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川崎病
关键词: 川崎病;多系统损害;耳聋
0 引言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冠状动脉为中心的全身小动脉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以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及淋巴结肿大等为重要临床特征的小儿急性热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川崎病发病有增多趋势.我院儿科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川崎病患者25例,其中再发合并永久性耳聋1例,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合并无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川崎病患者25(男17,女8)例,5月龄~4岁23例,占92%,大于4岁2例.诊断依据为1984年日本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发热均在5d以上,其中22例见皮肤多形红斑,14例颈淋巴结肿大超过1.5cm,手足硬肿19例,指趾端膜状脱皮21例,双结膜充血24例,口唇及口腔改变25例,关节受累3例.主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末梢血白细胞计数,&<10×109 ・L-1 2例,(10~20)×109 ・L-1 12例,&>20×109 ・L-1 11例;血小板计数37×109 ・L
-1 1例,(300~500)×109 ・L-1 10例,&>500×109 ・L-1 14例;血沉30~60mm・h -1 7例,&>60mm・h-1 13例;多数患儿早期出现贫血,肝功能损害4例,10例出现蛋白尿,心电图显示心动过速8例,ST-T改变5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双侧冠状动脉内径&>3mm2例,单侧内径&>3mm4例;胸片示心影丰满2例,肺纹理增粗片影5例.其中1例2岁男性患儿病初表现发热,精神萎糜,频繁呕吐,皮肤环形红斑、颈部抵抗,血白细胞26.0×109 ・L-1 ,血色素81g・L-1 ,红细胞2.8×1012 ・L-1 ,血小板减少37×109 ・L-1 ,脑脊液常规正常,蛋白升高(810mg・L-1 ),糖及氯化物正常,疑似重症细菌感染并中毒性脑病,但两次血培养阴性,逐渐出现口唇皲裂、眼结膜充血、手足硬肿、血小板升至631×10 9 ・L-1 ,确诊为川崎病并无菌性脑膜炎,后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
本组有11例患儿(1988年以前入院)主要应用阿斯匹林加潘生丁治疗,其中5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平均退热时间为11.7d;14例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结合阿斯匹林等治疗,仅1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平均退热时间为8.5d.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平均住院日为15d.出院后定期随访,心电图及心肌酶多在4~6wk内恢复正常.血小板计数除1例在病后4mo恢复外,其余均在3mo内恢复正常.冠状动脉扩张的6例,经0.5~1a年复查随访,全部恢复正常.本组有1例再发.为一男性患儿,初发年龄5月龄,有典型的川崎病征象,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600mg・kg-1 ・d-1 ×4d及阿斯匹林45mg・kg-1 ・d-1 等综合治疗,住院25d,多数指征恢复正常,出院后继续服用阿斯匹林10mg・kg-1 ・d-1 ×3mo,配合潘生丁等治疗,血小板正常后停药.再发年龄为1.5岁.以发热及颈部包块收入院. 住院期间逐渐出现典型川崎病表现,均较第1次程度重伴周身肿胀,血小板升高到975×109 ・L-1 ,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冠状动脉内径较初次发病时宽,经正规治疗,第12日退热,住院23d,出院时血小板为653×109 ・L-1 ,继续服用阿斯匹林至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停药,阿斯匹林用量为25~10mg・kg-1 ・d-1 .出院后2wk左右,家长偶然发现患儿对声音刺激无反应,随即到医院检查脑干诱发电位(听诱发)异常,后经康复中心专科确诊为中度永久性耳聋.因患儿病前已会说“拜拜”、“爸爸”、“妈妈”等,家长确认患儿病前对声音反应良好,故诊断为后天突发性耳聋.经2a多随访,听力无改善,已佩戴助听器进行语言训练.
2 讨论
川崎病病因至今未明,有研究认为与EB(EBV)病毒感染及变态反应有关[1] .有人从急性期患儿咽喉分泌物中分离到EBV,血液中可有EBV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在急性期升高.因此认为自急性期开始就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系统,激活凝血系统,并导致血小板数增加,血栓形成等连锁反应.近来还有学者发现川崎病可能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有关,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毒素作为超抗原,直接诱导T,B细胞及巨噬细胞趋化并产生炎症因子,引起一系列急性期临床症状,部分病例遗留冠状动脉病变[2] .本组1例病初出现血小板减少,是否与病原毒素造成骨髓一过性抑制有关,有待探讨.
川崎病的病理基础是全身性血管炎,可累及各系统.本组除常见的心脏受累之外,一部分还出现了肝脏、关节、肾脏等不同程度损害,其中1例合并了少见的无菌性脑膜炎,1例出现了未曾报道过的永久性耳聋.此例耳聋患儿在第2次发病前已开始学说话,可见当时听力是好的,急性期未用过耳毒性药物,出院后未发生过任何其他疾病.故我们认为耳聋可能与川崎病引起的血管炎有直接关系.病变部位很可能在耳蜗毛细小动脉的远端,累及血管纹,由于小动脉炎,小动脉梗塞使耳蜗供血障碍所致.此外,大剂量阿斯匹林亦可致耳中毒,引起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神经系统症状,但一般为可逆性,停药后48h内可逐渐消失.偶尔也可发生永久性耳聋,中毒机制尚不清楚.本例虽发现耳聋前已服用阿斯匹林2+ mo,但剂量一直不大,且第1次服用剂量大于第2次剂量,亦未出现耳毒性作用,故分析本例耳聋与服用阿斯匹林可能无关.永久性耳聋如不及时发现,可造成终生残废,其严重性不亚于冠状动脉瘤.
本病复发率约为2%,复发次数大多1~2次,个别3~4次.复发时间一般在恢复期后1~2wk内[3] .本组1例患儿,初发年龄5mo,1.5岁时再发1次,认为间隔时间如此之长,第2次发病不应视为复发,而应视为再感染.
因推测川崎病与感染和异常免疫反应有关,近年来开始提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以阻断免疫过程,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4] .本组用阿斯匹林加潘生丁治疗组11例中,5例发生了冠状动脉扩张,发病1wk内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14例,仅1例发生了冠状动脉扩张,且平均退热天数也明显缩短,证明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Iwanaga M,Takada K,Osato T et al.Kawasaki disease and Epstin-Barr virus [J].Lancet,1981;1(8226):938-939.
[2]Meissner HC,Schliver PM,Leng DY et al.Mechanisms of im-munoglobulin action:Observations on Kawasaki Syndrome and RSV prophylaxis [J].Immunol Rev,1994;139(7):109-123.
[3]罗鹏飞.川崎病几个问题的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3;8(3):140-142.
[4]New Burger JW,Tarahashi M,Burn JG et al.IVIG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J].New Engl J Med,1986;215(6):341-347.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