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5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治疗组给予步长稳心颗粒1包(9g),口服,3次/d;对照组常规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100mg,3次/d,均4周一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症状及24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以评估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67%vs64.0%,x2=6.682,P<0.01=;心电图变化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0%vs58.67%,x2=5.122,P=0.024).房颤疗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52%vs61.90%,x2=0.132,P=0.717)。结论 步长稳心颗粒对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好,但对房颤的疗效并不优于普罗帕酮。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常会出现心悸、胸闷及气促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心律失常也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可严重影响人体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危及生命,并引起猝死。因此,有效地抗心律失常治疗,降低心律失常的死亡率,成为当前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近年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有了很大的进展,表明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颤等。心动能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56.2±5.4)岁。其中房性早搏27例,室性早搏25例,房颤23例。对照组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54.6±4.9)岁。其中房性早搏28例,室性早搏26例,房颤21例。均排除心、肺、肝、肾等脏器有器质性病变,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动过缓者、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及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等。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型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步长稳心颗粒,1袋(9g)/次,温开水冲服,3次/d,四周一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片,100mg/次,3次/d,4周一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一周停用其他心律失常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乏力、头晕及睡眠不安等),治疗前、后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变化,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变化
1.3疗效判断标准
1.3.1临床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3.2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疗效标准
根据文献[1]标准:过早搏动:以过早搏动消失,早搏总次数较用药前减少50%为显效;早搏次数较用药前减少50%以上为有效;未达有效水平为无效。房颤:以阵以性房颤终止或基本终止及偶发极短时间房颤显效;以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发作间期延长为有效;发作同治疗前或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x2检验。
显著水准α=0.05
2 结果
2.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1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75 30(40.00) 32(42.67) 13(17.33) 62(82.67)
对照组 75 23(30.67) 25(33.33) 27(36.00) 48(64.00)
2.2治疗后2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76.0%),对照组(58.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2,P=0.024);房颤疗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2,P=0.717),见表2
心律失常类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房性早搏 治疗组 27 10(37.04) 13(48.15) 4(14.81) 23(85.19)
对照组 28 9(32.14) 8(28.57) 11(39.29) 17(60.71)
室性早搏 治疗组 25 10(40.00) 11(44.0) 4(16.0) 21(84.0)
对照组 26 5(19.23) 9(34.62) 12(45.15) 14(53.85)
房颤 治疗组 23 5(21.74) 8(34.78) 10(43.48) 13(56.52)
对照组 21 7(33.33) 6(28.57) 8(38.1) 13(61.9)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地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血管疾病总的死亡率,已成为当前心律失常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的。目前心律失常的防治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但其疗效的不够确切,药物的不良反应,致心律失常效应及对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等明显限制了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目前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多种离子通道,即复合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Azimilide、Tedisamil及由中国药科大学研发的CPU-86017(10)等[2],其不仅能阻断快钾、钠通道,还能非选择性阻断α和β受体等其他通道和受体,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对于复合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其临床具体疗效尚不可知。故抗心律失常药物至今无明显治疗突破,因而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上存在不少困难。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及特色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许多中药具有抗心律失常及潜在的预防猝死作用,如葛根素、黄芪及水芹注射剂、稳心颗粒等。步长稳心颗粒是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抗心律失常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药复合而成,其中党参、黄精性甘平,有补气益阴,生津宁神及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琥珀有宁心复脉、活血利水,减慢心律的作用;三七、甘松性甘温,理气活血,去瘀生新,养血开郁,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液黏滞度、调节血脂的作用,甘松中的分缬草酮可稳定心肌细胞膜,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并且打断折返激动,从而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3]。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心律失常症状改善方面总有效率(82.67%)明显高于对照组(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76.0%)明显高于对照组(58.67%),这一结果与许禄德等[4]、加银吉等[5]诸多报道基本一致。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可能机制在于:中药具有明显的多离子通道靶点作用,西药对离子通道具有较强阻滞作用,而不具有离子通道调节作用;中药的分子量较大,对离子通道作用相对较弱,其多靶点作用特性使其可能作用不同的离子通道,从而产生对离子通道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6]。
综上所述,步长稳心颗粒可用于治疗多种心律失常,以房性或室性早搏疗效尤佳,并且服用方便,安全可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首选中成药物之一。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2.
[2]郝静梅,戴德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近况.药学进展,2004,28(5):199-203.
[3]周新华.稳心颗粒冲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03,1(9):503.
[4]许禄德,李刚.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1):33-34.
[5]加银吉,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07,5(7):620.
[6]刘峰,兰燕平,周军等.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心脏杂志,2006,18(6):622-625.转贴于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