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简称“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我国肺心病的患病率约为0.4%~0.47%[1]。虽然国内外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阻止肺心病心肺功能的衰减,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一方一法,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尚为空白。本课题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肺心病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2];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以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为其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中医痰湿蕴肺、肺气不宣、肺脾两虚、阳虚水泛证辨证标准采用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喘证》[3]中标准。本组156例患者来源于2004年3月-2006年3月本院急诊科、内江市中医院内科和急诊科、安岳县中医院内科住院患者。本次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多中心、平行试验方法。剔除了未按规定服药的10例患者,最后符合研究要求的共146例。其中治疗组71例,男性5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9.63±10.24)岁;平均病程(15.18±10.41)年;临床分级轻型11例,中型40例,重型20例。对照组75例,男性52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8.80±8.80)岁;平均病程(16.33±9.35)年;临床分型轻型13例,中型39例,重型23例。2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患者治疗前基线齐,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低流量吸氧,积极有效的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电解质紊乱,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等治疗,并进行综合护理,出院后指导。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基本证型为痰湿蕴肺、肺气不宣,给予宣肺平喘中药麻黄、杏仁、法半夏、桔梗、甘草等。兼有肺脾两虚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木香、陈皮、党参、炒白术等;兼有阳虚水泛者加用茯苓、桂枝、泽泻等。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2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②治疗14 d后2组患者病死率;③2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
1.4 疗效评定
治疗14 d后综合疗效评定:按尼莫地平评分法(治疗前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治疗后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治疗前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100%)拟定。临床控制:疗效指数减少85%~100%;显效:疗效指数减少67%~84%;有效:疗效指数减少33%~66%;无效:疗效指数减少&<33%。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略)
2.2 2组病死率比较及死亡原因分析
观察期间,治疗组死亡7例,对照组死亡10例。2组比较,χ2=0.4279,P=0.5130,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样本量尚少有关,在经济及时间许可的条件下可进一步研究。此外,观察结果显示2组死亡患者的死因多与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有关,且年龄偏大,多在70岁以上,病程较长,多在20年左右,以男性居多。对照组除与严重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有关外,还多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详见表2。表2 2组患者死亡病例分析(略)
2.3 总体疗效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肺心病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肺为娇脏,主宣降,外邪犯肺则宣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作咳、为喘。久病失治,肺病及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湿聚为痰,上干于肺,肺脾两虚而见咳、痰、喘。咳喘日久,病及于肾,肾虚则摄纳失权,而见气短难续,动则尤甚。久病入络,由气及血,由肺及心而呈心肺同病,形成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病机转化,而可见紫绀、心悸等症。因此,笔者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痰湿蕴肺、肺气不宣,病位初期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汪昂言:“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和中。”三药合用,寓收于散,寓宣于降,寓补于发,共行开宣肺气、散风寒、平喘之功。半夏辛温而燥,能燥湿化痰。党参、白术能补气健脾、燥湿化痰,与陈皮、木香配伍补而不滞。桂枝、泽泻、茯苓配伍则体现了治疗水肿以“温药和之”之意,三药合用能温阳化气、补中渗湿。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麻黄、杏仁配伍可抑制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生长,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4],并能促进痰液的引流,改善肺功能[5];半夏能增强动物缺氧耐受力,有明显的降肺动脉高压的作用[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能协同西药发挥抗感染、解痉平喘、促进痰液引流、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支出,缩短住院时间,显示出其在卫生经济学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程显声,李景周,张珍祥,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基线资料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疾病杂志,1998,21(12):749-752.
[2] 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6.
[3] 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7.
[4] 沈一曼.复方三拗汤吸入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6(3):142.
[5] 柴秀娟.复方三拗汤雾化吸入的药效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7,(4):24-26.
[6] 郭书文,王国华,石克华,等.瓜蒌薤白半夏汤降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