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ways of life with different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and occupations.METHODS: Subjects marked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 and the scor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y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 and occupations.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subjects of different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 and occupations.The elder the subjects,the lower the scores on Ways of Life (F= 1068, P&<0001). Administrators had the highest scores,followed by technicians,and workers and farmers had the most lowest scores(F= 818, P&<0001).Some interactions were also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ges, occupations, and marriage statues.
【Keywords】 China;personality;personality scale; occupations; age factors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人处世态度的特征以及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关系.方法: 各种职业被试共1672名完成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根据其在“处世态度”维度上的分数,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被试在分数上的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被试在处世态度人格维度上的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大处世态度分数越低(F=1068,P&<0001),行政管理人员分数最高,教科文卫人员次之,工人农民分数最低(F=818,P&<0001),部分交互作用也显著.结论: 不同职业、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被试在处世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中国;人格;人格量表;职业;年龄因素
0引言
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确立是根据词汇学假设,在系统收集英文人格特质形容词并进行评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已经得到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的支持[1].由于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西方的“大五”模型并非完全相符,而且采用“词汇学假设”,通过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系统收集和评定,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7个因素构成,而不是西方人的5个因素[27].王登峰等[810]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测量人格7因素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验证.
通过对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所测量的不同被试人格特点的分析,可揭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等被试的人格结构特点,从而验证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以及QZPS的效度.中国人人格的7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第7个人格维度,即处世态度在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等人群的人格特点.处世态度(Ways of life)反映的是个体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高分者往往目标明确、坚定和理想远大,对未来充满信心、追求卓越;低分者则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退缩平庸.该维度包括自信和淡泊两个小因素.① 自信(Assertiveness): 反映对理想、事业的追求.高分者对生活和未来坚定而充满信心,工作积极进取;低分者无所追求、懒散和不喜欢动脑筋.② 淡泊(Not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反映对成就和成功的态度.高分者无所期求、安于现状、退缩平庸;低分者则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卓越和渴望成功.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672名被试.男881人,其中工人农民385人,行政管理315人,教科文卫181人,婚姻状况为已婚404人,未婚477人;女791人,其中农民314人,行政管理302人,教科文卫175人,婚姻状况为已婚379人,未婚412人.年龄分布为20~62岁,青年组(20~35岁)768人,壮年组(36~45岁)435人,中年组(46~62岁)479人.被试的选择是随机进行的,由北京大学的400名志愿参与的大学生假期回乡时邀请当地熟悉的人填写问卷.所有参与研究的大学生及填写问卷的被试均得到一定报酬.
1.2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由王登峰等[6]编制,共包含180个项目,测量人格的7个维度及其18个小因素.被试对每一个项目都做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的评定.
1.3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由大学生寒假带回QZPS问卷,邀请他们熟悉的学生以外的人员作答.统一指导语,被试单独作答QZPS,每个被试都得到一定报酬.
统计学处理: 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采用SPSS110进行处理.
2结果
2.1处世态度人格维度的方差检验各组被试在处世态度维度及其两个小因素(自信、淡泊)上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见Tab 1.以处世态度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应中年龄(F=1068,P&<0001)和职业(F=818,P&<0001)显著,交互作用中年龄与职业(F=427,P&<001)以及性别与职业的交互作用(F=311,P&<005)显著,如Fig 1和Fig 2所示.其他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表1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和婚姻状况被试的处世态度维度特点(略)
Fig 1表明,男性被试中行政管理组的处世态度分数最高,其次是教科文卫组,最低的是工人农民组,且差异显著;而女性被试中行政管理组与教科文卫组之间分数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工人农民组.Fig 2表明,在青年组和壮年组,工人农民组和教科文卫组分数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低于行政管理组;但在中年组中,教科文卫组的处世态度分数最高,其次是行政管理组,最低的是工人农民组,且差异显著.
