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传卫,白小红,陈章,关静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微循环和血流变学的变化,探讨毫米波对脑梗塞患者微循环和血流变的影响。方法 用微循环显微镜及血流变学检测仪,分别检测68例脑梗塞病人接受毫米波治疗仪照射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脑梗塞患者存在微循环和血流变的显著障碍,经毫米波照射后均有明显恢复。结论 毫米波具有改善脑梗塞病人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关键词】 毫米波;脑梗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blood stream changes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o discuss the affection of millimeter wave on them.Methods The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 of 6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before and after irradiation by millimeter wave were detected with microcirculation microscope and hemorheology detector.Result There existed obvious obstacles in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blood stream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the millimeter wave irradiation,the obstacles were greatly improved.Conclusions Millimeter wave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blood stream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KEYWORDS millimeter wave cerebral infarction microcirculation hemorheology
电磁波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献报告,小剂量电磁波辐射可以降低血液粘度,以及抗炎、抗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增殖[1]。毫米波是电磁波谱中波长在10~11mm之间极高频电磁波。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对人体可产生奇特的生物效应,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内脏器官均可产生明显影响[2]。能促进造血细胞的增生,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促进炎症吸收,促进组织再生,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等,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3~5]。我们应用毫米波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肿瘤、免疫性疾病、盆腔炎等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鉴于脑梗塞患者存在微循环血液流变学障碍,本文观察了毫米波对脑梗塞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治疗对象
脑梗塞组共68例,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为30~87岁,平均年龄63.67+10.35岁。全部病例均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执行,并做头颅CT检查确诊证实的无合并感染的住院病人,病程均在1周内。对照组40例,其性别、年龄与上述两组相近似,为临床上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及感染的门诊健康查体者。
1.2 治疗仪器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研制EHF1A型毫米波多功能治疗仪。三个照射头发出的毫米波波长为4.9、5.6和7.1mm,毫米波输出功率60~8mW。
1.3 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多功能毫米波治疗仪三个辐射头分别置于胸骨、右侧上肢合谷与下肢足三里穴位处,照射头贴近皮肤。每次照射20~25分钟,每日照射一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病例的常规用药按医嘱进行。
1.4 观察项目
对接受照射治疗的患者于毫米波照射前和疗程结束后进行以下项目观察:(1)血液流变学检查:用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R20型锥板式血液粘度测试仪,检测全血和血浆粘度;用WBA型微量红细胞比积仪,转速11000~12000转/分,离心5分钟,检测红细胞压积;用魏氏法检测血沉。(2)甲襞微循环检查:用WX6型微循环显微镜彩色录象摄影仪,按常规要求条件检测。
2 结 果
2.1 毫米波照射对脑梗塞患者血流变性的影响
脑梗塞患者在毫米波照射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毫米波对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等指标均有明显影响,照射前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其中尤以低切下粘度改变最为明显。表1 毫米波照射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略)
2.2 毫米波照射对脑梗塞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毫米波照射后,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有明显改善,详见表2。主要表现为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增加,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血流速度加快,流态正常,管径无痉挛,异常管袢数减少等,与照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2 毫米波照射对脑梗塞患者微循环的影响(略)
3 讨 论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以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缺血性损伤为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文献报告,脑梗塞时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而红细胞变形性降低[1]。血液呈高粘滞综合征改变,并伴有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本组病例检测发现,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显著。在毫米波照射前,全血粘度显著异常,从低切变率到高切变率下的表现粘度均增高,表明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明显增高,同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明显降低。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表面带负电荷,因负电荷互相排斥使红细胞相互之间不易聚集。脑梗塞时,缺血缺氧使红细胞膜上脂蛋白代谢障碍,红细胞膜表面的电荷发生改变,至使红细胞容易聚集。红细胞膜的骨架蛋白结构受缺氧影响而改变,从而导致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管常伴有慢性低水平炎症和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4],血管弹性降低,红细胞通过困难,导致聚集。患者血沉增快,从另一侧面佐证了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另外,患者血浆粘度增高,其机理可能是由于缺血缺氧引起脂蛋白的代谢障碍,使高分子量蛋白质增加,从而导致血浆粘度亦增高[4,5]。
血液流变性的紊乱,对微循环带来严重影响。由于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在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内的流速必然减慢,流态改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致使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受阻。难以解聚的红细胞聚集体,以及变行能力差的红细胞在挤过微小血管时,有可能损伤血管壁和阻塞毛细血管,造成梗塞的微血管损伤。加之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这些因素带来的组织灌流量减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因此患者存在显著的微循环障碍。本组检查甲襞微循环,发现异形管袢增多,流速减慢,流态异常,可见聚集的红细胞因堵塞毛细血管,尽管病人尚位出现肢体溃疡、肢端坏死,但患者微循环的障碍必然影响组织细胞的有效灌流。
小剂量电磁波辐射可以改善脑部的微循环血流状态,降低脑血管阻力,加快血流速度和增加脑血流量[1]。毫米波是一种频率为30~300GHcz的电磁波,1968年美国物理学家H.Frolich 发现生命物质中存在大分子振动而产生的电振荡,波长正好处于毫米级。毫米波因其振荡频率与细胞的电振荡频率相接近,能产生谐振作用而将能量导入体内,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2,6]。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如消化性溃疡[6],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妇女盆腔炎,促进造血功能等。本组观察表明,毫米波对脑梗塞患者的血流变性和微循环有明显作用。经毫米波照射后微循环的血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毛细血管管袢数增加,管径扩张,流速加快,聚集的红细胞减少。全血粘度明显改善,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变形能力增强等。推测其机理,可能与毫米波的谐振作用有关。当病人接受照射后,毫米波的振荡频率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及其膜上的大分子物质产生相干振荡效应,激活了微循环的功能,调整红细胞膜电荷,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于是病人的微循环和血流变性恢复正常,有利于改善组织细胞的灌流。本组观察提示,毫米波可能作为脑梗塞治疗中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杜会博,尚金星,姜 华.电磁波辐射的微循环效应[J].微循环学杂志,2009,19(2):44~46.
[2]曾祥元,陈 莉,朱国标,等. 毫米波生物效应的初步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7,19(3):245~246.
[3]曾祥元,马布仁,陈 莉,等.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意义[J].西南国防医药,1999,9(4):199~201.
[4]赵蕾,钟池,窦寿坦.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1):46~47.
[5]潘素芳,武宝玉,袁申元,等.糖尿病肾病与血液粘度[J].微循环学杂志,1998,8(1):34~36.
[6]吴清欣,周斌,宋凤英,等.毫米波治疗溃疡疗效观察[J].中华理疗杂志,1992,15(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