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速直入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的比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406 日期:2025-03-19 来源:论文网
作者:姚菊峰,薛原,孙世仁,赵春红,赵颖,刘小红

【关键词】 静脉穿刺
  【关键词】 快速直入;静脉穿刺
  1实验资料
  选用大耳的家兔36只,体质量2 kg以上. 选兔耳静脉72条,将同耳兔静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条兔耳静脉. 对照组采用常规斜刺法,实验组采用快速直入法. 每日一次,每日每条兔耳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0 mL. 两组均采用山东省威海医用高分子制品总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采用5号半头皮静脉针穿刺,严格无菌操作. 连续10 d,进行肉眼动态观察,最后取活体标本做组织切片观察. 制做组织切片时,不施麻药,迅速取活体标本,在穿刺点沿穿刺方向切除耳缘静脉血管(带皮肤及软骨)1 cm,以40 g・L-1固定,经HE染色,光镜观察照相. 肉眼观察疼痛反应(家兔出现挣扎,尖叫)静脉血管穿刺部位瘀斑改变及结节感. 光镜观察:静脉血管壁裂隙样损伤,血管管壁周围结缔组织增生. 对照组在经常规静脉穿刺(斜刺)时出现的疼痛反应与实验组直入法相比为:(30 vs 6, P&<0.01);血管周围瘀斑(21 vs 4);结节样改变(35 vs 7),对照组明显大于实验组(P&<0.01);血管裂隙样损伤(17 vs 5);血管瘀血,血栓形成(21 vs 12),管周红细胞漏出等病理变化对照组明显较实验组快速直入法为重(P&<0.01).
  2临床资料
  选择神志清,肢体活动与感觉正常的患者48(男30,女18)例,18~60(平均 39)岁. 2组均由专人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均采用山东省威海市医用高分子制品总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统一用7号针头. 同一患者采取两种穿刺方法,以对个体差异减少疼痛敏感的影响,第一次静脉穿刺不计在内,采用单盲法,所有患者均用四肢表浅静脉针穿刺试验,共试验400次,两种方法分别试验200次. 疼痛反应(进针时患者皱眉,肢体抽动及口中发出嘘声或痛苦表情,有呻吟声). 静脉血管穿刺部位周围瘀血,血管变硬,结节感. 一针见血成功率评价标准. 优:一次穿刺成功,无退针,液体滴入3~5 min后局部无外渗;良:一次穿刺成功,但有退针现象,退针不超过2次;差:一次穿刺未成功,或虽一次成功但退针超过2次. 对照组在经静脉穿刺时造成的疼痛反应与实验组为:(40 vs 28);血管周围瘀血(56 vs 14);血管变硬(57 vs 15),并呈条索现象. 对照组明显大于实验组快速直入法(P&<0.01).
  3讨论
  按常规穿刺方法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刺入皮下后,针尖和针梗有相当一部分还在皮内,如潜行刺入静脉其过程须经过较大面积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及该处的丰富的神经末梢及神经组织,易产生烧灼样疼痛,而且针头行走的不是一条直线,所以距离相对延长,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未梢刺激增多,肌纤维的牵拉和损伤相应增强,而且针尖在血管上壁行走越长,切割的距离越大,致使毛细血管受损而出现皮下瘀血或结缔组织增生[1]. 而快速直入法进针角度较大,一般为45°-50°角;强调快速与直入. 皮肤的穿刺点与静脉壁的穿刺点之间是一条直线,能缩短进入静脉腔内的距离,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减经,对肌纤维的牵拉和损伤减少,针尖切割皮下毛细血管的距离相对缩短,因此可降低患者的疼痛反应及减少了对皮下毛细血管的破坏[2].
  【参考文献】
  [1] 石敏,吕安安,米继民et al. 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98-699.
  [2] 蒋雪梅,隋广兰,吕宜风et al. 老年人浅静脉输注性损害的调查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3-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