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普通外科是急危重患者集中、病种多、抢救任务重的科室,自开展建立并实施外科急危重患者应急预案以来,我们一改过去抢救患者的盲目性,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对医方的满意率,降低了死亡率,使抢救工作更程序化、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临床资料
200001/200506收治的建立并实施应急预案的外科急危重患者1680(男724, 女956)例,年龄13~68岁,其中各类弥漫性腹膜炎患者980例,各类严重腹部外伤患者7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和前期(199901/200506)非建立并实施应急预案的外科急危重患者1590(男697,女893)例,年龄11.5~71.0岁,其中各类弥漫性腹膜炎患者951例,各类严重腹部外伤患者639例,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在治愈率、死亡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 观察组建立各种外科急危重患者应急预案,包括创伤急救预案、抗休克预案、心肺脑复苏预案、手术预案等. 根据病情迅速初诊,积极实施并快速拟定科学的急救措施,如快速补液、常规开放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套管针)、吸氧、有效止血等. 有休克表现时立即按休克应急预案处理,积极病因治疗、抗休克、纠正酸碱失衡、止痛及抗感染治疗. 有心跳呼吸骤停时,迅速按心肺复苏的应急预案进行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接压,必要时气管插管及呼吸机应用等. 对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要做好包扎固定、止血及快速补液等处理. 并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做好各种手术前准备或安全的转移工作,病情危重的直接入手术室,争分夺秒手术抢救. 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工作. 对照组处理方法:入院时按一般性处理,急救护理措施按常规实施. 结果观察组1680例,治愈1637例,治愈率97.5%、死亡43例(其中医方因素1例,占2.3%),死亡率2.5%,患者及家属满意率97.5%;对照组1590例,治愈1398例,治愈率87.9%,死亡192例(其中医方因素42例,占21.8%),总体死亡率12%,患者及家属满意率71.8%. 两组在治愈率、死亡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方面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转贴于 2讨论
应急预案建立与实施的突出优点为:①医生、护士有明显的紧迫感,可紧急、有目的的处理危及生命的病情,而不是教条地按书本上的常规去按部就班的处理[1]. 如多数患者进入病房,直接入手术室手术抢救,床旁手术处理等等,争取了救治时机,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明显降低了死亡率. ②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规范应用应急预案程序,体现出了他们的娴熟操作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护士的信任感,同时缓解了其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强了患者安全感. 在抢救同时,不应忘记关心患者需求,保证患者精神上的松驰和身体上的舒适,在做每一项操作和护理措施时,都应耐心解释,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对孤独和恐惧的患者进行安抚,如握着患者手,抚摸患者的额头等. 让患者在急救的环境中感到到温馨、舒适,以减少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率,建立了良好的医护关系,树立了窗口形象. ③通过实施规范化的应急预案[2],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了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和年轻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体现了自我价值. 同时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增强,使工作有依可据,抢救患者得心应手. ④重视患者家属的安慰工作. 因外科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其家属的焦急心理较重,对患者愈后和医护人员的期望值较高, 故接诊人员应保持镇静,以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解释病情,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引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愈率、死亡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性,和文献[3]报道一致,说明外科急危重患者建立并实施整体科学的应急预案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且可使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更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华. 现代急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76-77.
[2]赵崇梅,胡文彬. 专科急危重症抢救护理预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29-144.
[3]王薇,刘梅玲.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