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203 日期:2025-08-14 来源:论文网

   作者:敖金波,李旭英,彭力,程建明,周立志,王军,穆敬平

【摘要】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 d、治疗30 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15 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 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 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 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关键词】 中风;痉挛性偏瘫;针刺疗法;温针灸

在脑卒中偏瘫所造成的功能障碍中,肢体肌肉痉挛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等)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如何合理、有效地缓解痉挛一直是偏瘫康复的重点和难点。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医疗和社会意义。近年来,电针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但尚未有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报道。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痉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征,即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Ⅱ~Ⅳ级。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并且≤Ⅲ级。③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肾合并症、重症糖尿病者及精神病史者;伴有失认症、失用症、失语症、视野缺损和智能障碍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上述诊断纳入标准,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针灸科、神经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60例。其中缺血性中风97例,出血性中风63例。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80例,脑梗死51例,脑出血29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45~72岁,平均(62.7±7.5)岁;病程(27.51±4.12)d;肌张力Ⅰ、Ⅱ、Ⅲ级者分别为30、28、22例。对照组80例,脑梗死54例,脑出血26例;男35例,女45例;年龄5O~76岁,平均(67.5±5.3)岁;病程(28.27±3.97)d;肌张力Ⅰ、Ⅱ、Ⅲ级者分别为32、27、21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病变病位及病情程度分布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上肢取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血海、阳陵泉、丘墟、太冲。均取患侧穴位。将30号1.5~2.5寸不锈钢毫针直刺0.5~1.5寸,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1~3 min。于针尾固定一点燃的艾炷,每穴灸3壮,艾灸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0次。对照组:取穴及针刺操作同治疗组。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疏密波,输出电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2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0次。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中抗痉挛体位控制和易化技术训练,以抑制上肢痉挛、手指屈曲痉挛、下肢痉挛及踝关节背屈等训练为主[2]。每次每个病位选择1~2种训练方法,每次训练时间为50 min,每日1次,共训练30 d。

  2.2 观察指标

  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的评定,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肢体功能测量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评定[3]。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所有评定工作由2名工作人员独立进行,评定人员不参与临床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 d、治疗30 d各评定1次。

  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下同)表3 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略)

  4 讨论
  
  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的疾病,中风病后约80%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明显的痉挛出现约在发病后3周,痉挛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多由于误治或失治等原因形成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因此,寻找有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研究采用温针灸为主治疗痉挛偏瘫并与电针组对比,结果显示,在Ashworth痉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可明显抑制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痉挛肢体肌力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在反射活跃痉挛较高的状态下,刺激远端部位的穴位可能加重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如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等穴可使足内翻和趾屈痉挛,针刺曲池、合谷可使肘屈和腕屈痉挛[4]。临床研究虽然发现在针刺刺入上述穴位时确实可以出现加重肢体痉挛的即时情况,但存在这种认识的根源,可能是把针灸治疗更多地作为一种单纯的物理机械刺激效应,而忽略了针刺的神经调节和生物化学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针灸刺激上肢内侧屈肌穴位(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和下肢环跳、风市、血海、阳陵泉、丘墟、太冲等穴位并未出现加重肢体痉挛。温针灸综合了针刺刺激效应和艾灸刺激作用,通过针刺镇痛、温热效应、光辐射效应和艾灸的药力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 加强患处局部组织代谢,调整患处的血浆渗透压,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降低患处周围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患处的功能恢复。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针刺偏瘫肢体可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使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5]。通过本研究分析,治疗组在痉挛程度改善上较之对照组效果为好,说明温针灸的综合使用具有舒筋缓急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痉挛程度,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状态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穆敬平,赵大贵,程建明.易化技术配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康复,2002,17(2):104.

  [3] Fugl-Meyer AR, Jauskol, Levman T, 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a: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 Scand J Kehabil,1975,7:13-31.

  [4] 李佩芳.针刺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国康复,2001, 16(1):42-43.

  [5] 黎 健.整体疗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体会[J].广西医学,1999, 21(4):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