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哲丽,陈群,徐志伟,莫传伟,刘梅,王剑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病瘀血舌患者及其不同血瘀证型的舌温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SAT-HY6000A红外热像仪获取红外舌图。结果 健康人全舌温度舌根(B)、舌边(ML表示舌中左侧、MR表示舌中右侧)、舌中(M)、舌尖(T)依次降低,其中以舌根部最高,舌边次之,舌中较低,舌尖最低,各区域间温差显著。与正常组比较,肝病患者全舌温度普遍降低,肝病各组T、M、ML、MR、B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瘀证各型与正常组T、M、ML、MR、B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肝瘀痰阻、气滞血瘀的T、M、ML、MR、B值均低于气虚血瘀组(P&<0.05,P&<0.01)。结论 肝病及血瘀证各组患者舌面温度降低可能是由于肝病瘀血舌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注不足使产热量减少所致;红外热像舌图直观、重复性强,可作为肝病血瘀证微观辨证分型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瘀血舌象;肝病;血瘀证;舌温
舌诊是中医最具特征的诊疗方法之一,瘀血舌象在临床上很常见,对诊断血瘀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瘀血舌象包括舌质淡紫、绛紫、青紫、瘀斑、瘀点等舌色及舌下静脉曲张等特征。瘀血舌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辨舌指南》:“周徵之曰:余尝见痫厥及胃气久痛者,舌体全蓝,此亦瘀血在胃,肝气不舒也。”说明肝郁血瘀可致瘀血舌。本课题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肝病瘀血舌舌温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肝病瘀血舌的形成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本研究所选40例患者来源于本校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的内科、肿瘤科门诊和病房治疗的肝脏疾病瘀血舌患者。瘀血舌诊断标准依照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1986年)的《血瘀证诊断标准》中的舌象表现,肝脏疾病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3个病种,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依照《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参照《实用传染病学》制定[1]。肝硬化诊断标准依照《内科学》[2]相关内容制定,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及2001年9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第八届肝癌学术会议制订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3],证候诊断标准依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4],分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瘀痰阻证和湿热瘀滞证四型。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或门诊病例。②患者依从性好,能配合科研工作。③年龄在18~80岁之间。④所有病例均需3名副主任以上中医师认可确诊。
1.3 排除标准
①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先天性瘀点瘀斑舌者。②患者依从性不好而致资料不全或诊断不明者。③年龄大于80岁或小于18岁,病情危重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健康人10例及肝病瘀血舌患者40例;正常组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30~72岁,平均(49.1±14.7)岁。肝病瘀血舌患者4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5~77岁,平均(50.2±14.1)岁。肝病瘀血舌各组为肝癌组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2.0±11.0)岁;肝硬化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4.1±13.5)岁;慢性乙型肝炎组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5.2±15.9)岁。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型在明确肝病基础上根据证型标准每证型组各纳入10例,湿热瘀滞组10例,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6.4±14.0)岁;肝瘀痰阻组10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54.0±13.7)岁;气滞血瘀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52.9±13.1)岁;气虚血瘀组10例,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7.6±16.1)岁。瘀血舌不同肝病组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O.05),提示肝病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肝病瘀血舌不同证型组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O.05),提示肝病各血瘀证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舌面、舌底温度场的测取用SAT-HY6000A红外热像仪(广州飒特电力红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保证各受试者测前30 min禁食冷、热食物及饮料。检测时各受测者取坐位,先闭口0.5 min,事先打开热像仪并调整好参数,待舌体自然伸出时仪器即可实时录制舌体的温度场。所获取的所有图像由专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舌图上有5个点温测试点,分别为舌尖点(T)、舌中点(M)、舌中左侧点(ML)、舌中右侧点(MR)、舌根点(B),各点温均由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坐标确定,测试的所有图像及各点温均存盘。
