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辨证论治特发性水肿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952 日期:2025-08-12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振卿,王彦彬,刘新军

【关键词】 辨证论治 特发性水肿 疗效观察

特发性水肿(idiopathic edema,IE)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水盐代谢紊乱综合征,又称Mach综合征。1992-2005年,笔者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本病78例,疗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肾脏病学》[1]、《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2]拟定。①反复发作的下肢凹陷性水肿,或眼睑水肿,或虽无明显水肿,但患者自觉面部、四肢肿胀,腹胀大,白天重于晚上,傍晚重于晨起,体重可有增加;个别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但给人的感觉是厐肿;可伴有精神抑郁,精神易激动,或有面部潮红、易出汗等症状。②水肿常呈周期性变化,早晚体重相差1 kg以上。③夜尿量明显多于白天。④立卧位水试验:卧位时排尿量和正常人基本相同,达70%,而立位24 h尿量明显下降,为卧位尿量的50%或饮水量(1 000 mL)的40%。检测尿钠显示立位时尿钠排量较卧位时降低。⑤理化检查排除肾源性、心源性、肝源性、经前性、黏液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及药物等原因引起的浮肿。

  1.2 一般资料

  78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例,年龄20~68岁,平均(36.8±7.85)岁;病程0.2~9.0年,平均(4.8±1.89)年。其中Ⅰ度水肿28例,Ⅱ度水肿30例,Ⅲ度水肿20例。

  1.3 辨证论治

  1.3.1 肝郁气滞、血瘀水停型(39例)

  绝大部分病例属于本型,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临床可见颜面、下肢肿胀,按之凹陷,胀甚于肿,尿量昼少夜多,胸闷腹胀,胁肋胀痛,或胸胁针刺样疼痛,口干口腻,烦躁易怒,头晕,善太息,舌质淡黯,苔薄白或微黄腻,脉沉细或弦。治宜疏肝理气、化瘀利水。方用先师吕承全经验方“开郁消胀汤”:郁金10 g,丹参30 g,三棱15 g,莪术15 g,炒麦芽30 g,肉苁蓉10 g,巴戟天10 g,淫羊藿10 g;合逍遥散:醋柴胡12 g,当归(微炒)12 g,白芍12 g,焦白术12 g,茯苓(带皮)60 g,炙甘草6 g。诸药共为细末,每次服20 g,煨生姜(带皮)10 g、薄荷10 g水煎冲服,每日3次。伴有五心烦热、面部烘热潮红、失眠多梦属阴虚火旺者,加服知柏地黄丸,每次9 g,每日3次。

  1.3.2 脾肾两虚、水湿壅盛型(21例)

  本型多见于少部分中老年患者,临床可见面浮足肿,肿甚于胀,尿量昼少夜多,反复发作,劳累后或午后加重,面色萎黄或白,腹胀纳少,便溏,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阳虚甚者可见畏寒肢冷、夜间多尿;上凌心肺或心气不足者可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弦或濡滑而无力。脾虚湿盛者治宜健脾利水,方用防己茯苓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汉防己15 g,生黄芪15 g,桂枝15 g,茯苓(带皮)30 g,甘草6 g,焦白术5 g,桑白皮5 g,大腹皮5 g,益母草15 g;脾肾阳虚,或伴心气不足,或伴有水气凌心者治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味:茯苓(带皮)15 g,白芍15 g,白术10 g,淡附片20 g,泽泻10 g,淫羊藿10 g,桂枝10 g,益母草15 g,大腹皮10 g,生姜(带皮)10 g,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1.3.3 水邪壅表型(18例)

  一身面目肿胀皆甚,肢体酸沉,小便不利,尿量昼少夜多,脉沉有力,体质较好。本型多见中青年患者,宜发表祛水,方用越婢加术汤:麻黄18 g,生石膏25 g,白术12 g,炙甘草6 g,生姜(带皮)6 g,大枣15枚。每日1剂,加水1 200 mL,先煎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至600 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治疗期间,避免过劳、久立和情志刺激;水消肿退,辨证治本,以资巩固。1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 d,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水肿程度、昼夜尿量、体重变化。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立卧位水试验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立卧位水试验显示立、卧24 h尿量相差≤40%,早晚体重差≤0.5 kg,随访半年无复发;无效:症状、体征立卧位水试验等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2.1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1)表1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例(略)]

  2.2 证型与疗程的关系
  
  最短1个疗程可愈,以水邪壅表型疗效最快;长者3个疗程方能见效,个别病例需要3个疗程以上方能治愈,以肝郁气滞、血瘀水停者见效最慢;脾肾两虚、水湿壅盛型居中。

  3 讨论

  特发性水肿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偶见于中老年。其病因比较复杂,多认为与毛细血管基底膜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内分泌功能失调及直立时醛固酮、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多等原因有关[4]。本病的临床特点是:长期性,反复性;晨起面手胀,下午足胫肿;上午卧位轻,下午立位重;平时症状轻,月经前后重;肿胖较难分,理化检查无阳性。
  
  笔者认为,特发性水肿应当属于《内经》的“肤胀”和《金匮要略》的“皮水”范畴。《灵枢·水胀》说:“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黄帝内经太素·气论》曰:“肤胀,凡有五别:一者,寒气循于卫气,客于皮肤之间;二者,为肿不坚;三者,腹大身肿;四者,皮厚,按之不起;五者,腹色不变。”此处的“寒气”之“寒”字应当作“邪”解。《孟子·告子上》云:“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张仲景对本病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治法,“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里(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里(皮)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由此可知,特发性水肿的病因为“水气”,病位在“皮肤之间”。
  
  特发性水肿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肺、脾、肾和肝的功能失调,乃为其本。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脾肾两虚,水湿内停;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水气客于皮肤之间,发为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从临床观察看,其发生与肝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关系比较密切,这也是与其它类型水肿的区别之处。《诸病源候论·水肿》云:“青水者,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其根在肝。”《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血证论》谓:“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瘀而兼水肿。”肝郁气滞则作胀,血瘀水停则为肿。故水、气、血三者客于皮肤之间,致水湿停滞,气滞血瘀,气机壅滞,乃为本病之标。现代研究也证实特发性水肿患者有血液流变性、血粘度的异常[5]。吾师吕承全、吕宏生父子根据本病的特点将其命名为“瘀胀病”,并创制“开郁消胀汤”治疗。该方中郁金为血中气药,既散有形之瘀血,又行无形之气滞,用作君药。臣以三菱、莪术行气化瘀、消积除滞;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既可加强活血通瘀之功,又有养血安神之妙。佐以麦芽健运脾胃,顾护中州,以防土虚木承,并加强郁金舒肝解郁之功;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温补脾肾、补益命门,以资气化,并防攻伐太过。诸药合用,破而不伤正,补而不滞腻,攻补兼施,共奏开郁消胀之功。合逍遥散以增强舒肝、健脾、利水之效。防己茯苓汤合苓桂术甘汤用于脾气虚弱,或伴有心气不足者;真武汤用于脾肾阳虚,或伴有水气凌心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越婢加术汤对于肿胀较甚,体质壮实者,可见速效。

参考文献


  [1] 董德长.实用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9.

  [2] 李宗明.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7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4]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

  [5] 程海波,尚文斌,丁明罡,等.舒肝化瘀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及血液流变学观察[J].微循环杂志,2000,11(3):2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