2.2自信因子的方差检验以自信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应中婚姻状况(F=389,P&<005)和职业(F=735,P&<001)显著,未婚者分数高于已婚者,事后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人农民组的分数都显著低于行政管理组,其他的组间差异不显著.交互作用中年龄与职业(F=440,P&<001)显著,与Fig 2的趋势一致.其他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3淡泊因子的方差检验以淡泊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应中年龄(F=3135,P&<0001)和职业(F=541,P&<001)显著,事后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年组和壮年组的分数均显著高于青年组,其他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工人农民组的分数显著高于教科文卫组,其他的组间差异不显著.交互作用中性别与职业(F=335,P&<005)显著,如Fig 3所示,工人农民组和教科文卫组没有性别差异,但行政管理组中女性分数显著高于男性分数.而且行政管理组中男性的分数显著低于工人农民组和教科文卫组中的男性,行政管理组中女性的分数与工人农民组的女性分数没有差异,但显著高于教科文卫组中的女性.其他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讨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一直采用西方的理论和概念,特别是通过修订西方的量表,直接应用于有关的研究和教育咨询、临床研究以及职业指导等相关领域.有关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在描述人格特点时有自己独特的角度,西方人格量表很难涵盖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内涵与经验.本文采用本土的测量工具QZPS,对中国人人格结构中处世态度这一维度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按照A. H. Maslow[11]和K. S. Yang[12]的观点,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属于人类的高级动机,科文卫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分数可能会高于工人农民,男性分数可能高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分数可能会降低.这一推论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 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差异.
处世态度的总分反映的是个体进取和追求卓越的倾向,存在显著的年龄与职业以及性别与职业的交互作用.工人农民与教科文卫人员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行政管理人员中男性分数显著高于女性.事实上,在工人农民和教科文卫人员中,性别对个体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追求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至少在机会上的差异不大.但行政管理人员中尽管也强调男女平等,但女性的事业发展毕竟在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平等的程度,女性的发展机会远远低于男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人农民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处世态度分数递减,而教科文卫人员在壮年组分数降低以后到中年组又显著增加.说明前两组被试年龄越大,事业发展的机会或个体追求卓越的愿望就越小,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而教科文卫人员中青年组分数较高,但在壮年组分数有所降低,反映了个体追求卓越的期望水平越来越接近实际;但由于职业的特点,这组被试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事业和人生发展的机会实际上也在增加,因此其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会相应地提高,只是这时的较高水平的人生追求比青年组的追求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因此本研究中揭示的在处世态度维度上性别和年龄与职业的交互作用应该是对现实中群体行为的验证.
在对处世态度小因素的分析中,自信分数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但只有行政管理人员与工人农民的差异显著,年龄与职业的交互作用与处世态度总分的趋势一致,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同时,已婚者比未婚者的自信分数低表明结婚以后人们对事业的追求有所降低.结婚意味着个体开始组成自己的家庭且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投入比婚前更多的精力,因此对事业和名利的追求必然会有所降低.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特征其实在所有职业中都具有一致性.
淡泊是对个体淡泊名利倾向的反映,青年组分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应该是对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职业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即男性中行政管理人员淡泊名利的倾向最低(或最不甘于碌碌无为),教科文卫人员次之,工人农民最高;但女性中则是工人农民和行政管理人员分数没有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教科文卫人员,这可能再一次反映了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女性与男性的差异.
总之,处世态度是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直接反映个体动机水平,特别是成就动机或追求人生发展动机的人格维度,其分数的高低决定了个体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特点.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人员的分析,不仅反映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不同特征,而且这些特征与群体行为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也为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预测效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John OP.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M].ed. by L. Pervin, Guilford Press, 1990.
[2] 崔红.中国人人格的词汇学研究与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的建立[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量表的评定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9-95.
Cui H, Wang DF.Confirmation and rating results of Chinese personality with adjective personality scale (QZPAS)[J]. Psychol Behav Res,2003;1(2):89-95.
[4] 崔红,王登峰.大五与大七: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建立[M].王登峰,侯玉波主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5-114.
[5] 杨国枢,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维度[D].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报告论文,北京:1999.
[6]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37(4):38-46.
Wang DF,Cui H.Culture, language, and personality[J]. J Peking Univ(Philos Human), 2000;37(4):38-46.
[7]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心理科学,2004;27(1): 185-188.
Cui H,Wang DF.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djective rating scale (QZPAS)[J]. Psychol Sci, 2004;27(1): 185-188.
[8] 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6):48-54.
Wang DF,Cui H.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QZPS)[J]. J Peking Univ(Philosop Human), 2001;38(6):48-54.
[9]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 (1): 127-136.
Wang DF,Cui H.Constructing proces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J]. Acta Psychol Sinica, 2003;35(1): 127-136.
[10]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信度与效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6 (3): 347-358.
Wang DF,Cui H.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J]. Acta Psychol Sinica, 2004;36 (3): 347-358.
[11] Maslow A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3rd ed.)[M]. NY: Harper and Row, 1987.
[12] Yang KS.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Volume 49 of the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motivation[M].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3:175-255.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