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飒飒,王东川,康宁,周建丽
【关键词】 抗震医疗救援;管理实践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遭受重创,伤亡近万人。我们医疗队15名人员于5月12日奉命赶赴该镇参与紧急救援24天。救援分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任务为当地灾民和救援人员提供医疗救援,中后期主要为抗震救灾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共救治伤病员1884名,开展手术252台,抢救危重伤病员43名,转运重伤员102名,受到武警总部首长的高度赞扬,是成都战区第一批通报表彰的医疗队。现结合此次抗震医疗救援与管理实践,就如何当好紧急医疗救援队长谈几点看法。
1 紧急医疗救援队队长面临的多种困难考验
1.1 快速组建救援队伍与救援时间紧迫相互冲突
地震灾害事发突然,伤亡巨大,要求紧急医疗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一线。紧急医疗救援队由多科室人员组成,笔者带领的医疗队人员从13个科室中抽调。医疗队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极短准备时间内,建立一支团结一致、高效运作的救援队伍,必须争分夺秒、灵活果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人员、药品、器械、车辆和生活用品等相关准备,考验着医疗队长沉着冷静的组织能力。
1.2 救援环境恶劣与救援任务繁重双重制约
重大地震具有受灾范围广、设施破坏严重、救援环境恶劣、受伤人员众多、伤情复杂多变、药品器材缺乏、医疗后援困难等特点。地震发生后,高级别余震不断,残垣断壁随时有坍塌危险;救援所在的南坝镇5月份昼夜温差大,白昼炎热,夜间寒冷且缺衣少被,中暑和上感发生率高;河水受污染,饮水饮食缺乏,卫生条件差,容易导致急性胃肠炎和手术伤员感染。当地医疗设施毁损,医务人员缺乏,地震伤员伤情复杂,重大手术不能在救援现场实施,伤员后送任务紧迫,医疗救援任务极其繁重。如何应对恶劣环境并完成医疗救援任务,考验着医疗队长巨大心理承受下的决策能力。
1.3 救援保障困难与救援指挥复杂
由于交通通讯中断,当地伤亡情况不明,给医疗救援药材及物资准备带来困难;地震后的南坝变成一座孤岛,救援保障极其困难。在一线救援的24天里,没有得到部队和医院的任何保障,所需的药品器材和生活用品均需队长协调和落实。队长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各阶段救治重点不同,进行任务调整部署;救援中情况的上传,上级指示的下达,各种关系的协调处理,这都考验队长复杂条件下的协调能力。
2 紧急医疗救援队长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队长是医疗队的核心,是医疗队结构中的“纲”。医疗队长的选定必须做到“三严”,即严格考察,严格筛选,严格培训,确保医疗队长是政治信念坚定、业务技能过硬、身心素质良好,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干部,为完成艰巨的救援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2.1 坚定的政治信念
面对重大地震后的重重困难,独立带队进入灾区抢险救援,医疗队长必须有很强的政治觉悟,有全心全意为灾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医疗队长既是救援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更是医疗队工作的标杆,要吃苦在先、冲锋在前、不辱使命、勇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带动队员向你看齐,跟你上阵。对队员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体贴,对有困难的队员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2.2 熟练的专业技能
医疗队承担着在异常艰苦条件下救治伤病员的重大责任,医疗队长必须是医疗救援的专家,精通伤员分类、现场急救手术、伤员后送、灾区常见伤病的处理、灾区防疫和心理干预,同时队长还必须有较强的医疗组织分析能力,能收集、分析各种信息,并果断地作出正确决策;还需合理分配、编组医疗队员,根据队员的专业、特长分配相应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队员的潜能,以达到医疗救援效能的优化。
