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9311 日期:2023-12-05 来源:论文网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65292;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20307;,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20027;要依据。要培养小学生#30340;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23398;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30772;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33258;由创新的空间。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23398;生的生活经验。现#20195;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19978;很重要的新理念,就#26159;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23458;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38382;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23398;,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38469;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65306;当学习的材料与学#29983;已有的知识和经验#30456;联系时,才能激发#23398;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36259;,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22240;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32852;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32463;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30340;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25805;作、猜想、推理、交流等#27963;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22522;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21021;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23519;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29983;对数学的兴趣。使#23398;生感受到数学就在#33258;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29087;悉的现实世界中。

  例如#65292;在教学应用题时,#35201;注意联系学生实际。#19968;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25152;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37324;的生活情节或情境#65292;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65292;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20998;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12290;另一方面,要通过图画、表格、#23545;话等形式的应用题,#35753;学生利用问题的情境分析数#37327;关系,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25968;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23398;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24863;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26377;数学。或者结合当地实际,用#23398;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36827;行分析,探索解决的方法,使学#29983;感到数学的存在。同样,计算#25945;学和概念教学也要#37325;视创设现实情境,例如#65292;“加、减法混合计#31639;式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19978;下车”这个问题引入;百分数#30340;意义可以通过出示#19968;组含有百分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25454;或从比较两杯糖水的甜度引入#12290;

二、静态知识#36807;程化
  数学教学是#25968;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19981;是单纯的知识的接#21463;,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23398;活动。现代认知科学#65292;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4378;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25945;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35782;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25165;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20064;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33021;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8220;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20316;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26041;式。……数学学习#27963;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27900;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31243;。”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确#31435;学生的主体地位,建#31435;探索性的学习方式,#22521;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35838;堂教学中应充当组织者、引#23548;者与合作者,合理有#25928;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23548;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23398;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22320;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29983;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26412;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24773;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23637;。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6529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19978;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30340;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25945;材限于篇幅,不可能#25226;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24471;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26159;思维的结果,而不是#30693;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31243;。换言之,当教材在#27809;有进入教学过程前,#20182;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29366;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12290;具体每部分知识该怎样教,教#26448;上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26377;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21448;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23545;教材进行了教学法的#20877;加工以后,教材才能变成#23398;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荷兰数#23398;家弗赖登达尔认为#65292;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28216;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36523;体验,仅仅从看书#26412;、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20250;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65292;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23398;的模式,在设计、#23433;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24212;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26041;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26448;,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30340;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65292;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65292;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35268;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32467;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22815;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27963;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24565;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31243;,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25324;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65292;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30693;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使学#29983;经历应用数学的过#31243;,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27169;型—解释、应用与#25299;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25945;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30340;、愉悦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环#22659;和氛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24046;异,尊重学生的创造#24615;,对学生在探索过程#20013;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12289;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36807;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20351;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33719;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24378;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三、教学内容弹性#21270;
  教材#20869;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21516;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37319;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29983;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30340;教材是全国统一的、适合各地区#30340;一般化学生的,而#23545;于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个#20307;来说,教学内容就不一定#36866;合他们。这就意味着教师要#26377;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65292;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31354;间。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30340;、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对它#36827;行加工后,才能更好#22320;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弹性的#20869;容对学生来说,是给他们#21019;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的空间,弹性#30340;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23398;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33021;得到相应的发展。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30693;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26500;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于教#24072;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20915;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23398;性和灵活性。灵活地驾驭#25945;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12290;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26102;,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20013;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我们#24212;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20174;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旧#30693;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65292;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25945;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32032;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27010;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内容#12290;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充分考#34385;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21512;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32463;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23398;教学活动。

  例#22914;,教学“正反比例的量”时,#23601;可以把原来长篇讲解#30340;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30340;实例,让学生用学习“正比例的#37327;”的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33258;己找规律,进而得出结#35770;。 免#36153;论文下载中心

四、学习材料多#26679;化
 #12288;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26159;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21516;发展的过程。改变学生#30340;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23398;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24403;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教科书#24182;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12290;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21457;扬教学民主,成为学#29983;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12289;合作者,要创造性地使#29992;教材,积极开发、利用#21508;种教学资源,为学生#25552;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26448;。

