今所说“能#21147;要求”已相当接近,所不同者,#20165;为用什 么指导思想#21435;认识古今之通变。
  近#20195;以来,人们日益注重#23558;教育测量与学科能力要求的#30740;究结合起来,使历#21490;的研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30340; 途径,#20197;1934年会考试题一例看:“自#26426;械发明,工业发达之后,社会渐#21576;“工人失业”及“#23500;者愈富贫者愈 贫之现象,其故安在?试言大#30053;”[16]。此题显然是试图#20174;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分析社会#29616;状,它完全符合测量 的要求和史学认识的#29305;点。
  时至今日,对历史#23398;科的能力要求集中在如何#21551;发和测量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台湾#21608;梁楷先生认为:“历 史教学及测验目标#65292;除了‘历史知识’的层面,还应该#22521;养学生具备下列几项认知的能力:(1)基本的历史思考 (historical thinking)能力,包括有#20998;析的、推证的、综合的和判读史#26009;的能力。(2)初步的历#21490;方法(histo rical method)。包括使用图书和#25910;集资料的方法和知识。(3)了解历史学(historiography)的#26412;质。包括史学 的意义、史学史,以#21450;如何理解或感受历史的情境。#8221;[17]。
  由是观之,对历史学科能#21147;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31243;的。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28857;认识:
  1.对历#21490;学科能力的认识是随着史学自身#30340;发展而发展的。这其中,在#21490;学成为一种教育目的之后,人们 才有意识地#21435;探索所谓“能力”问题。
  2.最#21021;人们希望了解或阐#37322;自身的历史是为了获得一种生存能#21147;、社会生活能力,就我国#30340;情况而言,中 唐以后#30001;于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和史#23398;史的研究,认识和阐释#21382;史逐渐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的一种#26041;法,但取得生 存#33021;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这种朴#32032;内核仍被容在其中。#39532;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科学的历史理#35770;和方法真正成为 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的武器#65292;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19982;方法绝非凭空产生#65292;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科#23398;的总结。我们今 天#35752;论“能力”问题,#19981;能仅仅从理论出发#65292;而要去研究人们对“能力”认识的#21382;史过程,这样,才#33021;揭示“ 能力”问题的#25945;育含义和历史、现实的含义。
  3.“能力”既是一#20010;历史范畴,既反映了#19981;同时期人类对自身历史认识、阐释#30340;程度,那么,它的教育意 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33021;够很自然地溶入我们对历史的叙述#24403;中去。其次,马克思主义的#21490;学理论能够指 #23548;我们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进行科学概#25324;,也就是说,如同历史一样#65292;它不是一个即可以这#26679;讲,又可以那样讲 #30340;东西,它是有客观标准的。
  4.当代史学研究的#22810;样化趋势,为我们加深对“能力#8221;的认识,扩大我们#35270;野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人#35748; 为,史学的意义和感#21463;历史的情境是我们当代#20154;类体味自身历史的主要观念#65292;也是从中提炼学科能力的一个研 究课题#12290;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能#21147;是什么”这个问题了。它基本#19978;应包括这样几个含义#65306;历史学科的能力是我们 要求人们所能#36798;到的对历史认识的#26576;种水准;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35770;的、方法的内容;#33021;力的主要意义在 它的教育功能,其次,#23427;是可以被测量的;历史是#21457;展的,能力要求也是#21457;展的,不断加强对#33021;力教育和测量 的力度,反映了能力自#36523;的特性。

转贴#20110; 免费论文下载中#24515;
二、#21382;史学科的能力测量
  谈到测量,我们应主要理#35299;测量的目标以及这些测量目标之#38388;的关系。
  #27979;量的目标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33021;力要求。新修订的《#32771;试说明》对能力要#27714;的表述是这样的:
  (一)再认、再现历史#30693;识
  1.再认、再现#37325;要的历史事实、历史#27010;念和历史结论。
  2.再认、#20877;现历史的阶段特征、#22522;本线索和发展过程#12290;
  (二)材料处理
  3.阅读#29702;解历史材料。
  4.对材料#36827;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12289;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22320;获得有效信息。
  5.充分#21033;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20851;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38416;释
  6.归纳、比较、概括#21382;史知识。
  7.把历史事#20214;、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19979;进行分析和评价。
