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50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209 日期:2025-08-14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小青龙汤;头孢噻肟钠

   自2003年10月以来,笔者采用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病例选择符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标准[1]。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肺部有不同程度哮鸣音及湿罗音,肺部X片均提示肺纹理增粗增多且紊乱,部分有斑片状或条索状阴影;血嗜酸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排除肺炎、肺结核、肺癌、支气管哮喘等所致的咳、痰、喘。 1.2 病例分组  将10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9岁,平均62.5岁;病程3~28年;单纯型13例,喘息型37例;病情轻度12例,中度17例,重度2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8~82岁,平均64.7岁;病程2~30年;单纯型14例,喘息型36例;病情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2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用西药头孢噻肟钠2 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滴,每12 h滴注1次;持续低流量吸氧;镇咳、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于入院当日即予小青龙汤加减内服,方药组成:炙麻黄10 g,桂枝6 g,五味子9 g,干姜3 g,制半夏15 g,细辛3 g,白芍10 g,炙甘草6 g。随证加减:外感已解而咳喘未止者去桂枝,加杏仁10 g、葶苈子20 g;热重者去桂枝、干姜,加黄芩10 g、鱼腥草15 g;喉中有水鸣音者加射干10 g、款冬花10 g、紫菀10 g;体弱者加党参15 g、黄芪30 g、白术10 g;病久兼瘀者加地龙15 g、丹参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每次煎取200 mL,14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血WBC分类计数正常,X线胸片示片状阴影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改善,血WBC分类计数正常或明显改善,X线胸片示片状阴影消失80%以上;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血WBC分类计数有所改善,X线胸片示片状阴影消失50%以上;无效:症状、体征、血WBC分类计数及X线胸片结果无改善,甚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2组患者主症缓解起效时间比较(略)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转贴于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哮喘”范畴。其急性期病机主要为外感风寒、痰饮内伏,治以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为主。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相伍辛温解表散寒,麻黄宣通肺气而定喘利水,桂枝通阳以助里饮之化;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并防麻黄、桂枝过于发散;干姜合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炙甘草合白芍酸甘化阴,合桂枝辛温通阳,既能祛痰止咳,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能发散外寒,又能化痰蠲饮,切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病机。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小青龙汤水煎剂可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抑制脱颗粒和释放过敏介质,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血液流动性,改善患者咳、痰、喘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3]。本观察结果显示,小青龙汤能提高总体疗效、缩短主症缓解起效时间、

  降低血液粘稠度,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较理想的方剂之一。

参考文献


[1] 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3):52-53.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

  [3] 余南生,詹可顺.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血液流变学观察[J].中国药业,1999,8(8):2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