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连芝 连文喜 钟秋红
【摘要】目的 探讨纳络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加用纳络酮辅助组)30例和对照组(常规应用氨茶碱组)30例, 观察两组病例接受治疗后呼吸暂停消失时间、氨茶碱维持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病例接受治疗后在呼吸暂停消失时间、氨茶碱维持时间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总有效率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络酮辅助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可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减少氨茶碱使用时间并提高总有效率。
【关键词】纳络酮 氨茶碱 呼吸暂停 早产儿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Naloxone plus Aminophyl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apnea.Methods:60 newborn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additionally used Naloxone)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routine used Aminophylline) . After the treatment,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following data: the time from the treatment beginning until the apnea disappeared, the holdup time of Aminophyllin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ime of treatment beginning until the apnea disappeared, and in the holdup time of Aminophylline (P &<0.01). Also,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P&<0.05). Conclusion:Naloxone could speed the symptom disappearance, shorten the time of using aminophylline and rais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Key words】Naloxone Aminophylline premature infant apnea
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呼吸暂停时间≥15~20s,常伴有心率减慢&<100次/min,或出现紫绀、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约20.00%~30.00%,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50.00%,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达90.00%。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及脑性呼吸暂停[1]。而1h内呼吸暂停超过2、3次, 称为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反复发作呼吸暂停可致脑损伤或猝死, 应及时处理。本院新生儿抢救中心2009年1月~2011年8月运用纳络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apneaof premature, AOP)3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8月本院新生儿抢救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儿60例, 全部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原发性呼吸暂停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 纳络酮联合氨茶碱组(治疗组) 共30例, 单用氨茶碱组(对照组)共30例。除外下列情况: 出生时窒息, 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病; 有惊厥表现; 严重感染; 有水、电解质紊乱; 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吗啡或麻醉药。患者性别构成、胎龄、出生体重、首次AOP时间、AOP次数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对比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院早产儿均置于中性环境温度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予部分静脉营养或全静脉营养。监测生化、血糖、电解质、血气等, 计出入量。治疗组: 氨茶碱负荷量5mg/kg, 20min内静脉泵入,12h后用维持量2.0mg/kg,q12h 1次, 用至呼吸暂停终止发作后72h,纳络酮0.1mg/(kg?次) ,q12h 1次,共3d。对照组: 单用氨茶碱治疗。发生呼吸暂停后, 两组均根据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采用轻微托背、足底刺激、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等处理, 并记录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和处理情况, 当药物不能控制出现频繁呼吸暂停而需要机械通气, 计入治疗无效病例中。
1.3 监测方法
呼吸监护设定报警参数为胸廓停止运动超过12s。当胸廓停止运动超过20s, 心率&<100次/min;血氧饱和度&<80.00%即为呼吸暂停, 记录治疗后呼吸暂停消失时间, 氨茶碱维持时间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治疗后24h未再出现呼吸暂停; 有效: 治疗后72h 未再出现呼吸暂停;无效:治疗后72h仍发生呼吸暂停或病情加重或转为机械通气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P &<0.05) ; 治疗组治疗无效的患者转为机械通气, 对照组的治疗无效的患者结合患者病情及知情同意也介转为机械通气, 两组无1 例患者死亡, 见表2。
表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表3: 两组患儿呼吸暂停终止时间及氨茶碱使用时间对比
n 呼吸暂停终止时间(d) 氨茶碱使用时间(d)
治疗组 30 1.8±1.12 3.9±1.5
对照组 30 3.2±1.5 5.3±2.2
P &<0.01 &<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次(占16.67%),其中包括低热、皮肤潮红、烦躁、心率&>180次等不良反应,均未影响用药, 停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出现9例次(30%),其中烦躁激惹现象、心率&>180次/min、呼吸急促伴阵发青紫等,予以面罩给氧等对症处理, 症状缓解未影响治疗,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胎龄越小, 出生体重越轻, 发病率越高,有研究发现, 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与其血浆中的β-内啡肽含量及活性有关,β-内啡肽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抑制其通气功能,减慢呼吸甚至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而缺氧和酸中毒又进一步刺激β-内啡肽释放入血,程度越重,β-内啡肽释放越多, 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竞争性拮抗剂,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对非生理量的阿片样物质的呼吸中枢抑制有拮抗作用。纳洛酮特异性结合阿片受体而使 β-内啡肽失活, 阻断了缺氧β-内啡肽缺氧的恶性循环,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 缩短呼吸暂停的时间,减轻呼吸暂停后自行恢复的难度及心率的下降程度。而且纳洛酮还能增加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提高平均动脉压,使冠状动脉和心肌缺氧得到改善,从而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 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应,减少呼吸暂停时缺氧对脑的损伤,促进早产儿智力的发育。而氨茶碱作为治疗呼吸暂停的一种经典药物,其治疗机制是可增加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兴奋吸气神经元,增加呼吸频率, 但由于氨茶碱兴奋呼吸的同时增加脑细胞氧耗,静脉滴注氨茶碱后, 可使脑血流量降低10.00%~15.00%,可能加重脑缺氧, 对早产儿极为不利[4],且氨茶碱的治疗有效血液浓度安全范围窄(7~12μg/kg), 个体敏感性不同,易过量产生心动过速、烦躁激惹、恶心、厌食等毒副作用[5],需监测血药浓度。在本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用的53.33%,治疗组呼吸暂停终止时间及氨茶碱使用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联合用药, 从不同途径改善了呼吸, 降低了内源性的β-内啡肽,从而能有效地阻断呼吸暂停的发生。
本组治疗过程中有近23.33%(14/60) 的患儿出现各种与氨茶碱毒性作用有关的副作用。同时,联用纳络酮及氨茶碱因缩短了氨茶碱的使用时间从而减少了氨茶碱的副作用。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较对照组减少,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这可能与本组的样本量较少有关。
总而言之, 纳络酮辅助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 23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8.
[3] 陆中权,池美珠.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血浆内啡肽作用机制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2) : 76-78.
[4] 周宇芳.纳络酮和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12.
[5] 杜立中.极低体重儿呼吸暂停的有关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7):393.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