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敷包扎联合rbbFGF治疗小儿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710 日期:2025-09-18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为探讨湿敷包扎联合rbbFGF治疗小儿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无Ⅲ度烧伤<6岁的烧伤患儿进行湿敷包扎联合rbbFGF治疗。结果 烧伤患儿创面全部愈合,绝大部分无瘢痕增生,无功能畸形。结论 湿敷包扎联合rbbFGF治疗无Ⅲ度烧伤创面,无痛苦、价廉、方法简单、治疗可靠,家长愿意接受,便于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 小儿烧伤;湿敷包扎;rbbFGF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wet packing combined the rbbFGF in treating the burn surfaces of children.Methods Treatment of wet packing combined with rbbFGF was provided to burned children under 6 years without III°burns.Results The burn surfaces in all the children healed,no scar proliferation nor function deformity were found in most cases.Conclusions Wet packing combined with rbbFGF causes no pain and less expense in treating the burn surfaces in children without III°burn,it is reliable,easily accepted by the parents and convenien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burn of children wet packing rbbFGF

  在生活中由于小儿发育未成熟,动作不协调,好奇心强,回避反应迟缓,易发生烧伤。据国内资料统计:小儿烧伤占烧伤总数的40%~50%。在以前治疗小儿烧伤中采用暴露疗法,由于患儿年龄小,不配合,家属陪护不当,在治疗中带来很多不便,愈合效果差。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进一步学习,探索对比,采用湿敷包扎联合rbbFGF治疗小儿烧伤,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2008年住院患儿)

  本组258例患儿,女性125例,男性133例,年龄28天~6岁;面积4%~46%,平均19%;其中热液烫伤175例,火焰烧伤75例,电灼伤5例,化学烧伤3例,热液烫伤占70.2%。烧伤后立即入院的168例,外院转诊及创面感染入院者90例。

  1.2 治疗用药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63000IU/瓶,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使用剂量是262.5IU/cm2 。

  1.3 治疗方法

  1.3.1 局部治疗

  (1)对于较新鲜的创面:患者入院,用0.9%生理盐水或0.25%碘伏液清洗创面,有异物或腐皮的清除异物或腐皮,清除异物确有困难者不要强行清除,以免损伤创面,加重深度,待以后慢慢清除。有完整水疱者,在水疱低位剪一个小口引流。表皮破溃者,尽可能保护表皮。然后用5~8层0.25%碘伏液湿的无菌纱布(以不滴水为准)均匀覆盖于创面,外加8~10层纱布或者无菌棉垫包扎,松紧要适宜,包扎时要保持功能位。24小时后,创面用0.25%碘伏液淋洗后,直接将rbbFGF喷于创面,再用4层0.25%碘伏液湿的无菌纱布均匀覆盖于创面,其余同第一次。以后隔一天或者两天换药一次,方法与上相同,直到痊愈。(2)对于不新鲜创面:用0.9%生理盐水清创外,有油性物附着的要用除油剂清洗干净创面。有痂壳形成的创面,若痂下无分泌物可保留痂壳,否则应予去痂清洗干净。然后将rbbFGF喷于创面上,用两层纱布大小略大于创面,用rbbFGF刚刚浸湿为适度,接着用一层凡士林纱布或者其他油性纱布,以增加生长因子与创面接触的时间,每天一次。换药期间有痂壳松动易去除的要及时去除,换药至痊愈。(3)感染创面:一般烧伤感染,临床中大多数为铜绿假单胞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入院后先用2%双氧水、0.9%生理盐水尽量将创面清洗干净,然后用抗生素溶液(丁胺卡那溶液)与rbbFGF混合外敷。换药方法同“不新鲜创面”,2次/d,直到痊愈。

  1.3.2 全身治疗

  对于小面积烧伤,可以口服抗生索或外用阿米卡星溶液。对于重度大面积烧伤的患儿,严格按照1970年全国烧伤补液公式进行抗休克补液。同时补足高效抗生素预防创面感染及全身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预防心、脑、肾、肝器官的并发症。

