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胆汤加减临床治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343 日期:2025-08-06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温胆汤;失眠;厥证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虚痰热而致的失眠、惊悸不安、厥证、脏躁等病证。笔者临证应用本方加减疗效颇佳。现举2例验案介绍如下。

  1 失眠

  案例1:患者,女,47岁,2002年9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无任何诱因,已有20余天失眠,曾服多种中西药均未获效。刻诊:心烦失眠,头痛胸闷,烦躁易怒,脘腹痞闷,不欲饮食,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痰热内扰,胆胃失和。治以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6 g,竹茹12 g,枳实9 g,陈皮9 g,炙甘草9 g,茯苓15 g,生姜12 g,延胡索9 g,夜交藤12 g,百合12 g,莲子心1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服3剂后,心烦失眠等症明显好转,继服6剂,失眠告愈,诸症均除。随访1年未复发。
  
  按:温胆汤所治失眠之证实属胆气不和,失于宁谧,而本由痰郁化热,阻于中焦,以致中土壅滞,木郁不伸所致。故方中以半夏和胃降逆、燥湿祛痰;陈皮理气和胃、化湿祛痰;生姜祛痰和胃,且制半夏之毒;竹茹涤痰开郁、清热止呕;枳实下气行痰,其性甚速;茯苓健脾利湿,脾湿去则痰不生;炙甘草调和诸药;另加百合、莲子心、夜交藤清热养阴宁神;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寒,使痰热尽去,胆腑自然恢复其少阳温和之气。故失眠用温胆汤加减,常取卓效。

  2 厥证

  案例2:患者,女,9岁,2003年3月5日就诊。患儿家长代诉其两月前受惊恐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5 min后苏醒如常。此后,每遇惊吓紧张即昏厥。曾在某医院做脑CT、脑电图及相关理化检查,均无异常。患儿病情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喉间痰鸣。患儿平素烦躁易怒,坐卧不安,口干便秘,舌黯红,苔白腻,脉沉弦滑。笔者鉴于患儿发病时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痫证之候,故诊为厥证之痰厥。治以清热豁痰、熄风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制半夏6 g,竹茹9 g,枳实6 g,陈皮9 g,炙甘草6 g,茯苓15 g,黄芩9 g,黄连3 g,钩藤9 g,僵蚕9 g,石菖蒲9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服药半月,昏厥未发,诸症均解。遂宗上方之意,制为蜜丸,每丸5 g,早晚各1丸,令继续服用1个月,因昏厥未发,遂停药。随访至今未发,疗效巩固。
  
  按:患儿乃纯阳之体,真阴不足,形气未充,尤多食滞、痰邪内伏,复因惊恐恼怒,气机逆乱,痰郁随气而升,上闭清窍,以致突然眩仆而厥。故用温胆汤加减清热豁痰、熄风开窍而获救。

  3 结语
  
  上述两则验案,虽病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然用温胆汤之清胆和胃、理气化痰则是一致。其病机皆由中焦之痰热或横或逆或壅滞隔阻而致,均可用温胆汤加减从中焦治之。此为异病同治、异曲同工之妙义。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