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8例诊断为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和经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经腹部超声组阳性患者106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63.1%。经阴道超声组阳性患者15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6%。经χ2检验,两组间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腺肌症经阴道超声较腹部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两种超声 ; 诊断
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该症多发生于26~51岁经产妇。肌纤维弥漫性反应性增生。子宫均匀增大、质硬,经期前后大小可有改变。常合并内膜异位症、肌瘤和盆腔炎性粘连。临床症状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经腹超声虽可观察子宫全貌及周围组织器官,但对细微的内部回声改变检查时不尽如人意,尤其当腺肌病合并肌瘤时诊断更为困难[1]。随着阴道超声技术的发展,子宫腺肌症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较经腹超声明显下降。本文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6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术前均行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6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年龄19~67岁,平均45.1岁,所有病例均以病理检查为依据。
1.2 仪器与方法
1.2.1 GE Vivid 3 Exper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5~7 MHz,经腹部探头频率3.5 MHz。
1.2.2 经腹部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做纵向、横向等多方位扫查,探头频率3.5 MHz;经阴道检查,排空膀胱,阴道探头涂适量耦合剂,套入避孕套,排尽套内气体。带避孕套的探头外表面涂少量消毒耦合剂,缓慢插入阴道,贴近子宫颈和后穹窿部扫查,探头频率5~7 MHz。肥胖患者用手轻压下腹部以改善图像质量。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壁厚度、内部回声,子宫内膜回声以及两侧附件区,宫旁等有无异常回声区。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检查结果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在168例患者中,经腹部超声首检能明确诊断的子宫腺肌症有106例,诊断正确率为63.1%,误诊为子宫肌瘤的有62例,误诊率为36.9%;经阴道超声首诊子宫腺肌症为116例(包含合并子宫肌瘤68例),腺肌瘤43例,诊断正确率为94.6%,误诊为子宫肌瘤9例,误诊率为5.4%。经χ2检验,两组间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子宫腺肌症患者多为经产妇,约50%合并子宫肌瘤,本文为58.6%。病灶常弥漫性存在,当呈局限性时则为腺肌瘤。移位的内膜可能为黏膜,也可能为间质,声像图表现为弥漫性子宫腺肌症子宫呈球形增大,宫体圆钝,宫颈粗短。子宫壁和(或)后壁不均匀增厚,内膜线可移位。子宫肌壁回声不均匀,有两种表现:一种光点回声粗而较强;另一种是除了光点回声不均匀外出现小片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大小约3 mm,可伴有栅栏状声影。弥漫性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表现为不均匀高回声的肌层内可见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因其低回声与高回声间对比清晰,一般较易诊断。
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4.6%,明显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尤其有利于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2]。这取决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具有高分辨以及腹部超声探头频率低,探测距离较远且利用膀胱为透声窗,远离子宫,加上受肠气、腹壁疤痕、肥胖的干扰,易引起漏诊和误诊,而经阴道超声弥补了这一不足。笔者认为与腹部超声检查对比,阴道超声较腹部超声在诊断宫腔疾病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优势在于:(1)阴道超声不需要充盈膀胱,随到随查,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就诊时间;(2)阴道探头频率高,且紧贴宫颈,使盆腔器官处于声束近场区,声束吸收少,能准确判断宫腔大小、部位、内部结构,为临床提供更有益的信息;(3)阴道探头小巧灵活,可变换扫描角度和探测深度,阴道超声又因其显示图像质量好且不受子宫位置的影响,尤其对内膜及微小病变的观察,作为经腹部超声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叶琴,林礼务.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2(6):716.
[2]彭小新,黄志欣,王春平,等.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比较研究[J].河北医学杂志,2006,12(2)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