统计学分析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检验,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t(2-sided)检验。
3 结果
3.1 瘀血舌患者不同肝病组红外舌图舌温比较
健康人全舌温度T、M、ML、MR、B依次增高,其中以舌根部最高,舌边次之,舌中较低,舌尖最低;肝病各组在T、M、ML、MR、B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见表1。表1 正常人与瘀血舌患者不同肝病组红外舌图舌温比较(略)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
3.2 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血瘀证型组红外舌图舌温比较
与气虚血瘀组比较,肝瘀痰阻、气滞血瘀T、M、ML、MR、B值均降低(P&<0.05,P&<0.01)。见表2。表2 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血瘀证型红外舌图舌温比较(略)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气虚血瘀证比较,★P&<0.05,★★P&<0.01
4 讨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称红外热图像,是用图像表示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方法。运用红外热像舌图观察舌质的变化,科学性强,便于操作、保存、分析、对比,且直观、无痛苦。红外热像图即是利用人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将体表温度分布状态显示在屏幕上,随体表红外辐射随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的变化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温度的差别。当患病或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体温的变化与机体代谢有着密切关系,如月经前后、妊娠期、哺乳期等,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即会受到破坏和影响,其相应部位的温度亦必将发生改变。
健康人全舌温度T、M、ML、MR、B依次增高,其中以舌根部最高,舌边次之,舌中较低,舌尖最低。这与诸氏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舌面温度由舌根向舌尖方向递减,这是由舌体的组织结构所造成。舌根为舌动脉入口处,此处分布的血管为整个舌体血管网的干流部分,数量少,排列规则,血管直径大,因此,在这段范围内动脉血液与舌体组织之间的换热较弱,并且舌根位于口腔深处,空气自然对流受到一定程度的屏蔽,因此舌根处温度最高。而舌尖处分布末梢毛细血管网,血管稀疏,动脉血流动沿途散热,温度下降很快,虽然此时血管网和组织换热很充分,但由于动脉血液温度降低,舌尖与周围空气对流散热显著,所以舌尖的温度最低[6]。而舌两侧由于没有大血管分布,并且存在端部肋片效应,故舌中部两侧的温度较舌中部低。肝病各组的舌尖、舌中、舌两边、舌根温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这与刘氏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红外热像舌图测定的是舌面温度。舌为肌性器官,黏膜下层中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沛,所以,舌表面温度能相应地反映出血流变化的情况。从生物传热的理论分析,舌的血液灌注率、血氧含量及血液流变学等参数,可使舌面温度受到影响而反映于“舌色”[5]。其中血液灌注率占主导因素,血液灌注率改变主要引起舌体内血管面积的变化(因病扩张或收缩)和血管位置分布的变化,从而影响舌面温度场[8]。由于本研究所选择的病种主要为肝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伴有瘀血舌者,上述各种疾病多可导致血液流变性改变,舌体微循环障碍致舌体血液灌注率减少,局部组织代谢低下以及舌下小血管的变化,从而使舌面温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的舌尖、舌中、舌两边、舌根温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这是由于血瘀的病理变化,导致舌血液灌注率减少、血氧含量降低和血液粘稠度增高,因此舌温明显降低。瘀血舌其他血瘀证型与气虚血瘀证比较,气滞血瘀、肝瘀痰阻型舌温明显低于气虚血瘀型患者。气滞血瘀者,气滞不能行血,血液不能上充于舌,血液灌注不足,故舌温低于气虚血瘀组。肝瘀痰阻者,因痰为阴邪,临床上对肝病患者舌质的观察中常可发现寒痰夹瘀的病证,寒性收引,舌循环血流量减少,故舌温较低。说明舌温的测定对于肝病瘀血舌患者各种证型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对寒热虚实证候的辨识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辨证的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简便、快捷、直观、先进的测定舌温的方法,它为中医舌诊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研究显示,舌面温度的分布依次按舌根&>舌中&>舌两边&>舌尖递减。舌温的测定可为肝病瘀血舌患者的诊断与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应积极在科研和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0-391.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5.
[3]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6):324.
[4] 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
[5] 诸 凯,魏 璠,何 坚,等.不同人群舌红外热像观察及动物舌血液灌注率测定[J].中医杂志,2004,45(1):49-50.
[6] 诸 凯,邹 瑾,李 艳,等.动物舌温与血液灌注率的关系特性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2,18(4):409-412.
[7] 刘黎青,周盛年,薛一涛.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红外热像舌图特征比较[J].中医杂志,2002,43(5):373-374.
[8] 诸 凯,李 艳,邹 瑾,等.动物舌横断面温度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3):4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