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明了,严谨有序——数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9598 日期:2023-12-07 来源:论文网
我们#32452;织的数学活动大多分为集#20307;活动和分组活动两大部分#12290;在这两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38754;,我们进行 了有益#30340;探讨,下面就其中的有些问题谈谈#20307;会。
一、集体活动的设#35745;
  数学集#20307;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理#35299;重点和难点,了解并掌握活#21160;的规则和方法。为此#65292;应该特别重 #35270;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供适宜的教具
  数#23398;活动的教具应该在形象美观的基础#19978;,特别注意具体化和明朗#21270;。一般来说,教具要#26377;利于突出重点 #65292;分散难点,排除不必要#30340;干扰因素,具有可操作性#12290;
  例如,大班#8220;交集分类”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35299;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12290;我们设计了两个纸圈#65292;它们 各代表一#20010;集合。先将这两个纸#22280;分开摆放,让幼儿结#21512;已有的学习经验——按特#24449;标记分类——在这两#20010;纸 圈中摆放相#24212;的图形片,然后移动一个#32440;圈使之与另一个纸圈相交#65292;引导幼儿发现两圈相交部分的#22270;形片同时 具有两#20010;集合的特征。用这样的#25945;具来演示,可以使幼儿循着较为#28165;晰的思路来理解、接受:第一步,#23545;两个 集合各自的特征#36827;行确认,从而产生一种清晰明#20102;、确信不疑的心态#65307;第二步,通过移动→相交的过程,#24188;儿 “发#29616;”了相交部分,并#29702;解其中的图形片既具有#21508;自集合的特征,又在某一方面具#26377;另一个集合的特征#12290;在 这#20010;过程中,幼儿顺利地接受了交集分#31867;的知识,体验到了“发现”的成功#24863;。显然,如果我们只是在图上画 出两个相交圆,#24182;在其中摆放相应的图形片,幼#20799;就很难从两个静止不动的#22278;形中理解交集分类的#21547;义。
  (二)设计清晰简练的教#23398;语言
  在数#23398;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起着#21313;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事先精#24515;设计教学语言,不能临阵磨#26538;, 更不能凭感觉#20020;时发挥。
  1.讲解
  #25945;师的讲解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30693;识,掌握活动规则所必需的。我#20204;在设计讲解语时,一般#27880;意以下四个 要求。
  ①清楚明确。教师的讲解语应#35813;很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要#20570;什么,怎么去做。#20363;如,我们为“看数拍 手”活动设计的讲解语—#8212;下面,我们玩“看数拍#25163;”的游戏。老师拿出的#25968;学是几,你就拍几下手。#25293;完后 就#35828;:几,我拍了几下#12290;这段讲解语只有三句话,第一#21477;介绍游戏名称,第二句交代游戏方#27861;,第三句教幼儿 正#30830;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②要言不烦。在#35774;计讲解语时,教师必须清楚#22320;知道哪些应该先说#65292;哪些应该后说;哪#20123;应该详细地说, #21738;些应该简略地说。例如#65292;“认识数字5”这一活动的重#28857;是认识数字5及其所代表的量#12290;为此,教师应该首先 引导幼儿确定数#37327;,再引导幼儿仔细#36776;认字形并理解这一数字所代表的量#12290;至于贴绒板上有哪些#23567;动物,它们 有什#20040;不同则无需多说,因为这都不是#36825;一活动的重点。
  #9314;有条有理。教师应从操#20316;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或者#34892;动)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作综合考#34385;,使语 言具有条理#24615;。例如,在“按数串木珠”#30340;活动中,教师应有条#19981;紊地交代:理出同色#26408;珠——认清木棒上标 示的数字——把与#26408;棒上数字一样多的木珠串在#26408;棒上。如果教师只是笼#32479;地交代:数字是几,就串几#39063;木珠 ,而且所串#26408;珠的颜色要一样。#37027;么,幼儿很可能只考#34385;数量的要求,而忽#30053;所串木珠在颜色上的要#27714;。
  ④科学严谨。我#20204;有时会为了便于幼儿#29702;解而忽视数学概念的科学性,#36825;是很不严谨的。教师在#31034;范讲解 时的语#35328;既要便于幼儿理解又要#20934;确。例如,在比较数量时,应说“#21738;个多,哪个少”,不能说“哪个大#65292;哪 个#23567;”。再如,在比较圆形和#19977;角形时,有些教师往#24448;说“三角形有角,圆形没#26377;角”,这是错误的,因为圆 有圆周角#12290;
  2.提问
  提#38382;的目的是为了帮助#24188;儿思考,让他们运用已#26377;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35299;决新问题。为此,有以 下三个方面应特别注意。
