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辨证施治;阳明经表证;麻葛石甘汤
阳明经表证是外感风寒过程中常见的证候类型,应用常规的西医方法处理常是费用高而收效低,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则常是事半功倍而费用低廉。2007年3月-2007年12月,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自拟麻葛石甘汤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医宗金鉴》及全国高等院校五版教材《伤寒论》相关论述拟定:①有明确外感病史;②面赤或有熏热感;③以发热无汗为主症可兼恶风或喜见凉风;④眉棱骨痛、鼻干、口渴或有心烦;⑤脉弦长或洪大;⑥排除戴阳、格阳之虚寒证,颧赤潮热之阴虚内热证,面赤兼寒热往来之太阳表郁证。上述6项中②、③、⑥项为必俱,同时兼①、④、⑤之1项以上者可为入选病例。32例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病程3~34 d,平均13 d;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6~52岁,平均31岁。
2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适当休息、饮水、避风寒,禁食油腻、生冷、辛辣食品;予麻葛石甘汤煎服。药用:麻黄6~10 g,葛根30 g,石膏30~60 g,生甘草10 g。若咽痛明显加牛蒡子10 g;鼻塞明显加辛夷10 g;目眶痛者加白芷10 g。每日1剂,水煎2次,共煎取400 mL,分2次温服,多饮开水、温覆取汗,未汗时加服1次。3 d为1个疗程。
3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中感冒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化验血常规正常;显效:发热缓解,伴随症状好转;无效:发热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结果治愈26例,显效6例,无效0例,治愈率81%,有效率100%。
转贴于4 典型病例
患者,男,34岁,2007年9月19日就诊。自诉受凉后低热1月余。多次化验均示白细胞明显增高,给予静滴头孢曲松、清开灵等药治疗,效果欠佳。症见:身热午后为甚,额头胀痛,面赤不恶寒,见凉反觉舒,口鼻干燥,时有鼻塞,不汗出。T 37.4 ℃,咽部轻度充血,舌红,苔薄白,脉弦有力,WBC 18.6×109/L。处方:葛根30 g,麻黄10 g,石膏50 g,生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2次,共煎400 mL,早、晚2次温服,初服取汗;避风寒,忌辛辣、肥腻、焦炸食品。
2007年9月21日复诊:自述服药1次后即觉面热头胀减轻,身热渐退,2剂服完后,不适尽解,两天来未再发热,因除自觉咽部略干之外,无其它不适,故不愿再行血常规检查。遂给连花清瘟胶囊一盒,4粒,日3次口服善后,遂愈。嘱少食辛辣以绝阳明内热之源、适寒暖以绝外邪再袭之患。
5 讨论
“阳明表证”首见于《医宗金鉴》卷三十六之伤寒心法要诀,是指邪袭阳明经脉、经气被郁所致的以阳明经脉所过之处为主要病位的表证。由于该证候在《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描述,致使后世许多医家常误将《伤寒论》中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之“阳明里实热证”之“外证”与“阳明经表证”相混看待。《医宗金鉴》承伤寒之旨并结合临床实际始把阳明经表证明确提出,并将其表现归纳为“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的歌诀明确表述,从而使之与《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病“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及太阴病“四肢烦痛”的经证并列而得以正名,称之谓“阳明经表证”,并以太阳(项背强几几)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两解之葛根汤主之。笔者认为,本病多因阳明内有蕴热,复因寒邪外束或由寒邪束表、内生郁热而致,治宜清宣透达、因势利导以散邪,升津和中以守正为法,自拟麻葛石甘汤。方中麻黄开泄腠理使在皮之郁邪因透而外发,有“火郁发之”之意;石膏辛、甘寒,入阳明经,“清而兼透”以蠲阳明在经之郁热,有“热者寒之”之意;葛根善升阳明之津上达而济清窍之燥干,取“燥者濡之”之意;甘草甘缓安守而固中州和气,仿“甘守津还”之意。诸药合用,使腠开而郁发、热清而津还,用治阳明经热郁之表证甚合病机,若认证不误,确可收高疗效、低费用之益。
【参考文献】
1] 庞春生,夏祖昌,郭维淮,等.中医常见病证诊断疗效常规[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