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苁蒌润肠丸;慢性功能性便秘;麻仁滋脾丸
自2007年以来,笔者采用苁蒌润肠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216例,获得良好疗效,并与麻仁滋脾丸组102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在罗马召开的世界胃肠病会议上再次制订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将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定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3个月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①少于1/4的时间内有排便费力;②少于1/4的时间内有粪便干结;③少于1/4的时间内有排便不尽感;④少于1/4的时间内排便时有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感;⑤少于1/4的时间内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⑥少于1/4的时间内有每周排便少于3次。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同时需除外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便秘。1.2 观察对象 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18例,均经钡灌肠或/和电子结肠镜检查除外结肠解剖学及形态学病变,符合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年龄35~81岁。除外糖尿病,严重心、脑、肾等病症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者。
1.3 病例分组
随机将患者分为苁蒌润肠丸治疗组及麻仁滋脾丸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16例,男58例,女158例;年龄35~78岁,平均61岁;病程1~26年,平均9.23年。对照组102例,男50例,女52例;年龄36~81岁,平均58岁;病程1~30年,平均9.05年。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苁蒌润肠丸治疗。组方:肉苁蓉30 g,瓜蒌20 g,生黄芪30 g,当归30 g,郁李仁20 g,槟榔20 g,枳实15 g,厚朴20 g,莱菔子20 g,麦冬20 g,生地黄20 g。将上药烘干、打碎成末,过100目筛,蜂蜜炼后按1∶1比例,做成9 g大小药丸。口服9 g/次,每日2次。对照组服用麻仁滋脾丸(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批号Z11020159),6 g/次,每日2次。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排便间隔时间:48 h为0分,&>48~72 h计1分,&>72~120 h计3分,&>120 h计4分。②一次排便时间:10 min为0分,&>10~20 min计2分,&>20~30 min计3分,&>30 min计4分。③便质、便状:大便不干为0分;初干后软计2分;大便干燥计3分,大便干燥如粒状计4分。④便感:大便不畅,需2次才能排空计2分;大便不畅,有残便感,每日排便次数达3次计3分;大便不畅,残便感明显,每日排便4次或以上计4分。⑤排便方式:大便困难,需努挣方能排出计2分;大便困难需揉腹或手指帮助计3分;大便困难,需灌肠方能排出计4分。
2组均于服药满1个月、停药1周后统计近期疗效,3个月后再次统计远期疗效。
1.6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大便正常,与排便困难有关的自觉症状消失;显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便秘症状改善,主症积分减少70%~3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主症积分减少30%以下。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表2 2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例(%)]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功能性便秘多发于中老年,是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不适感及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诉的症结群。由于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病程长、治疗困难,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分为慢运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慢运输型多为老年气血亏虚、结肠运输乏力及盆底组织松弛所致;出口梗阻型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痉挛等;更多的患者是两者或多种原因合并的混合型病变。故即使是手术治疗,也很难完全缓解便秘所形成的所有症状。
笔者采用苁蒌润肠丸治疗中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216例,获得良好疗效。苁蒌润肠丸以肉苁蓉、全瓜蒌为主药。肉苁蓉益精血、补肾阳,为润肠通便之要药,《本草汇要》:“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药理研究表明,其能显著提高小鼠小肠推进度,缩短通便时间,同时对大肠的水份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全瓜蒌具润肺燥、降火、化痰、润肠通便之效。辅以当归、生黄芪益气养血通便;生地黄、麦冬增液养阴;枳实、厚朴、槟榔、莱菔子行气通腑。诸药相合,共施温补、润通之功效,以治本为主兼以治标,达补不留邪、通不伤正的标本兼治之效。
临床观察显示,本方对各型便秘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对慢运输型疗效显著,混合型次之。单纯出口梗阻型排便困难等主症虽有改善,但坠胀感及排便不尽感等伴随症状不易消除,考虑与解剖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