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氯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的降压效果及对尿酸的影响。方法 将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85例随机分成两组,氯沙坦组(43例)和缬沙坦组(42例),观察治疗4周、8周末血压及血尿酸浓度的变化。结果 85例患者有83例完成观察过程。氯沙坦组42例,缬沙坦组41例,血压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8周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血压比较,治疗4周、8周末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氯沙坦组治疗4周、8周末明显降低(P<0.05),缬沙坦组则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血尿酸比较,治疗4周、8周末血尿酸浓度氯沙坦组明显低于缬沙坦组(P<0.05)。结论 氯沙坦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能有效控制血压,而氯沙坦还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故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用氯沙坦治疗是种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 氯沙坦 缬沙坦 血尿酸 高血压
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1]。基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死亡致命和非致命的心肌梗死、致命和非致命的脑卒中等联合终点呈显著正相关[2]。因此降低血尿酸治疗对于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多项研究证实氯沙坦既能有效降低血压,又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本文为了观察其疗效,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氯沙坦、缬沙坦单一药物治疗,现就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09年1月的门诊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氯沙坦组43例,年龄43~79岁,平均65.0±5.0岁,Ⅰ级高血压31例,Ⅱ级高血压12例,男30例,女13例;缬沙坦组42例,年龄45~78岁,平均65.0±5.5岁,Ⅰ级高血压29例,Ⅱ级高血压13例,男30例,女1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空腹静脉血,男血尿酸≥420 μmol/L,女血尿酸≥350 μmol /L[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痛风、肝肾功能不全及必须服用降血尿酸药物来控制高尿酸血症者。病例入选前后均未使用引起血尿酸升高或降低的其它药物。
2.给药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停用抗高血压药物2周。氯沙坦组:氯沙坦(商品名:科索亚,默沙东公司产品)50 mg/d,第4周随访血压,控制不佳者加量至100 mg/d;缬沙坦组:缬沙坦(商品名,达乐,海南皇隆制药厂有限公司产品)80 mg/d,第4周随访血压,控制不佳者加量至160 mg/d。85例观察对象,其中有2例失访,氯沙坦组1例,因中途转住异地失访,缬沙坦组1例,因跌伤骨折住院后失访,最后收集资料完整的病例83例,氯沙坦组42例,缬沙坦组41例。
3.观察指标
①血压测量方法:上午8:00~9:00时,连续测量右上臂诊室坐位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血压记录,测血压之前休息15分钟。病人分别于0、2、3、4、6、8周随访血压,每次均由专人同一血压计测量血压。②生化指标检测:血尿酸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末各测定1次,血钾、血钠、血氯、血糖、肝功能、血脂、尿素氮、肌酐在治疗前、治疗8周末各测定1次。在采集血标本前3日指导患者限制高嘌呤饮食,避免饮酒,剧烈运动等影响尿酸代谢的生活方式。
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 果
1.降血压效果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氯沙坦和缬沙坦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略)注:与同组治疗前相同指标比较,△P<0.05
2.对血尿酸的影响
两组用药前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治疗4周和8周末血尿酸水平(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缬沙坦组同期比较,△P<0.05
3.其他实验室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
4.不良反应
氯沙坦组头晕1例,缬沙坦组乏力1例,余无药物不良反应,两组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良好。
讨 论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人1/3尿酸在肠道经细菌降解处理,约2/3经肾原型排泄[4],当体内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时,则出现循环血尿酸含量增高[5]。尿酸在肾脏积聚可激活多形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及经典和旁路补体途径,形成促炎与促血栓形成的作用,使肾脏产生小管间质的损害和渐进性肾缺血,加重肾脏病变可出现间歇性蛋白尿,血尿素氮升高,加重高血压,晚期会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对人体具有较大危险性。高血压可出现高血压性肾动脉硬化,肾血管阻力增加,有效血流量减少及肾小管受损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另外,高血压也可造成微血管损害,导致组织缺氧,抑制离子交换转运系统,使肾小管分泌尿酸被抑制,而且使尿酸形成过程中的底物,如腺嘌呤、次黄嘌呤以及相关酶增多,增加尿酸的形成,而导致高尿酸血症。因此高血压与高血尿酸相互关联,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更易出现心血管疾患。临床能找到既降血压,又降血尿酸双重功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尤为重要。
国外Nakashima等[6]报道抗高血压药物氯沙坦具有剂量依赖地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其促尿酸排泄效应是由于其特殊的母体化合物而不是其活性代谢产物Exp3174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尿酸在肾脏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国内党爱民等[7]研究也证实氯沙坦能降低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本文选择氯沙坦、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为单一降血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避免了药物相互影响,观察了其对高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均能很好的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只有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浓度,而缬沙坦无明显降低血尿酸作用,这与国内报道一致[8]。笔者认为: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用氯沙坦治疗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Johnson RJ,kang DH,FeigD,et al.Is there a pathogenetic role far uric acid in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isease[J].Hypertension 2003,41:1183-1190.
[2]Hoieggen A,Alderman MH,Kjeldsen SE,et al.The impact of serum uric acid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he LIFE study[J].Kidney Int,2004,65:1041-1049.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2-868.
[4]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78-880.
[5]Hare Jm,Jobnson RJ.Urie acid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s in heant failure,Insights regar ding the role of xanthine oxidase and uric acid in disease pathophysiolohy[J].Ciraclation,2003,107(15):1951-1953.
[6]Nokashima M, UematsuT,KosugeK,et al.Pilot study of the uricosuric effect of DuP-753,a new angiotensin Ⅱreceptor antagonist,in healthy subjects[J].Eur J clin pharmacol,1992,42:333-335.
[7]党爱民,刘国仗,张宇辉,等.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干预高血压患者尿酸代谢的对比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0):882-885.
[8]李艳萍.氯沙坦、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压的对比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3)3:404-406.