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晚期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行动脉灌注区域化疗67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6339 日期:2025-03-09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李建平,亢尧,吴保俊,王建刚

【关键词】 鼻窦恶性肿瘤
  【关键词】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药物化疗;动脉灌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自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二院耳鼻喉科1985/1998年62例和西安市第五医院耳鼻喉科1994/1998年5例晚期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 其中术前采用灌注化疗49例,占73%,术后采用灌注化疗5例,占7.5%,术前术后均采用灌注化疗13例,占19.5%. 男39例,女28例,年龄17~73(平均45)岁. 鼻腔恶性肿瘤43例,上颌窦恶性肿瘤18例,筛窦恶性肿瘤6例.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 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最多(46例),其次为腺瘤(5例),未分化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腺样囊性癌(2例),基底细胞癌(3例),浆细胞肉瘤(1例).
  1.2方法
  颞浅动脉插管:于患侧耳屏前行水平切口约1 cm;暴露颞浅动脉,于其下游离贯串三道丝线、结扎远心端,“V”型剪开动脉壁插入硅胶管约5~7 cm,并用丝线结扎固定于皮下,皮肤缝合. 颈外动脉插管: 于患侧颈前胸锁乳突肌前缘喉结稍上水平作一约3~4 cm切口,逐层分离到打开动脉鞘,游离出颈外动脉于甲状腺上动脉,结扎其近心端;“V”型切开动脉插入硅胶管约3~4 cm,结扎两道固定,逐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动脉插管均接灌有肝素的茂非氏管. 化疗药物除恶性黑色素瘤用抗黑瘤外其余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氟尿嘧啶治疗.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氟尿嘧啶每日用量分别为200, 1和250 mg. 所有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到40 mL动脉推注. 三种药物每日只用一种巡回使用,连续3 wk,1次/d. 每次灌注完插管内用肝素生理盐水2 mL灌注,以保护插管畅通.
  2结果
  对67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采用动脉灌注区域化疗者49例,化疗后均使症状减轻,肿块缩小、手术范围相应缩小,2 a存活28例,5 a存活21例. 手术后5例区域化疗者有3例短期复发. 对于13例肿瘤较大已淋巴转移者,术前术后均予化疗,9例短期复发. 67例2 a存活率约61.2%(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 5 a存活率约38.8%(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 67例患者在区域化疗期间均出现纳差,局部肿胀,疼痛,手术切口愈合较差等化疗反应,治疗2 wk后逐渐消失. 转贴于   3讨论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是较难治疗且生存率极低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因为该类患者就诊时一般病期过晚.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据上海医科大学耳鼻喉科医院对7341例病理标本的统计中发现,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占头颈部肿瘤的27.4%,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 其特点是鼻腔鼻窦解剖位置较隐蔽,且与眼眶、颅脑互相毗邻,发生于此的恶性肿瘤大多属原发,早期不易确诊,在晚期皆可向邻近组织侵犯. 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前四位原因依次是局部复发、颈淋巴结转移、局部残留和并发症. 由于就诊时病期多已呈晚期,肿瘤原发部位往往难以确定,再加上由于解剖结构的限制,手术只能达到肉眼切净的程度,而不能做到广泛切除肿瘤以保证足够的安全. 因此,鼻腔鼻窦晚期恶性肿瘤不能依靠单纯手术,而必须进行综合治疗. 采用动脉灌注区域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症状减轻,为手术提供便利条件,使患者增强信心;术后化疗可使肿瘤或局部残留肿瘤获得高浓度的药物,而血清中药物浓度很低,这样就可以使局部肉眼不能见的肿瘤细胞得以杀灭,同时使药物副作用减轻而减少治疗并发症;术前术后均采用区域化疗,可针对肿瘤较大位置较隐蔽或手术不理想,已有明显转移者. 另外高浓度灌注药物经灌注区淋巴网和静脉回流,可以杀死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瘤细胞从而减少复发及转移. 这样就解决了单纯手术治疗失败之不足,从而使鼻腔鼻窦晚期肿瘤生存率提高.
  通过本组治疗观察,我们认为: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采用动脉灌注区域化疗综合治疗可弥补单纯手术之不足,有效提高患者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