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兵;训练伤;原因;预防
新兵训练是实现普通百姓向军人转变的第一步,是年度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新入伍战士由于训练科目多、强度大,训练经验缺乏,机体适应性、耐受性较差;同时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等诸多原因, 容易导致参训时受伤。一旦发生训练伤,不但损害新兵身体健康,而且影响训练成绩。因此,做好新兵训练伤预防工作,对保障新兵身体健康,提高军事训练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新兵训练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浅谈几点,以期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1 新兵训练伤的发生原因
1.1 训练因素
一是刚入伍新兵训练科目多、强度大,长时间、高强度训练,致使在运动中承重的部位长时间超负荷而损伤,如疲劳骨折。二是组训不合理 训练科目太集中和安排不合理超过机体生理阈值均为训练伤的致伤因子,某一科目反复训练时间过长,如正步训练中的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三是施训方法简单,致使动作要领掌握不准确,易发生某些特殊部位的损伤,如在进行体能训练、战术基础训练时发生四肢部位的挫伤,腕部、踝部及腰部扭伤;进行战术训练跃进、卧倒时发生摔伤 。四是训练场地准备不充分, 过于坚硬的场地会增加下肢承受应力,也是造成新战士颈椎损伤最常见原因;场地凹凸不平,易致扭伤或跌倒损伤;而草地等过于柔软的场地能减少冲击力,却易致膝踝扭伤。五是训练中缺乏保护意识,由于相关防护教育不深入,新兵的训练伤防护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训练中的防护措施不完善,导致训练伤增多。
1.2 自身因素
新兵具有年龄小、机体适应性及耐受性较差等特点, 特别是部分独生子女战士,其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对高难度训练科目存在紧张、恐惧和自卑心理,易导致动作走样变形; 个别战士逞强好胜,防护意识差,不按动作要领施训;刚到一个集体人际关系不融洽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入伍前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如吸烟,这些都是容易导致训练伤发生的原因。
1.3 环境气候因素
新兵刚到部队,因水土不服、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的改变而导致身体不适。入冬后天气寒冷,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肌肉和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人体的适应性、耐受性降低,影响人体机能的发挥,不能适应训练作业的要求,因而易发生训练损伤;如果机体活动不开,训练时动作不协调,也易造成机体损伤;部分新兵耐寒能力差,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训练,如不注意防寒保暖,极易发生局部冻疮及冻伤;冰雪天气,训练场地较滑,在训练中也容易发生摔伤。
2 新兵训练伤的预防
2.1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始终把健康知识教育贯穿到新训的全过程。一是心理健康教育 要求带兵人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谈心、交心活动摸清新兵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搞好分类教育和个别疏导,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麻痹思想,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摒弃不健康心态,培养胆大心细、不怕艰苦、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二是做好训练伤防护常识教育,通过教育使新兵掌握常见训练伤的防护知识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三是安全知识教育,通过训练安全教育,增强新兵安全防护意识,使参训新兵充分认识预防训练伤的重要性,训练主管部门和带兵骨干也要认识到训练伤防护在军事训练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2.2 科学组训
(1)科学制定计划,按照《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要求,根据季节气温变化规律, 同时还必须符合训练伤防护的要求,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科目,提倡在单位时间内,把训练负荷按照小-大-小的规律,训练部位按照下肢-上肢-下肢,训练内容按照室外-室内-室外的循环变化规律,先简单后复杂,先分别后综合,统筹安排,穿插进行;合理控制训练强度,强化适应性训练,训练初期(特别是在最初的2~4周内)以训练强度较小的内容为主,在新兵体质提高,适应性、耐受性增强后,逐步提高训练强度。(2)严密组织实施,要求指挥员作好讲解、示范, 防止因训练方法简单、粗暴导致新兵训练要领掌握得不正确而受伤; 强调提高正课训练质量,防止急于求成,随意加班、开小灶,如饭后没有充分休息就进行战术、五公里越野等训练;保证好训练中的休息时间,防止为赶进度而减少、取消休息,以减少因训练疲劳、情绪消极而发生训练损伤,提倡训练间歇充分休息,积极开展文娱活动,做到张弛有度。
2.3 做好训前准备
(1)检查训练场地和器械。训练前要对训练场地、训练器械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如战术、队列训练前平整好场地,清除场内的碎石、玻璃渣等硬物,避免划伤身体;检查训练器械表面是否光滑,安装是否牢固,软垫是否放置到位。(2)检查着装是否符合训练要求,如鞋大小是否合适、有无佩戴钥匙等;四是训练前要充分做好热身运动,通过缓和的准备活动,使人体机能更好地动员起来,达到最佳状态,以适应训练的要求, 针对个别训练科目的具体特点,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活动,针对易伤部位做适当的力量练习和伸展练习,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2.4 抓好训练防护
(1)加强训练保护,对那些动作要领不易掌握和容易发生损伤的训练项目,训练时要指定专人负责安全保护。担任训练保护的人员应熟悉各科目训练的致伤环节,熟练掌握各种保护动作,并有高度的责任心,集中注意力,对参训者可能失误的动作做到心中有数,对失误者能及时准确地实施有效保护。(2)做好训练后放松运动,训练结束特别是在剧烈运动后应做好放松性整理活动,活动肌肉、关节和韧带,使身体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以防止肌肉突然放松,血液大量淤积在肌肉组织内,以及发生一过性脑缺血而晕厥,甚至发生重力性休克。
2.5 加强医学监督
(1)准确掌握新兵身体状况。卫生部门在新训前做好体格检查,并将体检结果报单位主官,使各单位主官对本单位参训人员的身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组训。(2)落实训练卫生保障。营连卫生人员随部队到训练场,检查训练场地、器材和着装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密切观察新兵训练时的身体反应,并进行现场卫生保障。对近期有损伤、肌肉骨骼有疾病的新战士进行重点监督,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防止其再次受伤。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组训单位要及时向上级报告,以便安排卫生部门带齐急救药品到现场进行卫生保障。(3)建立健全监督网络。形成以师(旅)医院和团卫生队为监督中心、营卫生所为监督站、连队为监督点、各级卫生人员为监督员的训练伤监督网络。注意加强基层卫生人员训练伤防护知识培训,提高训练伤的诊治水平。同时教育参训新兵学会自我监督。
2.6 合理安排饮食
合理的膳食制度有利于增强官兵的体质和训练后体力的迅速恢复。一般训练后应休息10 min,大运动量训练后应休息45 min后进食较为妥当;强度较大的训练应安排在进食后1.5~2.5 h内进行。食谱的安排上, 既要遵照营养原则,又要考虑新兵饮食习惯,注意饭菜的色、香、味、形和多样化,以促进食欲。训练前的一餐应以易消化的高糖低脂食物为主,训练后可适当进食高脂、高蛋白类食物。考核当天不食肥肉、牛奶、豆类等难以消化和产气多的食物。训练出汗多时注意补充水和盐分,防止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