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426 日期:2025-03-20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作者:张剑宁,章翔,李兵,付洛安,王占祥,费舟,张永琴

【关键词】 脑肿瘤,
  【关键词】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脑肿瘤;病理;治疗
  0引言
  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很少见,国外也多为个案报道[1,2]. 因此对其临床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缺乏系统的观察,往往将此瘤与恶性黑色素瘤相混同. 我们共遇到资料完整的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4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预后等进行讨论,供同道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例1,男,43岁,因头痛、左面部麻木2 a入院. 神经系统检查:左侧三叉神经2, 3支支配区面部浅感觉减退,余无异常. 头颅CT示左额颞近蝶骨大翼部类圆形均匀高密度占位病变,边缘清楚,周围轻度脑水肿,肿瘤有均匀一致强化效应. 左翼点入路开颅手术,肿瘤主体位于左颞叶前内侧侧裂内,黑色,包膜完整,质地中等硬度,血供较丰富,与额颞脑组织有轻度粘连,易分离. 硬脑膜局部呈黑色,肿瘤基底位于蝶骨大翼及颅中凹前部,显微镜下分块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包膜和受浸的硬脑膜,大小约4.5 cm×5.0 cm×4.5 cm. 病理诊断: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术后患者症状缓解,直线加速器放疗60 Gy,痊愈出院,随访20 mo,无肿瘤复发迹象.

  例2,男,51岁,头痛、头晕、呕吐、复视4 mo入院,体检:左眼外展受限,双眼视乳头水肿. CT示左额镰旁高密度占位病变,周围脑水肿明显,左侧脑室受压移位. 左额瓣开颅,见左额顶肿瘤周围蛛网膜下腔有黑色素聚集,肿瘤呈黑色,结节状,有包膜,质软似泥样,血供较丰富,基底位于大脑镰,显微手术全切肿瘤,大小约2 cm×5 cm×3 cm. 病理诊断: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术后放疗60 Gy,随访5.5 a无复发,正常工作.
  
  例3,男,42岁,头痛、呕吐、行走不稳0.5 a入院,体检:双侧眼球水平震颤,双侧视乳头水肿,步态蹒跚,昂白征(+). CT示小脑蚓部类圆形略高密度占位病变,边缘清,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幕上脑室轻度扩大,病变有轻度均匀一致强化效应. 后颅凹中线切口开颅,局部脑膜黑染增厚,肿瘤呈棕黑色,质软,有包膜,血供一般,显微镜下全切肿瘤,大小约4.0 cm×4.5 cm×3.0 cm. 病理诊断: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术后放疗60 Gy,随访5 a无复发.
  
  例4,女,40岁,头痛、头昏、嗅觉障碍1 a为主诉入院,体检:右侧嗅觉消失,双眼底视乳头轻度水肿. 头颅CT示右前颅凹底类圆形略高密度占位病变,边界清楚,颅底骨质有破坏,病变部分已突入右筛窦内. 肿瘤有均匀一致强化效应. 采用右额颞瓣开颅,见肿瘤位于右前颅凹底,呈黑灰色,有包膜,与脑组织有分界,大小约4.0 cm×5.0 cm×3.5 cm,与颅底硬膜粘连并突入右筛窦内,局部骨质轻度侵蚀. 显微镜下完整切除肿瘤并颅底硬膜、受侵骨质. 取颞骨鳞部骨片及颞肌修补颅底骨缺损. 病理诊断: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术后常规放疗,随访3 a未见复发.

  1.2方法
  1.2.1光镜检查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旋涡状分布,核卵圆,核仁明显,无核分裂像,胞质内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沉着,间质可见血管增生(图1). 有时瘤内可出现砂粒小体和局灶性钙化,似纤维型脑膜瘤.
  图1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光镜检查见瘤细胞呈大小较一致梭形,胞质内有黑色素颗粒HE×80(略)
  1.2.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4例患者组织切片均作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查项目包括S100蛋白,Vimentin,抗黑色素瘤抗体(HMB45),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上皮膜抗原(EMA)(表1).
  表1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略)
  2讨论
  2.1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脑膜黑色素细胞瘤也称黑色素性脑膜瘤,很少见. 从1972年首例报道至今,国外文献只有近20例,国内更少见[3,4]. 文献中该瘤发病年龄在9 mo~71岁之间,好发年龄为40~45岁,男女比例约为1.3~2.0∶1.0[5,6]. 本组患者年龄40~51岁,平均44岁,男3例,女1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可发生于颅内和椎管内,约1/3位于颅颈交界区 . 肿瘤位于颅内者以颅底最多见,Maiuri等[3]总结文献中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均位于颅底. 也有作者报道以后颅凹较多见 . 本组4例分别位于前、中颅凹底,大脑镰旁及小脑蚓部,与文献不尽相同. 可见该瘤可发于颅内任何部位,倾向位于颅底及脑膜附属结构附近,类似于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并与脑膜有较紧密联系. 该瘤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颅内肿瘤无异,主要是进行性脑受压而引起的高颅压症状和局灶性神经损害症状,病史数月至几年不等. 本组4例患者皮肤及眼色素层均未查见黑色素病变.

