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26029;深化,改革的重点势必落#22312;课堂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改革#20013;,在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30740;究的同时,研究性学#20064;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就小#23398;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12290;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20064;的意义和目的
#12298;九年制义务教育全#26085;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2299;阐明了数学的重要作用:“数学#26159;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19981;可少的基础和工具。#23427;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31185;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25484;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65292;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20043;一。”又指出:“小学#25968;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23398;科。从小给学生打好#25968;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33021;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3625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20110;贯彻德、智、体、美#20840;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26377;理想、有道德、有文化#12289;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20840;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20041;。”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我#20204;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论联系实#38469;,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6529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29983;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20805;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24615;和主动性,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20064;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学生自己#21457;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36739;、分析、判断、推理等研#31350;手段自己获取新的#30693;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19968;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能有#25928;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65292;提高学生数学逻辑#25512;理的思维能力,提#39640;学生问题解决的策#30053;能力,从而达到小#23398;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施良方教授在《教育#29702;论:课堂教学的原理#12289;策略与研究》一书#25552;到“广义的知识包#25324;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30693;识,即‘知什么’;另一类#26159;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65292;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30693;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33021;中的认知成分。”程序性#30693;识中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30340;形成则是研究性学习所#35201;达成的目标,尤其是#35748;知策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学#65292;才能掌握有意注意,思维,#35760;忆等过程的技能。使学生学会#23398;习,只有在教师的指#23548;下,学生对学习材料通过自己#30340;研究性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31243;中不断地领悟认知策略,#25165;能逐步地掌握怎么学,才能#20351;他们能够在走出学校#20043;后,不断地有效地学习#12290;
数学教#32946;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20255;大的数学家希尔伯#29305;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33021;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29983;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31435;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23398;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36825;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24847;志,发现新方法和#26032;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30001;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20064;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30340;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38382;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31574;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25968;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26082;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25968;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30740;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39064;。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29983;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19981;可能碰到这样的问#39064;,那么这类问题有#21542;研究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39064;,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31350;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22914;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20214;,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20043;间复杂的隐含联系,#20174;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24314;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20915;策略正是通过对各#31181;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才得以形#25104;。发现问题,研究问题,#26500;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65292;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30446;的和意义。
二、小学#25968;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可以#20998;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24615;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20064;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31181;。
数学新知识、新#27010;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24050;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32463;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26368;近发展区,这部分#30340;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30340;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12290;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30693;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27861;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23548;下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22312;整数乘法中,因数扩大或#32553;小和积扩大或缩之间#30340;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22240;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31639;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20040;关系呢?让学生思考研#31350;。经过多题的比较研究#65292;学生可明白因数扩大#33509;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65292;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27861;来计算,积扩大了#33509;干倍,要恢复成原#26469;的积,只要把扩大#30340;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32493;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小数乘法#20013;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20301;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找找原#22240;,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27861;的计算法则。再如:学习三角形面#31215;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24418;图形,请学生量量算算它#30340;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27861;来试图计算它的面积大#23567;,如用画方格的方法#31561;。教师可以再给出#19968;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23398;生想办法,看能不#3302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24418;,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20854;中一个的面积。能不#33021;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26041;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论、试验,#20250;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20010;平行四边形,再测量#20986;平行四边形的底和#39640;的长度,并会发现这#2667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34892;四边形面积的一半#65292;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8500;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31215;。虽然拼的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37117;一样,这样就顺理#25104;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26041;法。象这类举不胜#20030;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30340;形成性学习材料,都可以作#20026;小学数学形成型研究性学习的#20869;容。
