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625 日期:2025-03-02 来源:论文网
【摘要】 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药内服、熏蒸、外敷及行骨盆牵引,以15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5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60.90%,总有效率为92.68%。【结论】采用中药熏蒸、外敷、内服及行骨盆牵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中药疗 乌药顺气散/治疗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 痹通膏/治疗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通常为引发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自2004年以来,笔者采用化瘀通络法为原则,以中药内服、外敷、熏蒸及结合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患者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22~69岁;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15年,其中病程1年内者为18例;临床表现:有腰痛症状者34例,有单侧下肢麻痛症状者36例,双侧下肢麻痛症状者3例;检查:单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37例,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例,背伸肌肌力减弱者28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均经腰椎X线摄片及CT扫描证实,部分患者已行MRI检查,其中中央型突出11例,合并椎管狭窄者5例,合并黄韧带钙化者2例,合并突出髓核椎管游离1例,合并L4椎体后缘肿瘤样病变1例,经皮椎间盘切除术1年后再发残余椎间盘脱出钙化1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及结合骨盆牵引等综合疗法,以15d为1个疗程。
  2.1 中药内服
  按标本缓急原则分两阶段论治。急性期以攻邪为主,方用乌药顺气散加减(药用乌药、川芎、丹参、水蛭、法半夏、牡蛎、麻黄、桂枝、白芷、两面针、枳实、炙甘草)为基础方,每天1剂,连用5d,或中病即止;缓解期以扶正祛邪为主,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炙麻黄、制附子、熟地、当归、鹿角霜、丹参、全蝎、两面针、白芥子、乌药、细辛、炙甘草)为基础方,连用10d,每日1剂。
  2.2 中药外敷
  应用自制痹通膏(由草乌、南星、肉桂、独活、细辛、川芎、当归、白芥子、马钱子、两面针、乳香、蜈蚣等组成),研末,酒水调敷,每日1剂,敷药6 h。
  2.3 中药熏蒸
  采用SD88ⅢGN型熏蒸仪治疗,药物由羌活、独活、防风、细辛、丁香、威灵仙、桂枝、川芎、当归等组成,蒸汽温度控制在40℃~45℃,每日1次,每次30~60min。
  2.4 牵引方法
  使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行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为30~40 kg,每日1次,每次30min。
  3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结果:治愈25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60.90%,总有效率为92.68%。最短疗程为9d,最长疗程为22d。
  外敷痹通膏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丘疹,本组中见6例皮肤药疹反应(占14.63%),停药2~3d可自行消散,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对于皮肤过敏体质者,可用痹通散为药袋热熨,则一般未见药疹。
  4 病案举例
  魏某,女,49岁,因反复腰痛22年加重伴左下肢麻痛乏力3d于2005年10月8日入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24卷第5期徐宁达,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疗效观察诉腰部酸胀冷痛,左臀、大腿后侧掣痛,左小腿外侧麻痛乏力。入院前经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15 mg静脉滴注2d,每日1次,口服诺碧松胶囊0.1g,每日2次,症状无缓解,疼痛加重时加服曲玛多胶囊0.1g,每日1~2次,症状能稍缓。查体:腰肌稍紧张,腰椎生理弯曲变直,压痛于L4~5~S1左棘旁为主,可致左下肢放射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25°(+),加强试验(+),左背伸肌肌力、跟腱反射、膝跳反射均减弱。察其舌淡体胖,苔薄白,脉弦。腰椎X线摄片示:腰椎椎体肥大增生,L4~5椎间隙变窄;腰椎CT片示:L4~5椎间盘左侧脱出钙化,左侧后纵及同侧部分黄韧带钙化、侧隐窝狭窄,L5~S1椎间盘膨出。中医诊断:腰腿痛、痹证(肝肾亏虚,痰瘀阻滞);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布比卡因加甲基强的松龙椎管硬膜外封闭,疗效不显,建议手术治疗,病人未配合,停用止痛、激素及脱水药,试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满意,共住院16d。出院时患者腰腿部仍有酸软感,无自觉疼痛,无局部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70°,加强试验(-),左背伸肌肌力、跟腱反射、膝跳反射正常,腰部活动功能改善,随诊6个月未复发。   5 讨论
  有关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限性和自愈性倾向,其中80%~85%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或暂时缓解[2];另一方面,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4~5年后)与非手术疗法相比无多大优势[3]。而且,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且可引起术后瘢痕形成,使复发需再次手术者常见报道。由此可见,如非出现较剧烈腰腿疼痛及马尾综合征症状需行手术治疗外,非手术疗法仍不失为临床治疗的有益补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邪之中人,其气必虚,因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调护不当致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是发病内因,外伤、劳损及外感邪气是发病外因,内外交困,腰脊肌筋弛懈失于束骨利节,筋骨错缝而致瘀阻湿聚痰蕴,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可急性发病,也可形成至虚藏邪之处,容易触感后发病,本虚标实,互为因果。故其病机为筋骨失养,痰瘀内着,经络闭阻,证属本虚标实,痰瘀阻滞。《神农本草经》认为:"痹,湿病也";《素问》中提到:"太阳所至为腰痛",其发病是经气虚而邪客之,足太阳经寒水当令,病发寒湿多而风热少,因此痹证属伏阴在里,祛邪当以温散为先,湿痰瘀为同源而异物,治疗应注重治湿,论治当以温药和之。笔者认为只要抓住本虚标实,痰瘀阻滞的病机特点,内外兼治,做到缓急有度,攻补有序,以通为用,治以化瘀通络法,早期辅以宣气化湿、温经通阳,及时消除突出椎间盘局部炎症水肿状态,一旦症状稍缓,则需配合补益肝肾药以求标本同治,才能较好巩固和提高疗效。对于疗效欠佳、疼痛持续的患者,可结合CT、MRI检查,排除椎间盘脱出、脱垂、椎管内髓核游离及椎管内肿瘤样病变等,掌握好治疗适应症。
  综观本组病例的治疗情况,我们认为对于病程较短者,使用非甾体类止痛药、麻醉止痛药和激素治疗,短期疗效较好,而对于病程较长者则效果较差,且副作用大,病症易反复。而运用中医整体观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随邪正进退调整,辅以正确的调护措施(鼓励卧硬板床,保持正确腰姿,避免不良应力外伤,做好寒湿天气的饮食起居调护措施),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更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

[2]鲁玉来,蔡轶林.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9.

[3]A.H.克伦肖编,过邦辅、蔡体栋编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91:1703.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