  8.初步运用#36777;证唯物主义和历史#21807;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26512;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65292;阐述历史发展的规 律。
  (四)文字表#36798;
  9.#35821;言准确,逻辑严谨,#21490;论结合。
  #36825;个测量目标基本上反映了当前#25105;们对能力要求的认识程度,和以往#19981;同,这次对能力要求的#20869;容首次进 行了#20998;类,我们可以清楚#22320;看到九项能力要求被切割#25104;四个类别,即“再认、再现#21382;史知识”、“材料#22788;理” 、“历史阐#37322;”、“文字表达”。分类说#26126;了什么?首先,它告诉人们#20174;哪几个方面去进行测量,也就#26159;明确 了测量的范#22260;,这个“范围”,大致#19978;是从前述能力因素分#26512;而来,只不过把带有理论意#20041;的东西转化为可以 操作的测量目标的类别。
  在测量上#65292;对这四类的要求也有区别,区别的#20381;据主要是知识、方法和#24605;维含量。
  第一类,再#35748;、再现历史知识,含#26377;两条。这两条概括了历#21490;学科的基础知识,#30693;识含量高,所以它在测 量上的要求是准#30830;。所谓“再认、再现”,就是#35201;准确地反映史实原貌。#20043;所以把这类分为两个具体目标,是 因第一条比于第二条#26469;说是更为基础的东西,#31532;二条是根据第一条的内容#34987;人为地概括出来的东西,比较系#32479; ,但仍属于反映历史#21407;貌的内容,它只要求准确地#20877;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释。请#27880;意,对于知识的测量 要求和如何获得再认#12289;再现的知识显然是#20004;回事,不能认为考#30340;是死知识,那么这种#30693;识就可以完全通过死记 硬背的方式获得,这是一个#35823;区。事实上,在测量方法上,#27515;的知识是被包容在活的问#39064;当中的。也就是说它 与其它几类的测量#20869;容是一个整体,不会截#28982;分开,这在后面还要谈到。
  第二类,材料处理。#22312;测量当中材料的概念是:它是指#22312;题目当中出现的所#26377;历史材料,这些材#26009;是为回 #31572;问题而布置的。因此,对于#26448;料处理的要求是有效。所谓“#26377;效”,是指:其一,对于回答具#20307;问题来说是 有#25928;的;其二,对于联#31995;所学基础知识是有效的;#20854;三,对于说明、论证是有效的。因#27492;,材料在答题当中不 仅仅是被引用、#36716;述、复述的对象,而是用来#29702;解并说明问题的。概括起来,#8220;有效”有两个含义:材#26009;中信 息的获取是#26377;效的;对于有效信#24687;的利用是有效的。请注意两个有效#25152;使用的限制词,前#19968;个有效用了“最大 限度”#65292;是指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65292;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20854;它内容,这样只会导致说#26126;不清、论 证不周#12290;“充分”是指对于有效#20449;息不能只求罗列,而要求展#31034;有效信息在回答问题当中的作用和#24847;义。要针 #23545;所回答的问题,把有效信息和所#23398;知识溶为一体,进行透彻的说#26126;、论证,实现其材料#20215;值,这才是“充分 ”。材料处理综合性#36739;强,知识、方法、思维含#37327;都比较高,用“有效”去概括是#21512;适的。从能力型考试的#35201; 求来说,#25105;们更注重后一个“有效”。
  第三类,#8220;历史阐释”。其主要特征#26159;思维。这里先声明一点,说历#21490;阐释的主要特征是思维,并不是#35828; 其它类不需要#24605;维,或者说思维不重要,这里所#35828;的思维,是指这一类能够比较#20856;型地反映历史学科的思维特 点,同时亦可统帅#20854;它类的思维。从测量的角度来说,#23545;于这种理论、方法、系统知识#21547;量最高的测量目标, 首先要有一个程度#30340;要求。此类范围中含有三#26465;具体目标,相对而言#65292;对于“归纳、比较和概括#21382;史知识”要 求程度#24212;该是准确、合理、周到,#20063;就是说,这一项虽然知识要求容#37327;很大,但在测量上伸缩性并不大,#23427;基 本上是#35201;求人们将历史知识按特定要#27714;进行本质的、系统#30340;整理,更多的是根据扎#23454;的基础知识和初级历史思 维的能力。因#27492;,要求其准确、合理、周到是符合#36825;一条目标的具体情况的。#8220;把历史事件、人物#12289;观点放在 特定的历史条#20214;下进行分析和评价”,#36825;一条要比上一条的思维力#24230;高一些,且带有明显的学科思维#29305;点,因 此,对#23427;的测量要求是客观性。所谓“客观#24615;”就是要求做到对历史#20107;件、人物或观点的分析、#35780;价要与历史 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性#29305;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21490;事物的特点、作用和意义。客观性#24605;维最能体现历史感, 它是历史的形象思维#21644;理论思维的结合点,带#26377;较强的情感意识和情景意识#65292;是走向辩证思维的唯一#38454;梯,抓 住这一能力#30446;标至关重要。从我们以往的教#32946;学和测量的情况来看#65292;这一能力目标是一个弱项,一则#24456;多人不 知道#24590;样把历史事物放在它所产生的历#21490;条件下去考察,二则以马克#24605;主义的原则做为出发点,#29992;后人的认识 #21435;苛求前人。上述做法的结果是,人#20204;实际上对历史事件本#36523;尚不甚了解就去妄加品评。#20570;为教师,那是以其 #26127;昏使人昭昭,做为学生则#26159;似懂非懂,学的不是真正的历#21490;。说到底,这是个学风问题,#21361;害最大,必须扭 #36716;。此类范围最后一个测量目标#65306;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21807;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21382;史事件 #30340;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26159;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因#27492;它强调的是理论性。