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诗词助教现代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9831 日期:2023-12-10 来源:论文网
 古诗词是我国#30340;文化瑰宝,它以感人的形象#65292;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优美#30340;意境,丰富的内蕴#38518;醉、感染人。语文课本#20013;的现代文,大都是时#20195;的精品,是中学生滋养情操,进而#22609;造灵魂的珍珠。中学#29983;正处于浪漫季节,其审#32654;想象十分丰富,并#26377;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不由自#20027;地把感情注入审美对象#65292;对一些明朗、生动、具体、#21487;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65292;常常神采飞扬、意气风发而不可#33258;抑,而古诗词恰恰以它独#29305;的雅俗共存、情感交融、出神入#21270;的艺术魅力打开浪漫的书页#65292;叩击着他们朦胧的心扉#12290;笔者在长期的现代#25991;教学中施行用古诗词进行涵泳,#26082;增加了现代文的文#21270;厚重感,又把祖国灿烂#30340;古典文学融于平时#30340;学习中去,古今结合,推陈#20986;新,对语文素质的提高取#24471;了良好的效果,在此谈#19968;点体会。

 #12288;一、以诗说明,情深#24847;切。

  说明文怎样教得生动#26377;趣,一直令同仁们感到茫然,如果#36816;用古诗词来涵泳,这个难题就迎#20995;而解了。例如我在教法布#23572;的《蝉》时,首先引用古人咏蝉#30340;诗句:“一入凄凉耳,#22914;闻断续弦。”(唐·刘#31161;锡《答白刑部闻新#34633;》)“五更疏欲断,一树碧#26080;情。”(唐·李商#38544;《蝉》)“高树蝉声入晚#20113;,不惟愁我亦愁君。”(唐#183;雍陶《蝉》)“莫#20506;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65288;唐·陆龟蒙《闻蝉》)#8220;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65288;元·丁鹤年《应教咏画蝉#12299;)给学生展示“蝉”#20316;为一种文化载体早已融入了中#22269;的古典文学,然而这种#8220;蝉文化”是建立在纯感性#22522;础上的,与我们今天要学的法#24067;尔的理性的科学的《蝉》有#26412;质的区别。一下子#20351;学生对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1516;时完成了对蝉从理性到感性#30340;飞跃。在讲到 “四年黑暗#20013;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欢乐”时#65292;我引出唐朝虞世南《蝉》中的诗句#65306;“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23621;高声自远,非是藉秋#39118;。”学生顿时产生#20102;兴趣,课文中无以言尽的蝉的#39640;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望#23398;生们的心灵。再如我在教《一个#22909;树种——泡桐》时就是以古诗:“#23681;老根弥壮,阳骄叶#26356;阴。”(宋·王安石《孤#26704;》)结尾,说明桐带给#25105;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还有精#31070;的激励。这样把本文的思想#20869;容开拓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一、以诗明理,入骨#20837;髓。

  用诗来进行议论#65292;是令人向往的,它不仅生动形象,#32780;且使人心悦诚服。例如我在讲授《#35760;念刘和珍君》时,就引用#20102;一首抑扬顿挫的唐诗#65306;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20025;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26085;,飞扬跋扈为谁雄。让学生深#21051;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4182;以古诗“明月不归沉碧海,白#20113;愁色满苍梧。”(唐·李白《哭#26177;卿衡》)结尾,使学生沉浸悲#30171;中,从而加深对烈士们的感#24773;。我在教《崇高的理想#12299;时组织了一次以“#29702;想”为主题的古诗诵读竞赛,同学#20204;积极地搜集了大量关于#29702;想的古诗词,既加深了对理想#30340;认识,又诱发了对古诗词#30340;热爱。把古诗词引#20837;议论文的教学,能让#23398;生愉快地进入议论#20027;体,从内心里点燃真、善#12289;美的火焰,树立正#30830;的人生观、世界观、#20215;值观。转贴#20110; 免费论文下#36733;中心

#12288; 二、以诗激情,交相辉映。

  诗词本来就是主情#30340;,如果我们在学习情文并茂的#25955;文时,适当地引入诗词,那#23558;是锦上添花,精益求精。同时,#20154;类的感情有许多共同之处,#21476;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所蕴含#30340;感情都是其中的某一种,它往往能#24341;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正是教育之#30495;谛所在。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24212;该抓住这一特性,挖掘人类共享资#28304;。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绿#12299;时,赏析“大约潭是很#28145;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65307;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65292;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蔚蓝的天#8221;融在水里怎么会变成#32511;色呢?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24341;用了古诗“春来江#27700;绿如蓝”。学生们恍然#22823;悟。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65292;一个问题不像数理化可用某#19968;公式定律来解答,同时由#20110;学生各自的阅历不相同,各#31181;各样的生活体验不可能都有亲历#65292;这时我们就要开启#21069;人的智慧,用古诗#35789;来涵泳。如我在教《雨中登泰#23665;》时,就大量运用古#35799;词,把登泰山的感受穿越时空实#29616;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如形容泰#23665;之高峻、雄伟,引#8220;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同#20197;远,层云郁冥冥。”(晋·陆机《#27888;山吟》)“泰山嵯峨夏云在,疑#26159;白波涨东海。”(唐·李白#12298;早秋单父南楼酬窦#20844;衡》)最后以泰山#39030;端天山阁楹联“地到无边天作#30028;;山登绝顶我为峰”作结,一下子#25226;登陆泰山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65292;开辟了以文励志的新境#30028;。再如赏析郁达夫《#25925;都的秋》时,我讲了这样的秋#3911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32511;波间。”(南唐·李王景《浣溪#27801;》)“飒然何处起,水国不成眠#12290;触树人疑雨,开门月在#22825;。”(宋·林景英《秋风》)这样#30340;秋雨:“横空过雨#21315;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唐#183;耿氵韦《九日》)#8220;路多绿竹遮栏雨,池有残荷#25513;映秋。”(宋·孔武仲《九月二#21313;二日西馆雨中作》)这#26679;的秋声:“才惊淅淅转萧萧,#25955;入寒空万里遥。暮雨数枝湘#23736;竹,凉风八月广陵潮。”(明·林#22914;楚《秋声》)“秋蝉儿噪#32610;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65288;元·关汉卿《双调·蟾宫曲》)#36825;样的秋色:“山明水净夜#26469;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183;刘禹锡《秋词》)“#38738;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2290;”(元·白朴《越调·天净沙·#31179;》)这样的秋景秋情秋思#6530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31179;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20113;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21016;禹锡《秋词》)“金#39118;万里思何尽?玉树一#31383;秋影寒。”(唐·杜牧《秋#24863;》)“菊枝倾倒不成丛,桐叶凋#38646;已半空。自是老来多感慨,不须萧#29791;为秋风。”(宋·陆游《九月#26214;日作》)虽然引用#24471;多了些,但学生们很感#20852;趣,因为他们能全方#20301;的体验秋的韵味,很多诗句在#20182;们的作文中出现过。可见以情激情#25152;撞出的火花是不灭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