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锐,马利,周文祥,张英,余秉治,曹阳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健脾益肾;活血泻浊;脾肾气虚型;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进行对症治疗多采用导泻及吸附剂,以排出体内毒素,减轻肾脏负担,但不能从整体上改善临床症状,且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最终治疗是透析和肾移植。探索非透析治疗、延缓CRF进展速度是肾内科医师的重大课题。2004年8月-2007年11月,笔者运用健脾益肾活血泻浊法治疗脾肾气(阳)虚型CRF患者7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病例来自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未行肾脏替代疗法。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9岁,平均(60.9±13.2)岁;CRF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4.5±2.9)年。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高血压肾病16例,糖尿病肾病6例,痛风性肾病5例,梗阻性肾病5例,多囊肾4例,狼疮性肾炎3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小血管炎肾损害1例,紫癜性肾炎1例,肾动脉狭窄1例,原发病不明者5例。其中肾贮备能力下降期20例,氮质血症期45例,肾衰竭期5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内科学》[1]。肾贮备能力下降期:血肌酐(SCr)在133~177 μmol/L;氮质血症期:血SCr在178~450 μmol/L;肾衰竭期:血SCr在450~707 μmol/L。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临床肾脏病学》中的相关标准[2],选取脾肾气(阳)虚型的患者。主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腰膝酸软,腰部冷痛,口淡不渴,大便不实,夜尿清长,畏寒肢冷,舌淡有齿痕,脉沉弱。湿浊兼证: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身重困倦,苔厚腻;血瘀兼证:面色晦黯,腰痛,肌肤甲错,色紫黯,有瘀点;水气兼证:颜面、四肢水肿,可伴胸水、腹水。凡具备任何3项主证、1项兼证者即可辨证为该型。
1.3 治疗方法
1.3.1 饮食疗法
优质低蛋白、低钠、低磷、高热量饮食,每日每公斤体重蛋白质&<0.6 g,磷&<10 mg,盐&<3 g,热量&>30 kcal。
1.3.2 西医疗法
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高血压、肾性贫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按各自指南方案治疗。
1.3.3 中医辨证施治
基本方:太子参、黄芪、白术、熟地黄、淫羊藿、川芎、丹参、大黄。兼证方:①补阳方——菟丝
子、杜仲、肉苁蓉。②补阴方——女贞子、山茱萸、墨旱莲。③活血方——红花、当归、地龙。④利水方——茯苓皮、猪苓、车前子。⑤化湿方——佩兰、法半夏、苍术、陈皮。药物剂量范围:10~30 g。根据患者的主证兼夹不同的兼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2次,共250 mL,分2次服,疗程为6个月。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临床症状及体征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腰膝酸软,腰部冷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大便不实,浮肿,小便清长,夜尿次数,舌象,脉象,血压。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各观察记录1次。症状轻重分级记分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分级量化表制定,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症状消失记0分。治疗前后均根据症状轻重分级计分表计分。
1.4.2 肾功能
包括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血总二氧化碳结合力(TCO2)、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各检查1次。
1.5 疗效标准
参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4]指定的标准。显效:自觉症状、体征好转或基本消失,BUN、SCr分别降低30%以上,CCr增高30%以上,营养状况改善;有效:自觉症状、体征减轻,BUN、SCr分别降低20%以上,CCr增高20%以上;无效:自觉症状、体征不减轻或加重,BUN、SCr无明显改善或反而上升。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在SPSS10.0统计软件中计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显效21例,有效4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7.1%。治疗前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为(16.3±9.2)分,治疗6个月后为(12.7±7.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改善情况见表1,不同分期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表1 70例CRF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改善情况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表2 70例CRF患者临床疗效(略)
3 讨论
CRF属中医学“水肿”、“癃闭”、“虚劳”、“关格”等范畴。中医大多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证之本属脾肾两虚,脾虚运化无力则湿浊内生,肾虚气化无权则水湿内停,气虚运血无力则血脉瘀阻,故脾肾气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为本病之病机所在,日久则气阴耗伤,营血亏虚。故笔者采用健脾益肾、活血排浊之法治疗。基本方中,太子参性平味甘,补气生津,补气不上火;黄芪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祛湿,兼有利水之功。三药调补后天(脾胃)以养先天(肾),使气血生化有源,先天肾精得以充养;另一方面可使中土健旺以制水,促使肾气渐复,固摄复常,此法虽不治肾而实治肾。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血;淫羊藿温肾助阳,补而不燥,与熟地黄配合阴阳双补;大黄通腑泻浊,促进毒素排泄;川芎、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活血泻浊之功效。在此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既能扶正固本又能祛邪。本观察显示,西药配合口服健脾补肾、活血泻浊方随证加减治疗,不但改善了临床症状,而且降低了SCr、BUN,改善了患者的肾功能,延缓了肾衰竭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肾贮备能力下降期和氮质血症期治疗效果较明显。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2.
[2] 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453-45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4-165.
[4] 王海燕,郑法雷,刘 瑃,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