2.3 健康的身心素质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交通中断,较长距离的开进,连续繁重的救援,要求队长必须具备充沛体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各种设施破坏,各种保障困难,条件极其艰苦,要求队长具备吃苦耐劳品质。灾区各种惨状和高级别余震不断给队员极大心理压力,需要队长具备良好心理素质,能够纠正恶劣环境下产生的心理偏差,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4 独立的工作能力
部队医疗队参与地震救援行动有多种形式,一是跟随部队进行随行保障,主要为救援部队提供医疗服务;二是与救援部队和救援专业队伍随行现场救援保障,任务是为地震现场伤员和救援部队提供医疗救援和保障; 三是医疗队单独执行医疗救援任务,任务是为地震灾区伤病员提供医疗救援服务。不管以哪种救援方式,都需要医疗队长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因为救援、药械供应、生活保障等一切事情都需医疗队长思考和决策,队长必须具备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勇于承担责任的气魄。
2.5 较强的协调能力
医疗队长接到上级的命令必须迅速组建队伍,准备药械、生活物品、车辆、通讯器材,第一时间奔赴目的地,对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和应急处理办法。医疗队长需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救灾指挥部、卫生指挥部、部队前指的“上行”关系,要尊重和服从当地政府和救灾指挥部的管理,吃透上级意图,完成好上级指示和任务;需要处理好友邻医疗队、保障部队、灾区群众的“左右”关系,摆正好自已位置,争取他们支持和配合;还需处理好与医疗队员之间的“下行”关系,安排好队员的救援、生活和休息,保障队员的安全,使队员团结一心,努力完成好救援任务。只有组织协调好这些关系和各项工作,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优势和团队效应。
3 紧急医疗救援队长应把握的重点工作
根据此次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实际,救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迅速开进,第二阶段是紧急抢救,第三阶段是日常救治,第四阶段是巡诊宣教。
3.1 迅速开进阶段的工作重点
3.1.1 收集灾区信息
灾区相关情况的收集是进行医疗救援决策的基础,部队医院作为自然灾害救援主力,应有高度责任感。要充分利用灾情发生到接到出队命令之间的宝贵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迅速收集并整理灾区相关信息,为紧急医疗队执行救援任务提供决策和依据。
3.1.2 合理组队开进
医疗救援任务完成好坏与队员组成密切关联,要根据灾区特点组建医疗队,注重队员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和工作能力。应以骨外、普外为主,合理搭配内科、防疫、心理医生和护理人员。在进行人员分工时,既要考虑技术的合理搭配,性格的相互弥补、工作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队员们的积极性。开进中队长必须果断灵活,对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要有充分估计和应急方案,在确保队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到达救援现场。
3.1.3 畅通通讯联络
破坏性地震后的通讯难以保证,建立有效通讯将明显提高救援效率。要及时登记队员的联系方式,抄发给每一个队员,有条件的时应配备卫星电话。适当为队员配备对讲机,利用对讲机发挥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在紧急行军和队员外出时携带,加强联络,防止意外发生;二是利用对讲机主动与同频段友邻部队联系,及时了解部队所需,为他们提供主动服务。实践中,我们利用手机的图像传输功能对多例皮肤病人图像传回后方医院会诊,帮助一线实施有效诊治。
3.1.4 指导部队救援
救援部队大多没有救援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妥当的救援可能导致自身伤害或伤员的二次伤害。因此医疗队应抓紧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快速指导救援部队,内容包括:清理废墟的个人保护,挖掘伤员注意事项与伤员的保护,如何搬运伤员,现场简易止血、包扎和固定,现场心肺复苏,救援人员与医务人员的配合等。我队在行进中的短暂休息时间对同行的官兵进行救援培训,收到较好效果,经培训后的武警绵阳支队官兵现场搜救56名伤员,没有一例出现二次损伤,官兵无人在地震救援中受伤。