目前#23567;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35270;知识与技能形成性#30340;研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26356;重要的研究性学习#65292;即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25110;应用型的研究性学习却没有引起足#22815;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25968;学习题的知识功能较重视,而#23545;它的教育功能不够重#35270;,数学习题的解答#24448;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27700;平上,没有认识到数学#20064;题是一个载体,通#36807;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思#32500;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30340;性、方向性、确定性#21644;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22909;的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12290;在数学习题解答的研究性学#20064;中,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27861;,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24452;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坚持数#23398;运算速度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21512;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方#27861;,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26512;数学习题条件的实质,#20197;及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21457;现其中的隐含条件#65292;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善于#21457;现问题,提出质疑,及时摒#24323;自己的错误,可以培养学#29983;思维的批判性。在解#39064;中引导学生重视常#35268;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22810;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22521;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40723;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21035;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22240;循守旧,不迷信权威,#21892;于联想、善于类比、#21487;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36896;性。研究解答好思维性强的#20064;题使学生得益匪浅。
如学生学习了分#35299;质因数知识后,可以出#36825;样一道题,两个整数的积是144,差是10,这两个整数#20998;别是几?学生可能会把乘积是144的两个整数都找出来列成一#34920;:
1 2 3 4 6 8 9 12
144 72 48 36 24 18 16 12
这样可发#29616;只有18与8是相差10,则18与8即是本题的答案。#22914;果进一步提出还有#27809;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38382;题呢?经过研究,可得到这样的一#20010;结论,如果两个整数的积相等,#37027;么这两个整数所含有的质因数的#31181;类与个数完全一样,知道两个整#25968;的积,只要把积所#21547;有的质因数进行重新#25645;配,就能找出各种各样的乘法#31639;式,如果因数是整数,则#36825;些乘法算式的个数是有限的。同学#20204;还会根据这个结论去#32534;出很多相关的应用#39064;。这样就把分解质#22240;数这样一个数学知识巧#23398;活用了。
再如#23398;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24179;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31215;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去研究这#26679;一道题,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如图#25152;示的图形,只知小正方形#30340;边长为6,求阴影部分三角#24418;的面积,开始学生会觉#24471;很简单,因为它与知道两个#27491;方形边长的题目很相似,再仔细一#30475;,发觉缺少一个条件#65292;即缺少大正方形边长,于是陷入一#31181;困惑。
这时,不妨让#23398;生试一试凭直觉你#35273;得面积应是几?很多人会#29468;是18!那么为什么呢?不妨#20877;让学生去假设大正方形边#38271;为已知条件,长度可以随意定,让#23398;生去计算阴影部分面积,于#26159;大家发现结果惊人的一#33268;,都是18。这又是为什么呢#65311;学生可以肯定阴影部分面#31215;与小正方形有密切关系,而#19982;大正方形没有多大的关系#12290;此时让学生去观察三角形AEF与梯形CBEF的#22823;小,有没有办法证明是#19968;样大。再观察三角形AHB与#19977;角形CHF的大小关系#65292;会发现这里有一个#31561;量替换的关系而恍然#22823;悟。象这样:猜想----假设----验#35777;----推理的研#31350;过程将会激发学生极大#30340;学习兴趣,也可能#24735;出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要使数#23398;习题成为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的#20869;容,仅依靠现有的教材是不够的#65292;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30340;知识现状与能力去#21019;造,从而使数学习题#30340;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24403;然这部分研究性学#20064;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学生每#19968;次都能得出研究的结果,因#27492;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从易到#38590;,从简单到复杂,而且要强调#30740;究性学习中团队合作的#31934;神,一个人想不出不等于大#23478;想不出,一个人在一个问题中思考#30740;究出一个方面,群体就可以解决#19968;个较难的问题。数学习题的#30740;究性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必#39035;引起我们数学教师,尤其是小学#25968;学教师的关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9977;、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30740;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30740;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25110;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32780;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19968;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
第一#65292;教师要准备可供研#31350;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29702;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20063;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30340;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23398;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33879;特点,并逐步缩小观#23519;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20010;中心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24212;该是直观形象的。
第二,直观#24418;象的材料要让学生#32463;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20998;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26102;提出问题,引起学生#24605;考、分析、比较,对各种#20449;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23454;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22320;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23548;出概括性的结论。
第三,教师在整个#30740;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36807;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35821;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36825;样有利于学生通过#30740;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30053;,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26500;中。
第四,教师还可以提#20379;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25152;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30340;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28145;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21147;。