如果说在上一#20010;测量目 #26631;当中也含有一些理论内容的话#65292;那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21644;基本方法,比如要从生产资#26009;所有制的分析入手去 #32771;察社会制度,去评价人#20204;的社会地位。要从社会经济生活#20837;手去分析当时的社会意#35782;或观点等等。相对来说 是静态的。但在这一#26465;目里,理论性的要求就#26159;系统的、深入的、#21160;态的,它除了要把历史事#20214;放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19979;考察之外,要着重分析事物本#36136;和它的历史倾向。我们在上节中讲#36807;,历史事物的发展是#19968;个转化过 程#65292;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这种#36716;化的历史倾向,从而深刻地认识历#21490;发展的规律。总之,强调理论#24615;,就是要 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具#26377;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思#32500;特点。当然,我们不#33021;要求考生去做大学问,#20570;大文章, 因此,#22312;此条目之前冠之以“初步”#30340;限制。“初步”的#21547;义是:其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26041;法是正确的;其 二,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理#35770;分析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系统的#65307;其三,其论述具有认识意义。#35201;防止把“初步 ”的含#20041;理解为仅仅懂得理论条条#30340;做法。对号入座的做#27861;,也就是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29702;论和方法仅仅 当做纯#30693;识来传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36825;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33021;力要求的原则。这里顺便说#19968; 句,不能因为存#22312;考试,我们的教育就一定#26159;应试教育。考试是一种选拔人#25165;的形式,和素质教育#24182;非一定矛 盾。当前我#20204;之所以在能力要求上下#24456;大工夫,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32032;质教育和选拔考试的结合,使考试#36825;种 形式更好地为#32032;质教育服务。
  第四类,文字表达。作为历#21490;学科的文字表达与#20854;它文科科目文字表达的要求不#19968;样,它应该具有自己的 特点。首先,它要求语言#20934;确。这一点和其它#31185;目的要求共性多一点#65292;不过,历史学科要注重这其中#30340;概念表 述的准确、#21490;实表述的准确和说明论证表述的准#30830;。其次,要求逻辑严谨。#36825;里,逻辑不是指行文作章的结构 ,而#26159;指所述内容的内在关系。概括来#35828;,它应该是有序的而非罗列的#65307;还应该是完整的而非残缺的;#21448;应该 #26159;主旨明确的而非含混的#12290;第三,史论结合。这要求在表达#19978;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基础#65292;又要适量的史实 作为支持,史论#20043;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不能自#30456;矛盾。这里需要说明,我们不#20250;要求学生去做纯理论的论述, 而是希望#19968;种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对史实#30340;科学分析,要把观点溶入这种#20998;析当中去,并非一定要#20986;现什么完 整的#29702;论阐述或理论字眼。#8220;史论结合”做为比较典型的#21453;映历史学科文字表达的#24418;式,在考试测量中占有一 席之地,这并不#20026;过,再说,这一要求在题#30446;中会有程度和范围的限制,只要#29702;解了这一要求的基本含义#65292;考 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对能力要#27714;的四个类别范围做#20102;一个简要的说明,需要指#20986;的是,对能力要求#36827;行分类,其目的是基 于教学者的理解#21644;命题的操作,并不是#34920;示在命题中以类区分#35797;题的测试功能,比如“材料处#29702;”就一定针对 材料#35299;析题。事实上,这四个类别构#25104;了能力要求的整体。在试卷中,一#31181;题型或一道题目往往含盖#20102;两个以 上#25110;全部类别的能力要求。从测量的要#27714;上说,题目含盖能力#35201;求多,总比含盖少有更好的#27979;试效果。当然, 有时一张卷子需要有#26576;些题目进行非常单#19968;的能力测试,但这绝不是整张试卷#30340;要求,我们最好不要把能力要 求的类别条目和题型#23545;号入座,这样会事#20493;功半,而需要把能力要求#34701;会贯通起来做为分析问题、#35299;决问题的 思想方法#65292;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注释:
  [1]《礼记·礼运#12299;。
  [2]#12298;史记·五帝本纪》。
  [3]《礼记#183;学记》。
  [4]《礼记·地官司#24466;》。
  [5][6]《史记·孔子世家#12299;。
  [7][8][9]《现代教育的#36215;源和发展》。
  [10]皮锡瑞:《经学#21382;史》。
  [11]《文献通考》卷40《学校一#12299;。
  [12]《三国志·魏书#183;明帝纪》。
  [13]《册府元龟》卷645#12298;科目》。
  [14]《文献通考》卷29《选举考二·举士序》。
  [15]《唐会#35201;》卷76《三传附三史#12299;。
  [16]《安徽#25945;育半月刊》第66期。
  [17](台湾#65289;《清华历史教学》创刊号。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艹#19979;加凡
  @②#21407;字女加微去彳 #36716;贴于 免#36153;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