  ①围绕目标,紧#25187;主题。教师要善于#25235;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35774;计提问。例如,在中班的“哪个 多哪个#23569;”活动中,我们确定该活动的#30446;标是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教师#39318;先问:这里有什么?它们哪个多#65292; 哪个少?当幼儿受#29289;体大小以及排列形式的影响,#19981;能正确地分析、比较时,#25945;师再问,你怎么会觉得这个多 ,那个少#21602;?幼儿往往会认为:这#20010;占的地方大,排的队伍长,所#20197;这个多。此时,教师#24212;进一步设问:我问 的是“哪个多哪#20010;少”,而不是问“哪#20010;占的地方大,排的队#20237;长”。经过这样的启发诱#23548;,幼儿就能够排除 #24178;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2010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②由浅入深,分出#23618;次。循序渐进地设问,可以分#25955;教学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24188;儿的学习积极性。 #20363;如,在“用一个数#23383;表示相等量”的活动中,我们提#20379;4张动物卡片,其中3#24352;卡片上的动物数量相等。如果 教师直接提问:用哪#20010;数字来表示卡片上一样多的动#29289;?和这一数字不一样多的动物怎#20040;办?幼儿就会难以回 答,束手无策,从而使#33258;信心和积极性大受#25387;伤。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分解#25104;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36880;个提 #20986;,比如:卡片上有什么?它们每样#21508;有多少?哪些动物一样多#65311;它们各是多少只?用哪#20010;数字来表示一样多 的动物?哪#31181;动物同这几种动物#30340;数量不一样?它可以用什么#31526;号来表示?这样的提问就#20250;大大降低问题的难 度,使幼儿进入顺#30021;的思维轨道。
  ③正逆设问,拓展思维广#24230;。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26377;意识地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20363;如,在“使两组 物体数量相等”的活动#20013;,我们在贴绒板上出#31034;5只小猫,6只小狗。首先提#38382;:用什么方法让小猫和小狗一#26679; 多?当幼儿#22238;答出用添加的方法时,我们再进一#27493;启发幼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20174;而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21435; 思考问题,培养他们#24605;维的灵活性,拓宽他们的思#32500;广度。
二、分组活动的设计
  集体活#21160;之后,我们往往安排一些#20998;组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提供#20960;种材料,让每组幼儿轮流#25805;作。 #22312;分组活动中,我们比较注意以下#20960;个问题。
  (一)提供#22810;元化的操作材料
  1.紧扣目标,提供多样化的#26448;料
  为分组活动提供的#26448;料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22810;样。例如,在“认识梯形#8221;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 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12290;根据这一目标,我们#25552;供了以下几种材料:#9312;火柴棍(用来拼梯形,帮助#24188;儿体验梯 形的外形特征);②三角形#12289;长方形、正方形的纸#21644;剪刀(用来变梯形,帮助幼儿#36827;一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并体验变梯形的#22810;种途径);③由各种几何图形#32452;成的形象(给其中的梯形涂色,#24110;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31181; 变化)。
  虽然这三种材料各#19981;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23436;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30446;标的。这种丰富多彩#30340; 材料,既可以引#36215;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19981;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20064;得。
  2.#22240;人而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材#26009;
  幼儿的个体差#24322;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65292;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提#20379;不同难度的材料,#20363;如,在“ 按颜#33394;分类”的活动中,我们#25552;供了3组图形片和颜色标记#65306;①颜色不同,大小、形状均相#21516;; ②#39068;色、大小 均不同,形状相#21516;;③颜色、大小、形状均不同。这#19977;组材料中,后一组均比前一组难#19968;些,这对不同发展水 平的幼儿来说,是适#23452;而有益的。
  (二)注重观察幼儿的操#20316;活动
  1.观察#26032;的活动内容
  我们#32452;织的分组活动经常采用新旧内#23481;结合的做法。对于新#30340;内容,幼儿往往会有陌#29983;感,因此,教师对 #27492;要特别关注,以便#21450;时发现幼儿在操作时的问题,给#20104;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观察幼儿解决问题#30340;方法
  分组活动时,#25945;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在#25805;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38382;题。当发现幼儿采用了好的方法, 要及时向全班幼#20799;介绍,让大家来学习#12290;例如,在“给棍子排#38431;”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先#23558;所有的棍 子拿在手中,然后依次#25277;出最长的棍子来排列。我#20204;及时将这一方法介绍了给全体幼儿#65292;使许多幼儿都学会#20102; 这种又快#25463;又准确的方法。
  (三)重视活动的评价
  对分#32452;活动进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幼#20799;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1644;学习兴趣、习惯等有关方面#12290;在评价时应 注意以下两点#12290;
  ①对每次活#21160;都要进行评价,不能#26102;而评价,时而不评价。
  ②要以表扬#25110;提出希望为主,不能以#25209;评或指出错误为主#65292;以免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12290; 免费论文下#36733;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