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逆行静脉穿刺输液的临床应用可行性与实用价值,为长期输液或穿刺困难的患者,提供好的穿刺途径,提高浅静脉利用率。方法 在本科室中选择长期输液患者100例,分为正向穿刺组(对照组)、逆向穿刺组(实验组),采用手﹑足背下1/3的静脉血管穿刺。结果 在使用同一种液体输液的情况下,分别用两种穿刺方法进行静脉输液,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液体的流速无显著影响,对穿刺成功率和患者静脉穿刺的疼痛程度、输液的渗透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逆行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易于固定,且不影响输液速度,不影响手部活动,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关键词】 逆行穿刺,静脉输液
传统的静脉输液采取的是向心方向穿刺,但对于一些老年患者,肿瘤患者和长期输液的患者,反复穿刺使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静脉穿刺失败。近1年来就我科符合条件的100例患者进行了逆向、正向穿刺输液,取得了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7月住院的患者(不包括出现水肿的病人),每次住院的时间均在20天左右,随机将其分为2组。其中逆行穿刺组(实验组)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60~89岁,平均为73.6±9.14岁;正向穿刺组(对照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9~90岁,平均为75.8±12.16岁。全部患者神志清楚,皮肤感觉正常,输液的速度快慢对患者病情没有显著的影响,皆选择健侧(指输液侧肢体无外伤、血液循环良好、无瘫痪现象)进行静脉穿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无显著差别。
1.2 方法
患者皆选择常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7号针头,输注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C3g,选择手、足背下1/3的静脉穿刺,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扎止血带于穿刺点上6cm处,使血管充盈,常规消毒穿刺处皮肤,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1],左手大拇指用力将皮肤向与穿刺相反的方向绷紧皮肤,在血管上方或血管旁进行逆心或向心方向穿刺,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用胶布妥善固定。
1.3 观察指标
(1)穿刺成功:穿刺见回血针头进入血管,妥善固定,无渗漏、肿胀者,为穿刺成功,不满足其中任何一项为失败。(2)患者穿刺疼痛的比较:采用0~10级线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法)[2],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长的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烈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程度,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的评分值。(3)输液后流速的观察:将调节器调到最大,时间为1分钟,观察输液患者液体的滴数。(4)两种方法输液渗透率的比较:穿刺成功后,观察输液部位直到液体输完,如输液部位有肿胀,疼痛的现象则为液体渗漏。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种方法下穿刺成功率,两组输液渗透率和输液后流速的数据进行χ2检验,将穿刺疼痛程度的VAS评分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穿刺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两者有统计学差异(χ2=3.86,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的比较(略)
2.2 穿刺时患者疼痛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两者穿刺的疼痛程度有显著的差异(t=7.946,P<0.001),实验组的疼痛低于对照组。见表2。表2 穿刺时患者疼痛的比较(略)
2.3 输液流速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两种穿刺方法对液体输入的最大流速没有统计学差异(χ2=1.65,P>0.05)。见表3。表 3 两组输液流速比较(略)
2.4 两组输液渗透比较
实验组的渗透率低于对照组的渗透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 13.35 ,P <0.05)。见表4。表4 两组输液渗透率的比较(略)
3 讨 论
3.1 逆向静脉穿刺时血管的选择
表1和表4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渗透率更低,穿刺成功率更高,这与我们逆行静脉穿刺选择血管的解剖结构密不可分。因为上肢静脉较粗大,没有良好的网状结构,趾(指)端的小血管网状结构也不好,而手背静脉有2套静脉系统[3],深静脉之间,浅静脉之间,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有丰富网状结构[4]。当液体在静水压下进入血管,到达静脉的吻合支,由于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从而使血液较快的流回右心房。从表3对比观察中可以看出,逆向静脉输液液体回流顺畅,这种输液方法正是顺应了血流的代偿改变,从静脉吻合支回流,从而拓宽了静脉的利用率,解决了一些患者由于长期输液,导致血管严重受损伤,弹性差,穿刺困难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血管,故选择手背,足背下1/3的血管作逆行静脉穿刺,效果最佳。
3.2 逆行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表1结果证实了,实验组比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因为一方面在顺向静脉穿刺时,握拳则血管位于骨缝之间,半握拳则皮肤松弛不易穿刺,且穿刺角度不好调整,而逆行静脉穿刺采用半握拳状,血管明显高于皮肤表面,避开了掌指关节,针柄在手背的平面上易于固定,因此可选择一个合适的进针角度;另一方面因为逆向静脉穿刺是正压穿刺,针间斜面迎血流方向,当针头刺入血管时更易见回血, 有利于护士判断针头是否进入血管,而正向静脉穿刺是负压穿刺,有的患者血液回流缓慢或无回血,容易造成穿刺的失败。
3.3 逆行穿刺静脉输液滴速流畅
表3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证明,逆向静脉输液与正向静脉输液相比,液体滴速并不会受影响。这是由于逆向静脉穿刺选择的是静脉网丰富的血管,有较多的吻合支,交通支,且无静脉瓣,正常人中心静脉压为0.588~1.18Kpa[5],输液压差为7.84Kpa,借助压力差输液液体可顺利通过静脉网回流至右心。
3.4 逆向静脉输液减少了组织外渗,减少了损伤
表4的结果表明,逆行静脉输液更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液体渗漏的机率。因为向心性静脉穿刺是在手背或足背下1/3处,针柄正好落在指关节上,不好固定针,手稍微活动就有可能刺破血管壁,造成局部肿胀或组织坏死。而逆向静脉穿刺后针柄正好落在手背上,这样利于固定针柄,且渗透率低,也有利于患者的手指活动,给患者带来了方便。
3.5 逆行穿刺静脉输液减轻了病人疼痛
表2通过VAS评分法,证明了逆向静脉穿刺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更适合手、足背下1/3的中小血管进行穿刺。因为正向静脉穿刺时,持针柄的手无支撑点,穿刺者手悬空,很容易晃动,加上血管很短小,关节突出,穿刺者容易犹豫不决,穿刺慢,延长了针头在皮下的时间,患者疼痛感增加;逆向静脉穿刺时进针点、角度、力度易根据血管的走向随意调节,避免了关节的阻挡,一气呵成,针尖对组织,神经末梢的刺激时间短,患者疼痛的感觉轻。表2经统计学分析表明,逆向静脉穿刺与正向静脉穿刺相比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3.6 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理解
患者在接受多次穿刺后,产生了紧张的心理,血管收缩。再加上逆向静脉输液是一项还未推广的穿刺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怀疑,焦虑的心理。因此护士在操作前,应向患者细致的解释,增强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感,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屠燕,张秀华,孙梅花.改进静脉穿刺方法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2):45.
[2]李慧 . 乳腺癌病人的躯体、心理问题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1):1891.
[3]王静,王小燕,翁萍.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15):36.
[4]郭瑜林 ,陈清燕, 柴性佩.彩色多普勒在诊断急性上肢静脉血栓病变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象,2007,16(1):45.
[5]陈萍.急诊周围静脉压监测代替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