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肝汤合他巴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404 日期:2025-08-16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清肝汤;他巴唑;肝火旺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系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代谢率增高的一种综合临床症候群,单用西药治疗时间长,不良反应大。笔者在临床治疗肝火旺盛型甲亢时,加用清肝泻火的清肝方治疗,收到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①症状:焦虑、紧张、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多语多动、失眠、怕热、多汗、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体重下降。②体征:突眼,心动过速,心音增强,血压、脉压差增大,甲状腺呈弥漫肿大,质地较软、光滑、有韧性感、无结节,不痛,局部触诊可感觉细震颤,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③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T4)值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值降低。甲状腺B超检查支持甲状腺弥漫性增生,无明显结节。

  病情轻重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以甲状腺激素水平作为依据。以游离T3、游离T4正常上限为标准,≥100%为重度病症,50%~100%为中度病症,&<50%为轻度病症。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并结合临床。肝火旺盛证主证:颈前肿大、突眼、目胀多泪、烦躁易怒、心悸不宁、手指震颤、消瘦、多汗、怕热;次证:面红目赤、多食、大便频、少眠多梦、神疲乏力;舌脉: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凡具备主证3项以上(含3项)并次证2项的患者,参照舌脉即可确诊。

  排除病例标准:①非肝火旺盛型甲亢和非Graves病所致甲亢者;②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低热原因不明者。③巨大甲状腺,压迫临近器官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4月-2006年10月期间本院内分泌门诊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4例,女26例;年龄18~60岁,平均(32.03±11.48)岁;病程1~20个月;病情轻度6例、中度16例、重度8例。对照组男6例,女24例;年龄18~60岁,平均(33.39±11.72)岁;病程1~20个月;病情轻度7例、中度14例、重度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均忌碘饮食,注意休息,开始时口服他巴唑(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0440,规格:5 mg×100/瓶)
10 mg,每日3次,约2~4周减量1次,每次减量5 mg,直至减到维持量每日5~l0 mg。治疗组加用清肝汤。药物组成:夏枯草12 g,栀子9 g,黄芩9 g,连翘15 g,玄参15 g,贝母15 g,香附9 g,郁金9 g,生地黄12 g,白芍12 g,黄芪12 g,柴胡12 g,甘草5 g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服用。疗程为3个月。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 甲亢中医症状

  参考“甲亢症状分级量化表”,选取10个症状(烦躁易怒、心悸不宁、手指震颤、多汗怕热、多食、消瘦、颈部肿大、目胀流泪、神疲乏力、大便次数),分为正常、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计0、1、2、3分,以治疗前后症状减分率评价症状的改善情况。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2.2 甲亢中医体征

  突眼的量化分级见表1,突眼疗效判定标准参考美国甲状腺学会Graves眼部改变分度进行分级。表1 眼征分级及积分标准(略)

  2.2.3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及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采用罗氏E170电化学法光分析仪。

  2.2.4 安全性评价指标

  观察血常规、肝功能及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药物性皮疹)。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除目胀流泪和颈部肿大外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后2组比较,在改善烦躁易怒、心悸不宁、多汗怕热、多食、消瘦、颈部肿大、目胀流泪、神疲乏力、大便次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突眼程度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表3。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略)注:2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突眼积分比较(略)

  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临床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3 2组治疗前后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

  2组治疗后游离T3、T4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SH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说明2组均可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水平。2组治疗后游离T3相比,t=0.48,P=0.63;游离T4相比t=0.16,P=0.88;TSH相比t=0.53,P=0.4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2组在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方面无明显差异。见表4。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游离T3、T4及TSH测定结果比较(略)

  3.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有1例白细胞下降,2例肝功能异常,皮疹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对照组有6例白细胞下降,4例肝功能异常,皮疹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可见中药方可以减少西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4 讨论
  
  目前,西医认为甲亢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常与遗传、精神刺激、感染、应激等相关,一般以高代谢引起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内分泌疾病的总称,多采取西药、放射性131I、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中医认为甲亢病因多为肝火旺盛,肝气郁滞,火盛伤阴耗气为主。针对其病因病机,拟清肝汤泻火、养阴、益气。方中重用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栀子、黄芩、连翘泻火解毒;白芍敛阴柔肝、调和气血;生地黄清热养阴;黄芪大补元气;郁金、香附疏肝理气;玄参、土贝母清热化痰;柴胡舒畅肝胆,引诸药归肝经。全方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共奏清肝泻火、养阴益气之效。
  
  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控制症状不及西药起效快,而且服用不便;单用西药治疗往往存在白细胞减少、药物性皮疹、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突眼及甲状腺肿大的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既能加快起效时间,又能缩短治疗疗程、减少不良反应,达到了扬长避短、提高疗效、优势互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 1993.16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