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伤口愈合,
关键词: 门诊手术;可吸收缝线;伤口愈合
0 引言
可吸收缝线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及机械强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1,2] .为了免除门诊手术患者术后拆线及提高伤口1级愈合,我们对门诊手术患者的切口,根据组织的张力,选用不同型号的可吸收缝线,进行皮内连续、皮肤间断缝合,取得了良好的愈后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把2001年4月在我科行乳腺包块及腹部皮下脂肪瘤摘除和包皮环切的门诊患者374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其中观察组198例,对照组176例.年龄5~62岁.见表1.
表1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 略
1.2 方法 把受术者按隔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月份第1周和第3周的受术者拟为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的受术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乳腺包块和脂肪瘤摘除后,用强生公司生产的4/0微乔快吸收缝合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连续缝合皮内组织,拉力胶带粘贴皮肤,无菌敷贴包扎伤口;包皮手术的观察组术后用5/0微乔慢吸收缝合线间断缝合皮肤.对照组:所有受术者的切口按传统方法用丝线缝合各层组织,无菌敷贴包扎伤口,7d拆线.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日和第7日观察伤口.
2 结果
2.1 术后第3日 观察伤口,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2).
2.2 术后第7日 观察组手术切口边缘愈合整齐,伤口周围无红肿,其中乳腺包块和脂肪瘤因切口皮肤无缝线,故无缝合针眼痕迹,患者满意,伤口Ⅰ期愈合率达100%.对照组部分患者因缝线反应致伤口红肿,并且缝合针眼痕迹清楚,伤口Ⅰ期愈合率为89.80%(表3). 转贴于 表2 术后第3日两组患者切口情况比较 略
表3 术后第7日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 略
3 讨论
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没有抗原性,组织反应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 ,在伤口愈合的关键时期,能保持张力,可以支持缝合伤口28~35d,当组织愈合后,在有体液存在的情况下,缝线多聚体通过水解作用而分解,并且逐渐失去张力强度,在56~70d内基本被吸收而消失,减少组织愈合后的异物存留.门诊手术患者用可吸收缝线,既避免了因丝线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减少了异物在组织内存留、感染的机会,也省去了患者术后拆线的麻烦,减少了痛苦(尤其是小儿患者,术后拆线极不配合),缩短了治疗时间、节省了往返医院的财力支出;同时也符合手术后的美学要求.我们在本观察组198例手术中,根据张力不同的伤口选择了相对应强度的可吸收缝合线,术后观察,无一例伤口裂开或因缝线反应等因素致伤口愈合延迟或局部瘢痕增生;而传统的丝线缝合,术后伤口不但炎性反应明显,甚至个别患者在数月后伤口内仍不断有线头排出;另外,伤口愈合后,手术部位遗留的手术痕迹,在美观上也难以达到患者的要求.通过对本两组门诊受术者,术后切口应用可吸收缝线的愈后观察、对比,我们认为:可吸收缝线对提高门诊手术后切口的I期愈合率,有非常明显的临床意义,很适合术后脱离医院监控的门诊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惠君,曾红文,朱伟东.可吸收缝线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7):579.
[2]陈希哲.可吸收手术缝线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5;16(4):204-206.
[3]张其清.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普外临床,1997;12(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