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邬金玲,张帅,李步满,王斌,呼永河,吴深涛
【关键词】 乌梅丸;糖尿病性腹泻;中医药疗法
2005年9月-2007年2月,笔者采用乌梅丸化裁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患者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依照《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1]:①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②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症;③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④饮食不当、受寒或情绪变化可诱发;⑤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⑥必要时作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泻,如肠源性、胃源性、胰源性腹泻及肝、胆道、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所致的慢性腹泻。1.2 一般资料 97例病例均为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住院患者。男50例,女47例;年龄25~72岁,平均(56 2组患者均调节饮食,严格控制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1.0 mmol/L)。 治疗组予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10 g,党参20 g,炮附子、干姜、川黄连各12 g,肉桂、黄柏、川椒各6 g,细辛3 g,当归15 g,加水500 mL,先煎炮附子,再入乌梅,后投其余药味,煎至200 mL,早、晚餐后温服。对照组予思密达颗粒剂[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国药准字h30000690]3 g,每日3次,口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1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成形,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52例,治愈20例(38.5%),好转24例(46.2%),无效8例(15.4%),总有效率84.6%;对照组45例,治愈15例(33.3%),好转15例(33.3%),无效15例(33.3%),总有效率66.7%。2组疗效经卡方检验,有显著差异(χ2=4.3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糖尿病性腹泻属中医“消渴”、“泄泻”等范畴。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因脾胃虚弱,水谷失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阳互干,水谷互杂,遂发为本病,治疗多以健脾益气、涩肠固脱为主。而笔者认为,该病燥热阴虚为本,脾虚失运,蕴湿化热,且久病及肾,阴损及阳为标;又因肾主二便,肾气失司,温摄无权,致水谷暴下,发为本病,实属上热下寒之证。《医宗金鉴》指出,乌梅丸方为“治上热下寒之祖方”。《伤寒论》提出该方“又主久利”。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说:“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从而提出“乌梅丸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的论断。方中黄连、黄柏性寒清热;附子、肉桂性热温寒;当归、党参分补气血;细辛、川椒温阳止痛。上述诸药以顾本,再加乌梅酸收涩肠止泻以治标。全方寒热并用,多脏平调,共同作用于肠腑,而获显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