第五,教师要适当#22320;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33021;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20114;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20316;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20197;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35299;决的材料,现在有#19968;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26368;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33832;饼。(这个问题适宜于中、高年#32423;的学生思考)。教师#21487;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27604;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20999;刀,先试切一刀,二#20992;,三刀……等等,学生#21160;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20999;一刀,都是二块;#20999;二刀,就有三块、四块之#20998;;切三刀;更有四块、#20116;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教师#24212;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30340;。学生可能一开始也#19981;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24847;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65292;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12290;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20182;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24590;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26368;多。经过讨论,学生会#24471;出这样的假设,如#26524;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37117;相交,并且交点不#37325;叠,才有可能分出最#22810;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36825;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31532;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65292;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25105;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20986;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24605;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结果#24418;成这样一张表。
#35266;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25968;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20010;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39034;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20999;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33719;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36825;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26356;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65292;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22826;麻烦?能不能找出2,4,7#65292;11,16……这#26679;一串数与1,2,3,4,5#8230;…之间的关系,找找#26377;什么规律性的东西,#23398;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35752;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65292;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25512;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25968;+1)×刀数÷2+1=块数#65292;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35777;,证明是切实可行的#12290;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36807;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39640;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30340;方法和计算。最后#36824;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35821;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24605;维活动,以利于学生#26500;建认知结构与问题#35299;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21040;抽象,从具体到一#33324;,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31243;。是源于教师在其中#30340;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20027;谋,到位而不越位。
四、小学数学#30340;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23398;习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23398;习优点是明显的。
第一,促#36827;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12289;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29031;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20915;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290;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32780;将学习的外部动机#36716;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31215;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问#39064;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20110;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24418;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26377;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20316;用。
第四#65292;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24471;到的成果,会把整个研#31350;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8220;再生力”而长期保#25345;下去。
但是研究性学习也#26377;其明显的局限性:第#19968;,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25569;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23398;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19977;,研究性学习要求学#29983;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12290;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30340;,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65292;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20081;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12290;第四,一个人不可能#21482;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25166;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29616;实的。
接受性学习也#26377;其优点与局限,其#20248;点表现为它可以使学生在#30456;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25991;化知识;有助于使学生#25484;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26377;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21462;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另外接受#24615;学习对教育设施的要求较低,成#26412;低,经济易行。但接受性学#20064;也有其缺陷:首先,对于低年级#20799;童,接受学习受到很#22823;限制,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20064;只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12290;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30340;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自己的具#20307;经验为依据。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25945;学光靠接受性学习#26159;不够的;其次,接受性学习对#22521;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23398;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20316;用明显不如研究性#23398;习。
综上所述:接受性学#20064;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制#32422;、相互促进的。没有具备一定的#30693;识基础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效率#24517;然是很低下的,学生只能盲目#22320;、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研究。#32780;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赖以发生的#30693;识基础从何而来呢,可以来#33258;接受性学习,也可#20197;来自研究性学习,但#20027;要的是来自接受性学习。另一方面#65292;研究性学习也是促进#25509;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20214;,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38656;要具体经验作支柱,而#30740;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33258;身体验获得具体经验的重要#36884;径,因此研究性学习又是接#21463;性学习的基础。再者,#22312;研究学习中要运用过#21435;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23398;习中获得知识,通过运用知#35782;来解决问题,而使知识及其运用#31574;略得到巩固并获得新的#29702;解。同时,研究性学习#22312;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27861;等方面具有独特的#21151;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24615;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29992;都是接受性学习所#19981;能替代的。总之,学校教学应#20197;接受学习与研究学习并存#65292;并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25152;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23601;是从接受走向研究的过程,小学#25968;学教学也不例外。最重#35201;的是,教师必须根#25454;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材料#31561;具体条件,选择教学方#24335;,只有真正适应学#29983;学习的学习方式才是#22909;方法。
转#36148;于 免#36153;论文下载中心
浅谈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