  1、学习材料#35201;具有可操作性。“带着知#35782;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20197;鱼”,“带着学生走向#30693;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29983;成长的引导者、学#29983;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25104;长的主人,发展的主#20307;。人的主体性只有在#27963;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27963;动中才能发展。因此,教学中#25945;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35268;律,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25552;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
例如#65292;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棒、圆#29255;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24314;若干三角形、四边形#31561;并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纸、#21098;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38388;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20851;系等。

  2、学习#26448;料要体现时代性。时代的发展#65292;使得现行教材内容明显暴露#20986;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21450;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24687;的、贴近学生生活实#38469;的、为学生所喜闻#20048;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20915;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20013;,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65292;第十二册《百分数的应用(二)#12299;中利息一节的例题所采用的银行存#27454;的年利率已经不符合现在#30340;金融实际,教师在处理#36825;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课前#21521;家长或去银行收集储蓄的有关#30693;识,了解几年来国家对#21033;率的调整,了解利息税的有#20851;知识,收集有关年利率的数据,#35838;中运用这些数据来#35299;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3302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5292;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29983;与社会交往的能力,而且能#20351;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30340;应用价值所在。

  3、学习材料要体现开#25918;性。现行教材在培#20859;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27963;性和深刻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32570;陷。而开放式题材,信#24687;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21487;选择性,有利于提高学#2998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39064;的能力。

  首先,要使#23398;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24230;。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8221;一课时,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物品#26631;价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25321;数据列出竖式进行计算。

#12288; 其次,要让学生自#24049;提供学习材料。例如,在#25945;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可选#21462;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买学#20064;用品的场景,让学生自己#25552;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再次,要#27963;用课本中的学习材料。现在#35838;本上的例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12289;问题明确的标准题。可在实#38469;生活中,问题并不像课本中#30340;例题那样,条件和问题#37117;十分明确,一一对#24212;,而是需要自己去#25910;集数据,选择条件。因此,教师#21487;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26412;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改造,成为#8220;问题解决”形式的#39064;目。例如,可将“李老师带50#20803;钱,买了8个文具盒,每个6元#65292;还剩下多少元?”这#31867;题目,改编为“李老#24072;到文具店买六一节活动奖#21697;,准备买文具盒8个,每个6元#65292;只带5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吗#65311;”由于改造后的问题#20855;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22871;用哪一类问题的解#39064;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31563;寻找解决问题的办#27861;。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的#21150;法。除了应用50-6×8=2(元)进行比较外,#19981;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26041;法:用50÷6=8#65288;个)……2(元)和50÷8=6(元)……2(#20803;)两种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20986;50元钱够买每个6元的文具#30418;8个。

  4#12289;学习材料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的#8220;再创造”。“数学是#20154;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21644;定量刻画的基础上,#36880;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21644;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36807;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29616;行教材中,许多教#23398;内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24335;,往往过多地着眼于训练#30340;梯度和密度,把一块#30693;识分拆得很细,一点一点#8220;喂”给学生,前进的步子很小。#36825;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24448;往是会“模仿”的多,能#8220;创造”的少。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65292;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30340;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敢#20110;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23481;,通过教师有针对#24615;地指导,借助“再创造”方#24335;将学生带到数学化及有关的各方#38754;的活动范畴之中,#35753;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26395;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23398;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33021;力。

  例如,教#26448;第十册《真分数和假分#25968;》一节,教材用了两#20010;例题来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30340;意义,首先看图写出几个分数#65292;然后思考这些分数#21644;1的大小关系,最#21518;得出结论。这部分#20869;容学生很容易理解,#19981;易激发学生的思维#28779;花,如果将两个例题合并,#23398;生看图写出分数后自己给这些分#25968;分类,就可以为每个学生#21019;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30340;聪明才智,把学生真正推到#20027;体地位。

  总之#65292; 通过#22810;种方式呈现教材,#26500;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20064;为基础的新型教学#36807;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24314;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25968;学概念、规则建立#22312;形象的感知之上,将#25945;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12289;情境化、形象化,可以#22823;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21487;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31243;,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30340;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12290;学生通过主动参与#12289;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31561;活动,可以获得学习数学的自#20449;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24605;想和方法,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65292;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20154;类生活的联系,获#24471;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23637;。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20027;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21147;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使#25945;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31243;,而且也成为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36807;程。
转#36148;于 免#36153;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