3.2 紧急抢救阶段工作重点
3.2.1 准确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在地震医疗救援中占有重要地位,快速准确的检伤分类可以缩短受伤到获得早期确定性救治时间。早期救援队到达灾区时,面对成批的创伤患者,急诊的检伤分类应当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成批伤员的检伤分类。检伤分类人员最好由急诊科医师担任,护士协助医师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完成初步的救命性处置,对生命危重者应迅速交由抗休克组紧急救治。
3.2.2 实施现场救治
批量伤员一般出现在大量建筑倒塌现场和灾民集中点,现场救护所的设置应靠近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原则是:危重优先,救命第一,合理的损伤控制手术。医疗队到达后应立即分组进行伤情分类、抢救与抗休克、手术与清创,止血包扎、固定和后送处理。早期大量创伤患者涌入救护所,往往使救援环境十分混乱,维持有序的救援很重要;可通过当地政府或部队官兵维持秩序,保证救援的有序进行。对伤员的挖掘现场,医疗队员应在现场给伤员补液、进行心理安慰,并为救援人员提供医疗支持,为营救创造条件;现场挖掘确有困难时,医师要当机立断,进行损伤控制手术,伤员救出后要实施紧急救治,生命体征平稳方可后送。我队对3名废墟下分别被埋46和70小时的伤员进行心理干预、输液、输氧,并与现场挖掘的消防队员及民兵预备队密切协同,为他们提供医疗支撑,救出伤员后立即组织现场急救,生命体征平稳后,快速将他们后送至救护所,确保了伤员安全。医疗队长是救援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针对地震救援的一些特殊情况,队长要及时组织技术讨论、专科会诊和指导,对危重伤病员必须亲自组织参与救治,并要加强查房,提高伤员诊疗质量。早期批量伤员救治药械的消耗较多,要注意节约药品和器械,防止后续伤员无药械可用的现象。一般地只要携带药械能满足二至三天救援需求,就可放心使用药械。我队携带二至三天的药械参与救援,基本满足早期救援所需。
3.2.3 快速转运分流
由于当地救治力量有限,部分伤员经过紧急处置后需后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处理和康复。医疗队后送需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严格把握伤情,伤情过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不送,需紧急处置的不能送,轻伤可以近期治愈或明显好转的不必送;二是后送伤员必须有完备医疗文书或伤票,对伤情、治疗过程、手术情况、止血包扎情况均应有记录并随伤员携带,对危重伤员更应详细记录,并有医护人员跟随后送,确保伤员后送安全,为后方医院创造良好治疗条件。我队后送伤员102名,做到了伤票完备、后送标准、时机掌握较好,伤员均安全送达。
3.2.4 加强沟通合作
救援医疗队根据命令到达灾区后,要主动与地方救援指挥部联系,得到他们的指示和情况通报,建立通畅的生活保障和药品耗材补充体系。救援时我们注重与其它医疗队合作,工作上加强协作,药械上互通有无,主动整合卫生资源,将当地医务人员编入我队救护单元,开展联合救治,弥补了救援早期医疗力量的不足。我队还利用到达灾区早,情况熟悉的优势,积极与后续到达的同行联系,主动向他们介绍情况,全力给予帮助,为共同完成好救援任务作出了贡献。强烈地震发生后,生活设施破坏很严重,医疗救援会持续较长时间,必须妥善解决后勤保障。到灾区后要立即主动地开展救援,取得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我队到灾区后,来不及解决吃住问题便立即开展救援,救治了大量伤病员,赢得了人民群众信赖,并与当地派出所、县武装部、救援部队建立了密切联系,获得二顶生活帐篷和一顶工作帐篷,六床棉被,就餐问题也基本解决,使我们能全身心投入救援工作。
3.3 日常救治阶段工作重点
3.3.1 加强患者诊治
紧急救援时由于环境恶劣和条件的制约,使得部分伤病员处理并不完全;随着紧急救援的结束,肠道传染病、皮肤病、妇儿疾病、心理疾患和救援有关的疾病明显增加,灾区防疫任务也十分艰巨。此期应利用医疗救援保障明显改善的优势,加强传染、皮肤、妇儿、心理、防疫等医疗力量,严格各项医护常规及制度,加强灾区伤病员观察和处理。
3.3.2 注重卫生防疫
防疫是地震救援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卫生宣传教育,增强救援人员和灾民的自我防护意识;落实队员防护,保证队员自身安全;严格按规定处理人和动物尸体,认真做好尸体消毒;灾民安置点的杀虫、灭蚊、灭鼠和消毒;水源保护,确保饮水卫生;规范设置厕所、垃圾堆放点;抓好饮食卫生,确保饮食安全;进行预防接种,增强自免水平。