转贴于   2.2影像学检查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状略高或高密度脑组织外占位病变,有明显的均匀一致强化效应,瘤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图2). 肿瘤多以广基与颅底硬膜或其他硬膜附属物相连,酷似脑膜瘤的CT表现. 有人指出该瘤一般不引起颅骨增生,增强程度也不如脑膜瘤. 但术前靠CT检查做出定性诊断相当困难,文献中及本组患者术前经CT检查均诊断为脑膜瘤.
  
  据文献介绍,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MRI表现颇具特征,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与脑膜瘤明显不同[5]. 但也有报道该瘤在T2像上呈高信号者. 一般认为肿瘤在MRI上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瘤内黑色素含量的多少,而Maiuri等[3]则进一步认为黑色素内的稳态自由基是影响MRI信号的主要因素. 肿瘤的色素化程度与其典型的MRI表现有待于大量病例的积累和进一步观察. 本组患者均无MRI资料,是一缺憾.
  图2脑膜黑色素瘤CT扫描,左额颞类圆形均一高密度病变,周围有脑水肿(略)
  2.3组织病理学特征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肉眼所见均为单发,有完整包膜,界线清楚,表面光滑,呈黑色或灰棕黑色,肿瘤体积较大,直径3~5 cm不等. 肿瘤位于脑组织外,主要是压迫临近脑组织而不呈侵润性生长,而其基底则多与硬膜瘤有较紧密粘连,仅1例前颅凹底肿瘤对邻近骨质有侵蚀.
  
  光镜检查肿瘤细胞分化较好,排列类似脑膜瘤,主要特征为胞质内有大量黑色素沉着,核分裂相少见或无,表现为良性组织学形态. 该瘤的组织学起源有2种意见[7],一种认为起源于软脑膜的黑色素细胞,另一种认为起源于脑膜皮细胞. 文献中及本组病例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均表明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对S100,Vimentin及HMB45呈强阳性,而EMA,Cytokeratin和GFAP呈阴性[8,9]. 这些资料倾向于支持该瘤起源于软膜黑色素细胞,但其真正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最重要的是该瘤应与转移性黑色素瘤鉴别,我们认为应着重注意:① 皮肤及眼色素层有无黑色素病变;② 肿瘤的部位;③ 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资料等.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常位于大脑半球灰质或灰白质交界处,瘤内常有出血,组织学形态倾向于恶性,但有时必须靠详细的尸检才可下结论.

  2.4治疗及预后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组织学呈良性,具有完整包膜,因此手术全切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显微手术全切肿瘤及其包膜和临近受侵的硬膜、骨质,有望获得痊愈. 尽管如此,文献中报道4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7~44 mo内复发,需再次手术. 本组4例患者显微镜下全切肿瘤并辅以放疗,随访1.0~5.5 a未见肿瘤复发. 我们建议肿瘤全切后应常规予以放疗. 该瘤生物学行为良性,生长较缓慢,虽然术后可有复发,但不转移. 文献中1例患者17 a内曾进行4次手术,但肿瘤仍位于原处,可见该瘤有可能通过完全切除而长期生存. 其确切的预后仍需通过多数病例长期随访才能断定.
  【参考文献】
  [1] Greco Crasto, Soffietli R, Bradac GB, Boldorini R. Primitive cerebral melan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Surg Neurol, 2001;55(3):163-168.
  [2] Czirjak S, Vitanovic D, Slowik F, Magyar A. Primary meningeal melanocytoma of the pineal region. Case report [J]. J Neurosurg, 2000;92(5):461-465.
  [3] Maiuri F, Iaconetta G, Benvenuti D et al. Intracranial meningeal melanocytoma: Case report [J]. Surg Neurol, 1995;44(6):556-561.
  [4] Kordas M, Czirjak S, Slowik F. Primary meningeal melanocytoma of spinal cord: Report of a paediatric case with benign cour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Eur J Neurol,1996;3(2):141-145.
  [5] 黄文清. 神经肿瘤病理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0-211.
  [6] 沈天真,陈星荣. 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 [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27-228.
  [7] Ruelle A, Tunesi G, Andrioli G. Spinal meningeal melanocytoma. Case report and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J]. Neurosurg Rev, 1996; 19(1):39-42.
  [8] Arbelaez A, Castillo M, Diane MA. Imaging features of intraven tricalar melanoma [J]. AJNR, 1999;20(6):691-693.
  [9] Brat DJ, Giannini C, Scheithauer BW, Burger PC. Primary melanocytic neoplasm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 Am J Surg Pothol, 1999;23(7):745-75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