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转移瘤32例诊治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412 日期:2025-03-19 来源:论文网
代写论文网:       作者:陈立忠,杨金庆,赵学俊


【关键词】 颅内转移瘤
  【关键词】 颅内转移瘤;手术治疗;综合治疗
  1   对象和方法  
  我院收治的颅内转移瘤32(男23,女9)例,均经手术治疗。年龄28 ~76(平均48)岁,其中40~60岁25例(7812%).头痛24例,恶心呕吐17例,眼底视乳头水肿27例,偏瘫9例,癫痫发作4例,精神症状(多语、语无伦次、欣快)4例.转移部位均为脑内转移.幕上30例,小脑2例,其中多发转移瘤4例.转移瘤的原发肿瘤:肺癌21例,其中3例手术治疗前未找到原发病灶,经术后复查、随访才明确诊断;乳腺癌7例;甲状腺癌2例;肝癌1例;成骨肉瘤1例。颅脑CT扫描: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病变,中心有时出现边缘不光滑的低密度坏死灶,周围水肿明显,大多数转移瘤呈所谓“小病灶,大水肿”改变.
  2   结果  
  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转移瘤.对其中7例肿瘤表面不光滑,分界欠清晰,行显微外科操作下扩大切除,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同时避免损伤脑重要结构.其中多发转移瘤4例,仅切除其主要危害患者生命的转移瘤.术后放射治疗8例,其中2例行γ刀放射治疗;化疗18例,应用卡氮芥、宁得郎等药物,其中7例切除转移瘤后,瘤腔置化疗泵,术后局部化疗.中药治疗3例.疗效:术后生存4~29 mo,术后无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障碍和癫痫等并发症.
  3   讨论  
  颅内转移瘤的好发年龄为40~60岁.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先发现原发肿瘤,再出现颅内压增高等颅内转移瘤的表现.但是,有一些病例,无法证实和查明原发瘤的存在,甚至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转移瘤,但仍不能明确原发瘤的部位。本组4例术前各种检查未发现原发瘤,术后数月才随访确诊为肺癌.因此,对于40岁以上患者,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影像学检查较典型者,应首先考虑本病.
  原发肿瘤的部位和性质与颅内转移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国内外均认为肺癌脑转移最多见.本组资料肺癌脑转移21例,居首位,与各家报道一致。发病居第二、三位的原发肿瘤各家报道不一致,这可能与地区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组居第二、三位的分别是乳腺癌和甲状腺癌。肝癌脑转移,临床实属少见,本组发现1例,这种转移瘤易并发脑出血,值得注意。孤立的颅内转移瘤多位于脑皮质和皮质下,呈圆形生长,可部分囊性变,若向深部生长,可侵犯脑室、脑基底神经节等结构;若向表浅部位生长,可侵犯硬膜并与之粘连.该肿瘤生长快、血运差,因肿瘤的压迫和毒性作用,其周围脑组织水肿,甚至坏死.根据这种病理变化特点,其CT影像学表现总结为“皮层下的小病灶,伴随瘤周围大范围的水肿.”该特征对于颅内转移瘤的术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颅内转移瘤常为多发病灶,而本组仅4例,这与入院前的病例筛选有关.也可能与目前检查手段的限制,很小的肿瘤未能发现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临床诊断为单发颅内转移瘤的病例中,有一些可能是多发转移瘤.
  颅内转移瘤的治疗,各家意见不一,对于单发转移瘤,原发肿瘤已切除,或原发灶小,尚未发现,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应积极手术.我们对本组病例全部手术治疗。根据其瘤周脑组织水肿明显,甚至坏死的病理特点,沿该层分离肿瘤不易出血,且易于剥出.对于少数分界不清晰肿瘤的切除,应在显微神经外科操作下,扩大切除范围,争取做到彻底切除转移瘤而不损伤脑的重要结构.颅内转移瘤术后应配合各种放疗和化疗,采取综合治疗.有研究表明,对颅内转移瘤,在局部化疗的同一时间,施行放射治疗,可使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