  1.4 疗效判断标准

  肉眼观察创面愈合,创面如最内单层纱布附着,干燥,以50% 以上纱布脱落为愈合。所有愈合质量判断标准:所有创面愈合后一周检查创面外观是否平整、充血,用拇指和食指轻捏皮肤了解皮肤弹性。皮肤有一定弹性和创面平整,充血不明显为愈合质量好。有至少两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认可。

  2 结 果

  本组258例,无1例手术植皮,均获痊愈。新鲜浅Ⅱ°创面平均7~10d愈合,浅Ⅱ°至深Ⅱ°之间创面11~13d愈合,新鲜创面无明显瘢痕增生,感染创面20~30d愈合,创面有部分瘢痕愈合。

  3 讨 论
  
  由于小儿自制力、反应力、协调性比较差,因而小儿烧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带来许多不便。湿敷包扎联合贝复济疗法适应在临床应用,但面颈部、会阴等部位仍需采用暴露或者半暴露疗法。

  3.1 1953年,Jackson首次报道了皮肤烧伤后创面自中心向外存在3个同心圆的区带:即中央部分的凝固带、最外层的充血带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淤滞带。该区在组织学上呈现血管扩张、局部血流滞缓,如果血流滞缓至一定程度可发展成坏死组织。但如给予该区域合理的保护,则可使血流淤滞现象得到改善,并随病程演进逐渐恢复为正常健康组织。由于淤滞带组织可向存活或继续损害乃至坏死2个方向发展,被称之为“间生态”组织。实验证明[1],烧伤后24h淤滞带会出现进行性的血管阻塞 ,微循环血栓形成是烧伤创面坏死范围扩大和深度增加的重要原因。小儿的皮肤薄嫩而柔软,一旦烧伤后创面会逐渐加深。传统疗法导致创面干燥结痂,使瘀滞带干燥脱水,失去活力而坏死,创面加深。湿敷包扎可保持创面不干燥,能改善瘀滞区微循环,避免微血栓形成,阻止瘀滞区组织发生进行性坏死,有利于创面愈合。

  3.2 生长因子的出现使创面愈合的治疗从被动转为主动,而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少,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不仅可以促进细胞增殖还能促进血管生成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而这3点正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所在[2]。但是,实验证明[3],创伤时创面的生长因子活性改变,即合成减少、降解和失活增加。若局部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创面可以获取大量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创面的愈合。研究表明[4],使用rbbFGF治疗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浅Ⅱ度创面在使用rbbFGF治疗后,创面分泌物减少,迅速干燥,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2 d,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3d,促进面部愈合时间尤其明显。同时最新研究表明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创周神经纤维再生成熟加快[5]。因此,rbbFGF作为应用于创面修复的生长因子有很强的临床作用,也是现阶段临床医生多采用的生长因子之一。

  3. 3 小儿烧伤后由于疼痛,哭闹不止,易损伤创面。湿敷包扎疗法,通过纱布将创面与外界隔离,对受损神经末稍起到微观保护及解除汗立毛肌痉挛作用,实现减轻和解除烧伤引起的疼痛[6]。在临床实践中,患儿疼痛解除,患儿安静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总之,rbbFGF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个领域,无味无刺激,作用明显,联合湿敷包扎能达到创面止痛、减少感染、阻止创面继续损伤、减轻创面愈合后瘢痕生长、包扎易于护理等优点,是治疗小儿烧伤创面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胡骁骅,孙永华,陈 忠,等.巴曲酶对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血流变化及愈合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2000,16:241~243.

  [2]杨瑞,李亚洁.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与治疗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2):74.

  [3]Crovetti G,Martinelli G,Issi M,et al.platelet gel for healing cataneous chronic wounds[J].Transfus Apher Sci.2004,30(2):145~151.

  [4]刘晓虹,姜 凝,谭 策.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3):92.

  [5]程彪,付小兵,盛志勇,等.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烫伤创面愈合及周围神经纤维再生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3):198.

  [6]陈永种.小儿深度烧伤创面临床治疗报告[J].中国烧伤杂志,2002,8(3):15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