3.3.3 做好心理救援
由于痛失亲人和家园,许多当地群众存在极大的心理创伤,影响正常生活;救援人员由于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不断冲击其心理,易发生心理疾患。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防止心理障碍出现。心理救援专业性强,对救援者的要求高,不正确的心理干预可能适得其反。我队在开展心理活动中虚心向浙江省心理救援队学习,组织所在区域内的救援人员和灾民分别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重点心理干预,解除了部分救援人员和灾民的心理问题。
3.4 巡诊宣教阶段工作重点
3.4.1 搞好灾区巡诊
地震破坏的范围广,伤员较分散,加之灾后交通通讯破坏,灾民出于对自家财产的担心及医学知识的不足,不愿离家就医。完成早期救援任务后,要组织医疗小分队对灾区分散的伤员进行巡诊,扩大医疗救援范围。巡诊内容包括:对分散伤病员进行诊治;对灾民进行健康教育,宣讲防病知识;发放消毒用品,指导灾区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行消毒,保护好灾区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巡诊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确保通讯通畅。
3.4.2 加强部队医疗
为救灾部队官兵提供医疗保障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务转换了,工作机制一定要跟上,要不断进行探索。部队医疗保障主要内容是:部队医疗巡诊、心理疏导、防疫及卫生宣教,为部队筹措药材。在为部队官兵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拓展服务范围,重点是做好救灾部队官兵的集中体检工作,确保部队持久旺盛的战斗力。要开展对部队卫生队的帮扶工作,提高基层部队自我医疗保障能力。
3.5 紧急医疗队的后期管理
随着紧急医疗任务的完成,大多数医疗队将会在灾区继续完成后期救援任务。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医疗队必须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强调坚守意识,克服厌倦和松懈的情绪,此阶段加强医疗队管理尤为重要。
3.5.1 恢复工作秩序
一是强化军人意识,要始终维护军人良好的形象,依靠临时党支部对医疗队进行严格管理;强调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注重统一指挥和行动,使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强化行政管理和一日生活制度落实,早出操、晚点名、查铺查岗要及早恢复,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防止人员和车辆失控,确保医疗队内部安全。三是进一步改善队员生活、居住条件,搞好营区环境建设;加强文化氛围营造,努力建成整洁、安全、温馨的新营区。
3.5.2 拓展救援范围
医疗队应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救援范围,积极为灾区人民作贡献,为灾区政府分忧。我队在紧张救援之余,一是参与筹建南坝帐篷学校,自费购买文具和玩具,支助灾区学生,并承担了帐篷学校的部分教学任务。二是主动参与南坝救援指挥部广播站的稿件撰写和播音,宣传党和国家的救灾动态,进行防灾防病教育,表扬先进典型。三是协助引导生产自救、清理废墟、保护环境。
3.5.3 总结救援工作
我国虽是地震多发国家,但因地震分布广,各区域的救援力量不会频繁地参与救援,有限的救援经验和教训显得十分宝贵。一是要对救援全过程进行总结,既要宣扬成绩,更要找出问题和教训,尤其要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对策。二是对积极开展地震救援研究,医疗队长要主动指导队员们在紧张繁忙的救援工作中,积极拟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为医疗救援研究作准备。我队通过救援,开展多角度的学术探索与研究,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医疗救援学术研讨,鼓励大家撰写学术论文,已撰写论文15篇,发表11篇。其中5篇论文分别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