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消石通淋、益肾和络法;输尿管结石;中医药疗法
输尿管结石可来源于肾脏,包括体外震破碎石块降落所致,也可由于输尿管狭窄、憩室、异物等诱因,使尿液滞留、感染而产生。笔者采用消石通淋、益肾和络法予中药汤剂治疗输尿管结石43例,获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3月-2004年3月在本院外科就诊的输尿管结石患者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7~48岁,平均32.6岁。结石最大直径1.3 cm,最小直径0.6 cm;位于输尿管上段15例,中段12例,下段16例;均为单侧,左右侧发病相近。所有病例均经尿液常规、B超、尿路X线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而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结石上段输尿管扩张和肾盂积水,不显影结石7例(16.27%),典型肾绞痛表现39例(90.69%),肉眼血尿6例(13.95%),肾功能异常者21例(48.83%)。
2 治疗方法
以消石通淋、益肾和络为法,药用赤白芍各20 g,甘草10 g,车前子15 g,金钱草30 g,海金砂30 g,鸡内金15 g,滑石15 g,续断20 g,枳实15 g,桃仁12 g,川楝子15 g,延胡索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嘱患者每日饮水3 000 mL以上,服药40 min后做跳跃运动。肉眼血尿者,上方去桃仁加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疼痛剧烈者,每日2剂,频服,并可即时肌注黄体酮20 mg。
经本法治疗,所有病例均安全排石,痛苦小,无一例改用手术取石。服药最多35剂,最少5剂,平均23剂,无痛性排石者11例,占25.58%。治疗结束后均经本院尿液常规、B超、X线平片、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证实痊愈。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20岁,主因左腰腹部突然剧痛1 d伴肉眼血尿,于2001年9月13日初诊。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弯腰屈背,呻吟不止,左腰腹部刀割样疼痛,并放射至睾丸。尿液呈血红色,尿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1~2个/HP。B超:左肾集合系统分离,呈最大径1.8 cm的液性暗区,左输尿管上段内径0.8 cm,距起始部3.6 cm处可见一强回声团,最大径1.1 cm,后方伴声影。X线平片示:相当于第4腰椎左侧输尿管走行区可见一大小约0.8 cm×1 cm之类圆形密度增高影,
边缘尚清。静脉尿路造影:左肾显影淡薄,肾小盏杯口饱满,部分消失,肾盂扩大,造影剂至第4腰椎水平处受阻,以上输尿管扩张。上方去桃仁加女贞子、墨旱莲,每日2剂,并嘱患者大量饮水,做跳跃运动;同时肌注黄体酮(20 mg)1次。服药2 d后,肉眼血尿消失,尿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3~5个/HP,B超示结石下移至距起始部5.7 cm处,上段输尿管内径0.9 cm,左肾集合系统分离,呈最大径1.4 cm的液性暗区。继续治疗,偶有隐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服药14剂后,尿红细胞1~2个/HP,B超示左输尿管中上段内径0.9 cm,结石下移至末端,最大径0.8 cm。原方继服6剂,B超示左肾大小图形未见异常,左输尿管无结石影像,尿液常规正常,X线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均显示正常。
5 体会
输尿管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位于输尿管中上段的结石,可表现为同侧腰腹剧痛,并放射至外阴、大腿内侧等部位,下段结石又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正如《金匮要略》所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究其病因,《备急千金要方》载:“煮海水成盐之象而成砂石淋者是也。”与现代过饱和结晶的看法有极相似之处。而《诸病源候论》中“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则进一步阐明了石淋的病位、虚实、病因、病机。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采用消石通淋、益肾和络法予中药汤剂治疗。通过临床及服药前后B超对比观察,其有如下特点:①有缓解平滑肌痉挛而明显扩张输尿管的作用,以利于结石下移;②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冲涮结石,且间接引起输尿管蠕动的增强;③经治疗前后结石大小的对比,有不同程度的溶石作用;④祛邪扶正,培本益肾药的调配可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直接促进平滑肌蠕动;⑤在改善肾功能、减轻肾积水、控制尿路感染、松解结石与管壁粘连等方面明显优越于“总攻疗法”方案[1]。
目前,体外震波碎石对肾结石效果较好,但对输尿管结石,特别是中下段结石难以定位,以及结石过小或患者过于肥胖等都直接影响到碎石的效果,所以中医药的治疗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