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海燕,王卫平,胡近芳,苓颖
【关键词】 高原;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护理
高原地区由于慢性缺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缺乏运动,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重要诱因[1]。早期预防及及时规范治疗DVT是预防肺动脉栓塞(PE)、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科对2例特殊职业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分别随访3年、1年半,目前患者情况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女性,37岁,藏族,小学教师,因“右下肢肿痛3月”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口唇紫绀,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下肢自大腿根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肿胀,双小腿静脉曲张,两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运动不受限。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股静脉中上段血栓形成,左下肢血管无异常。血常规:RBC7.2×1012/L、HGB217g/L、HCT70%。诊断:(1)右侧股静脉血栓形成;(2)双下肢静脉曲张;(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常规抗凝、溶栓治疗1月无效。
病例2 患者男性,23岁,汉族,汽车驾驶员,自幼生活在高原,因“右下肢肿胀15天”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下肢自大腿根部以下较左下肢明显肿胀,两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运动不受限。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股静脉中上段血栓形成,左下肢血管无异常。血常规:RBC6.6×1012/L、HGB205g/L、HCT68%。诊断:(1)右侧股静脉血栓形成;(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常规抗凝、溶栓治疗1月无效。
两例患者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治疗,用美国Cordis公司的Jrapease滤器。患者平卧于DSA平台上,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静脉穿刺、插管、先行DSA,明确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有无畸形、阻塞、并测量下腔静脉横径,用输送器将滤器送入,使其上端位于肾静脉开口以下1~2cm处固定、回撤鞘管至滤器释放。完成操作后局部压迫10min,拍X线片作为随访对照。
两例均在DSA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成功,造影显示滤器位置在肾静脉开口下方,位置正常,无位移、无倾斜。术后常规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一年,服药期间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分别随访3年、1年半均无PE发生。
2 护 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及肝肾功能,行碘过敏试验及术区备皮。
2.2 术前训练
因术后需要平卧6~8小时,术肢伸直,术前要向患者讲解术后术肢伸直平卧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床上排便、翻身的方法,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术后护理
2.3.1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
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患者有无紫绀、胸闷、呼吸困难及大汗淋漓等肺栓塞症状。监测凝血四项及全身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衄及血尿、血便等。
2.3.2 穿刺部位的护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及血肿,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颜色、温度情况。每天早晚测量患肢足、踝、小腿中部、膝、大腿中部、大腿根部周径并记录。
2.3.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坚持做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卧位时,患肢抬高20~30。,避免长时间行走和剧烈运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同时让患者了解一些食物和药物对华法林的药效有影响。如菠菜、白菜、花菜等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可降低药效。阿斯匹林可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催眠药和口服避孕药可降低其抗凝作用等。
3 体 会
PE起病急,易反复发生,误诊率、漏诊率、病死率高。戴汝平报道[1],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PE的发生率高达67%~79%,病死率高达20%~30%。大块栓子脱落,可以导致患者猝死,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0.14%~1.4%,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使PE的发生率由60%~70%降至0.9%~5.0%,效果优良。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不仅发生周围深静脉血栓,而且可发生脑、肺、肝、肾等多脏器静脉血栓形成[2]。本文两例患者长期在高原地区生活、工作,从事特殊工作,患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均为右下肢DVT,经常规抗凝、溶栓治疗无效,因而我们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针对这两例患者,我们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得到全面的,连续性的整体护理,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迅速康复 。
参考文献
[1]戴汝平. 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33:293~294.
[2]边惠萍.高原红细胞增多并发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08,3(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